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的临床治疗
2019-09-10王伯鑑
王伯鑑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评价本文所提及的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我们为了保证实验结果更具有准确性,更有参考价值,我们将选取50位患者以实验对象的身份参与本次研究。所选对象在开始实验之前都要签署一份知情意向书,保证患者对实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消化内科去年接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之中。从治疗效果、病人对医治工作的认可度等方面对医治方法进行全方面评价。结果:从患者治疗的有效程度方面分析,仅有一位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总体有效率高达98%。从身体状况、健康程度、C蛋白等多方面考虑,将治疗前后病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对比,我们会得出治疗后各个方面的表现均优于治疗之前。结论:消化内科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可以帮助病人快速恢复健康,适度调节病人的身体指标,使其恢复正常水平,鉴于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理应受到大力推广,造福更多患者。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效果;推广价值
急性胰腺炎属于一种发生率较高的急性病症,它具有突发性、病情发展迅速等多种特点。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反胃、干呕、腹痛异常等。更有甚者会并发腹膜炎等病症,出现休克现象。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医治要及时有效,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很有可能会对病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严重一些还有可能因此丧失性命。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因素有很多,这同时也意味着疾病出现的概率很大。因此,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方法成为了现如今消化内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抱着这样的目的展开了如下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在本次实验中随机选取了50位病人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配合我们进行调研。所有患者均为去年在我院接受过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从我院病人管理系统中将所选患者的病历资料调出作为我们本次实验的主要参考资料,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按照一定的筛选标准将研究对象选出来之后,还要对他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他们都为急性胰腺炎患者。这50位研究对象是由28位男性患者与22位女性患者所构成。患者年龄分布在21岁至73岁之间。所选患者均被观察到有呕吐、腹痛、反胃等临床表现。病人既往病史调研:高血脂患者存在11位、高血压患者有7位、糖尿病患者存在19位、冠心病患者有13位。
1.2方法。对这50位患者均采取消化内科制定的医治计划进行诊治。主要内容如下:(1)对症下药,减轻病人肠胃处的压力,如果病人的腹痛症状不太明显或已经消失,可以给予病人一些适合的食物,并且让病人使用吸氧机进行吸氧。(2)定期观察检测病人的身体指标,如有异常表现,及时上报,采取快速有效的应对之策。(3)为病人开取治疗药方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敏感试验,避免使用一些病人感觉敏感的药物。(4)根据病人身体的恢复状态,适时更改病人的药方,使其符合病人的治疗现状。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利用20.0版本的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实验所得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统一、分析和处理。按照统计资料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卡方分布检验或者t分布检验,结果以百分比或者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当P值小于0.05时,研究数据的差别符合统计学原理。
2结果
2.1临床治疗结果。在治疗过程结束之后,观察统计病人的治疗有效率,50位患者当中治疗方法有效的病人人数高达49位。治疗成功率为98%。
2.2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3讨论
在医院的实际就诊中,急性胰腺炎属于一种危险性极大的急性腹病。这种疾病与其它疾病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胰腺组织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急性胰腺炎疾病的死亡率之所以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继发性感染以及病人的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逐渐衰弱,已经到达了不足以支撑病人的生命维持的程度。这种疾病一般是突发性的,病人不会提前做好准备,这会给医生诊治工作的开展增添一定的阻碍。从病人的病情变化、身心状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我们选定了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治疗方式-消化内科治疗法。而且通过实验结果的得出也证明了我们本次实验所选取的治疗方法是卓有成效的。这种保守的治疗方式不仅可以将病人的异常观测指标调整为正常范围内,还可以加快病人康复的速度,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对医生的诊治工作具有极大的帮助,应该受到广大医患同志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雷若慶,王庆刚,张中文,等.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诊治指南解读--基于全面考虑实施急性胰腺炎的治疗[J].2012,(7).
[2]尚文璠,黄穗平,余绍源,等.中西医结合治疗159例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6).
[3]宋雅芳,姬爱冬,刘友章.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3例急性胰腺炎看该病的发病特点[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