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的效果

2019-09-10程萍

健康前沿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生儿

程萍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用不同定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出生并接受疾病筛查的新生儿78例,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通过常规足跟两侧定位法采集血液标本;研究组通过三角形定位法采集血液标本。对比血液标本采集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标本合格例数、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的评分水平。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仅有2例血液标本采集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P<0.05);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达到97.4%,标本合格率达到1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和87.2%(P<0.05);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的评分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用三角形定位法,可以减轻新生儿疼痛,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

文献标识码:R473     中图分类号:A

引言

出生缺陷是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明确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项目,其筛查程序包括血标本采集、标本制作与保存、送检、实验室检测、阳性病例复查、确诊和治疗。其中血标本采集与筛查工作的质量密切相关,是保证筛查成功的关键,而血标本采集部位的选择是顺利采血及保证血标本合格的关键。本文对比分析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用不同定位方法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做如下内容的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出生并接受疾病筛查的新生儿78例,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日龄1-8天,平均3.1±0.6天;胎龄3442周,平均39.7±2.4周;早产9例,足月产30例;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日龄1-9天,平均3.4±0.5天;胎龄35-42周,平均39.3±2.0周;早产7例,足月产32例。上述自然资料数据,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可以进行科学比较分析。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实施相同的采血方法,即根据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要求,采血人员清洗干净双手,佩戴相应的手套,对新生儿足跟进行按摩,再对足跟皮肤应用浓度为75%的乙醉棉签消毒,待新生儿足部干爽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足跟定位处倾斜40°、深度2~3mm对其进行穿刺,将第一滴血应用干棉球拭去,再用食指与大拇指标环挠足跟,实施轻微挤-松-挤动作,待其形成较大血滴后,应用滤纸片将第二滴血接触,使其可以在滤纸背面自然渗透进去,采集三个血斑,之后对取血部位应用消毒棉签进行按压止血[4]。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常规定位法,即足跟两侧进行定位,分别于新生儿的第一个脚趾、第四、五跟脚趾间正中向足跟方向画一条线,于直线内侧或外侧呈40°斜角穿刺[5]。观察组采用三角形定位法进行血标本采集:于新生儿足内踝骨突处,向外突外画一直线,此直线下足底内外侧分别形成一个交点,从此交点处,向足跟方向分别画一直线,形成三角后,于足底的内外交点向对侧中点画一直线,此中心即为穿刺点,针头斜角穿刺方向,选择内侧穿两步点,向左上方40°斜角穿刺[6]。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血液标本采集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2)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在每一张滤纸上至少存在血斑3个,每个血斑的直径水平能够达到甚至超过8mm,且滤纸两面位置都必须充分的被渗透,血斑血浓度保持均匀且一致状态则可以认为合格,否则不合格[2];(3)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的评分水平,共分: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伸舌等十个项目,一个项目为1分,0分为无痛,5分以下为轻度疼痛,5分以上7分以下(含5分和7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3]。

1.4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并以(x±s)表示,P<0.05认定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标本采集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

研究组研究对象仅有2例血液标本采集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1%,少于对照组的8例,发生率20.5%,组间差异显著(X2=4.36,P<0.05)。

2.2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

研究组研究对象穿刺一次性操作成功率达到97.4%,标本合格率达到1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和87.2%,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3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的评分水平

研究组研究对象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的评分水平为(2.13±0.52)分,低于对照组的(5.06±0.81)分,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t=12.2481,P<0.05)

3讨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定位措施,对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改善新生儿疼痛程度具有积极作用。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定位方法有足跟两侧定位、三角形定位法。临床实践表明,三角形定位法,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获取有效血标本。三角形定位法穿刺點是在相对足跟两侧平坦的足跟底部,穿刺后,只需要顺着新生儿腘窝轻抬小腿,让地面与足跟保持平行,方便挤血,从而得到直径较大的血斑,同时还会使其不易流失与滑落。而足跟两侧定位是将新生儿腘窝倾斜后再将小腿抬起,此方法,会增加新生儿应激反应及其足部肌张力,易使血滴滑落或流失[8]。此外,三角形定位法可统一操作,能有效减少新生儿疼痛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同时缩短血标本采集时间。同时应用三角形定位法,可减少挤压次数及力度,有效减少足跟瘁血发生概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给予新生儿窒息后发生血糖异常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策略能有效控制患儿血糖,促使患儿血糖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提升护理质量和患儿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锦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08):1014-1015.

[2]孙伟,张翠琼,英伍,曹慧.不同采集定位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9):91-92.

[3]张元凤.新生儿疾病筛查定位采血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02):129-130.

猜你喜欢

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抚触的临床意义
这几招教你有效预防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新生儿早期保健
新生儿窒息分为哪几种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