APP下载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9-09-10黄娜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3期

[摘 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差异也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影响教学模式的因素也有很多,这些因素也受语言环境的制约。所以研究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一定的意义,与此同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将之应用到教学中提高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也尤为重要。

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规律;语言要素教学]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对教学模式的定义也有有很多种,比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郭龙生,2006年)这种教学模式的定义是相对简单的,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是一个集各种教学方法为一体,受教学目标限制的一个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这个整体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文化等内容,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本篇论文就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内容,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听说突出,读写同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有一套教材,仅通过综合课来对学习者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来进行技能的综合训练,这个教学模式注重对学习者听力技能的训练,教学采用的方法是听说法,由听说引出读写的教学,并不注重语言形式和交际技能的培养,也不重视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这個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一个教师讲解语法,课文,另一个教师进行复练,一本教材,一节课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贯穿起来。这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早期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以任务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和以交际为中心的交际语言教学模式。

交际语言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法是交际法,是重点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教学过程也很交际化,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通过大量的交际活动,提高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课下鼓励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输入量的同时将文化渗透到其中,将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交际活动融为一体。交际语言教学的理论主要以功能语言理论,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对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不过分的强调,而且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性,只要不影响交际,能不纠正就不纠正,鼓励学习者进行交际。交际语言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由于对学生语言形式的不重视,很可能造成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欠缺。导致的结果就是语言功底薄弱对语言的交际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任务型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流。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交际系统;人们使用语言的首要目的是表达意义;发展语言能力决非仅仅是掌握语法规则,而是发展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不是在真空中使用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使用;语言教学应该强调真实语境、真实语言素材。”(程晓堂,2004),因此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以任务为中心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相比较其他的教学方法更加有针对性。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在这三个大的阶段中又细分为很多细小的步骤,具体的步骤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第一个阶段为,明确任务,教师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课的话题和任务,第二个阶段是实施任务,第三个阶段是对实施的语言教学任务进行操练和一定的分析,总结所出现的任务。任务型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课堂交际,完成课堂任务。但是这种互动是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引导下进行的,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总而言之,这种教学模式是世界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潮流和趋势,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上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模式。

二、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因素

教学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又组成一个系统,整体的影响教学模式,所以很有必要对每一个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

1.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

学习需要就是克拉申提出的“i+1”理论中的1,也就是学习者当前的知识能力与所期望达到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这种学习需要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也不同,从而导致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差异。比如,同样都是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有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比较明确,像提高HSK的等级这样,这种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很高,努力程度也比那些没有明确目标的留学生要高,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导下,他们会通过努力不断的进步。而对这种留学生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就是以HSK的内容为主,通过一定的讲解和练习和恰当的方法,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但是有的来中国留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需要并不是通过HSK考试或者提高HSK考试的等级,他们可能只是想学习汉语能够进行交际,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采用以交际语言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因此,不同的学习需要就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所以在对学习者进行教学之前,应该对学习者进行学习需要的分析。教师可以采用直接的方法和间接的方法获取学生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学生进行沟通,面对面的了解学生的目标和对自己的期望。间接的方法可以采用学生需求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学习需要的获取。在获取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对学生现有水平的衡量之后,根据差距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选择重点是教材的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和重点也不一样。有些教材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是特别不利的,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教材,尽量提供学生一些鲜活的语料。如果教材上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将知识进行拓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的全面透彻。学习内容的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研究不能被教师所忽略。

3.教学评价

在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整个教学模式就被确定下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施,应该进行一个评价。评价对教学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可以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评价,即使改正所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立刻分析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解决,这对教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不光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评价而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学效果这样一个整体的评价。

评价主要以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方式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如,第二语言学习的期末,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这样的期末考试虽然能测试出学习者本学期的语言知识的掌握水平但是不能测试出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个学习者即使考试得了很高的分,也不代表他能够准确熟练的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很可能他說不出来。所以这种评价检测不出来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真实能力。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形成性评价不是以成绩为标准进行的,它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进展,努力程度,提高程度等为内容进行评价,能够客观的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各有利弊,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学习者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对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学习汉语,改正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评价对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

三、对教学的启发

以上的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侧重,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还有些不足,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分析,得到以下几条启发。

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文化的渗透

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的语言的听说读写进行训练,文化因素也应该被考虑进去。以交际为中心的交际语言教学模式中,如果没有文化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出现在告别时和对方说“一路走好”这样的文化问题,会对学习者汉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困难。而且交际能力中所包括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本来就与文化密切相关,如果不对学习者进行文化的讲解,很难真正的形成交际能力。不光是交际能力的形成会受到阻碍,语言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平衡

目前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有很多留学生会用口语进行流利地交际,但是却写不出来,或者是书写的乱七八糟根本不知道他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就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学生书面语的学习,导致学生口语很好,书写却不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个平衡,不要只关注学生的口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书面语的能力,尽量使两者结合起来,同步发展。

3.注重汉字的教学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汉字的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字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汉字的教学制约着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汉语的语言与文字的矛盾使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互相制约,这也是造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字本位的启发下,我们认识到汉字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汉字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的因素,不是阻碍汉语教学效率的障碍,教汉字也就是教汉语。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教汉字,就能使汉语的教学和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可以大大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因此,不管采取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加强对汉字的教学。

四、结语

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也得到了许多启发,这些启发对第二语言的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完善第二语言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以最好的方式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北京,2008.

[3]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孙德坤.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习得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4).

作者简介

黄娜(1992.06—),女,民族:满;籍贯:吉林省延吉市;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