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权威的弱化与重塑
2019-09-10李骏子
摘 要: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基于自身的人格魅力、内在素养以及教育教学能力而产生的独特影响力。现实境况下,构成教师权威的教师职业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制度权威以及社会评价都在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和消解。教师权威的重塑需要通过归因分析对教师权威弱化的原因进行揭示,从而才能找到重塑和弘扬教师权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权威;教师职业权威;教师知识权威;教师感召权威;教师制度权威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6-0041-04
一、教师权威弱化的现状
(一)教师职业权威的淡化
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尊师重道的观念历来受到推崇。教师职业一直以来也备受世人崇敬和追求。教师是代表社会正义和良知的群体,具有天然权威,被认为具有一种维护公正和判明是非的固有力量。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教师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
而今,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日渐式微的倾向,教师职业亦有退化为谋生手段的趋势。同时,与教师职业相伴而生的传统权威在伦理上遭到质疑,在现实中甚至遭到践踏。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学生往往不再顺从传统师道观念,或对教师绝对遵从,或对教师毕恭毕敬,而是更加追求民主和平等观念。传统权威很难对学生产生绝对影响,教师的职业权威在学生心目中常被淡化。
(二)教师知识权威的衰落
教师通过师范教育及职业培训获得专业素养和积累知识,成为知识传播者,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要获得知识和知晓道理,就必须向教师请教。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佩服一般都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权威,教师的专业权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知识权威。[1]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学生已不再将在课堂中向教师学习作为汲取知识和技能的唯一途径。虽然在校期间学生的知识获取来源仍然是教师的传授,但在学校之外,学生更倾向于自行通过网络寻求问题的解答,或向家长请教问题。向教师请教已经不是问题解决的唯一途径,教师知识权威的衰落已成现实。
(三)教师感召权威的减弱
所谓身正为范,是说教师由于具有崇高的道德素养而受到学生的崇拜和效仿,从而具有道德感召的力量和威信。学生会尊崇和信服于言行一致和自身道德素质过硬、能够起到言传身教作用的教师,更欣赏和喜欢为人和善和坐言起行的教师,对过于严厉、言行不一的教師较为反感。
教师的道德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学生判断教师是否具有权威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部分任课教师并未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他们往往过于重视言传,而不通过自身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身教,忽视自身感召权威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四)教师制度权威的曲解
学校是一种组织,学校的育人工作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要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定及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这些限定和约束是学生行为依从的准则,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保障。教师在对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施行中就形成了教师的制度权威。然而许多在职教师对自身制度权威的认识较为模糊,常常陷入两个误区之中:误区一是弱化制度权威。本应作为教师权力的教育惩戒权遭到弱化和质疑,使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对于自身制度权威的认识过度理性。[2]误区二是过度依赖制度权威。部分教师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约束主要是借助于严格的学生管理条例和班级制度,无法容忍学生的任何失范行为,而且过分强调其绝对话语权,忽视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作用和力量。
(五)教师社会评价的异化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和知识与道德的传播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职业是推崇备至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冲击,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评价逐渐发生改变。其一是教师的社会印象被市侩化。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习成绩是家长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教育投资如同购买知识的生意,教师成为售卖知识的人,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社会权威呈现日渐功利化的趋势。其二是教师的社会评价极端化。教师作为传道授业人的角色,一旦教师与学生、家长发生矛盾,教师方面的问题往往被过分放大,大众几乎一面倒地对教师进行谴责。[3]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有所下降,教师队伍的整体社会形象也受到了影响。
二、教师权威弱化的原因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权威的弱化也使得教师情绪、师生关系、学生学业和学生心理等各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阻碍。教师权威弱化受到了教师自身、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制度及政策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教师自身原因
首先,教师权威的树立受到了教师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男性教师同女性教师的权威差异在于女性往往更具有忍耐性,女教师更容易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以柔克刚,在感召权威的塑造方面更有优势;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教育现状下,鉴于主科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教师及学生家长通常更看重主科成绩,耳濡目染之下,学生逐渐对负责主科教学的教师更为敬重和服从,致使主科教师相较于副科教师更具有教师权威。
其次,教师自身对教师权威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师作为社会人,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敬畏感逐渐被功利性观念所取代,认为传道授业或教书育人不再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教师职业看作维持生计的普通工作。部分教师对于教师权威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
最后,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和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通过平等的沟通对学生进行引导,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4]许多教师在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过程中感到迷茫,既希望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又担心过于放低身段无法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因此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往往左右为难。这导致师严道尊的传统职业权威在教育民主化改革浪潮下逐渐弱化。
(二)家庭教育层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教育资源不再是稀缺资源,而这也影响着家长对教育和教师的看法,过去有学上的需求已逐渐向上好学的需求转变。为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通常会增大对子女的教育经费投入,由此许多家长逐渐产生学校和教师是知识的贩售者,家长是知识的购买者,教育就是花钱为子女购买知识的功利性观念,而这种功利性的观念一旦形成,势必会降低家长对教师的尊崇感。
再者,目前学生家长多为80后,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而且大多数家长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认为子女综合能力远不如成绩重要,因而往往将提高成绩视为子女成长的唯一出路,致使部分家长质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方式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教师的质疑态度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传统职业权威日益弱化。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知识权威的衰落和信息化与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传播方式的转变关系紧密。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网络传播方式在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上往往具备全面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同时又充满趣味性并且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学生对于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网络学习方式更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相较之下,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板书则显得有些死板。便利的互联网正逐步代替教师成为学生在课外时间获取知识及解答疑难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使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冲击。
其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具有主体性、整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潜能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由此,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上行下效的师生关系已不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
最后,教师社会地位亟待提高。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某一职业的社会地位是职业权力、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权力方面来看,教师的权力范围仅限于教育教学过程[5];从职业收入方面来看,因职称等因素的影响,一线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且薪酬待遇与辛勤劳动不成正比,无法为其带来满足感;从社会声望方面来看,公众对教师职业有高标准和高期待,一旦出现个别教师的行为失范现象,则会被舆论大肆宣扬,致使教师社会形象和社会声望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教师社会地位亟待提高。
(四)政策措施及制度层面的原因
教师工资待遇方面,近年来一线教师的工资待遇确有提升,然而相关政策措施目前還尚未完全落到实处,过低的收入待遇会直接导致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再加上部分学校管理者唯成绩论,致使教师不堪重负。面对来自升学率、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和自我晋升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时,部分教师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提高自身权威的问题。
制度及法律保障方面,教师这一专门行业具有其职业的特殊性,我国法律系统中却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特殊身份的规范和保障条款。一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益受到侵害,或是教师的人格尊严受到侮辱,很难通过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帮助。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惩戒,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社会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使用相应的制度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外,还需要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达到育人的教育目的。针对拥有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学生,教师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然而随着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国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教师很难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
三、重塑教师权威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角色,重塑师生关系
首先,在知识学习的全面性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方面,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同网络学习方式媲美,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即时交流,因此教师更需具临场发挥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转变身份观念,不再当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当学生汲取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应通过长期的逐步了解和认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特殊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6]同时,教师应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跟紧时代潮流,深入了解当前阶段学生的喜好,将学生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带入教学过程当中,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富有灵性。[7]
其次,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和持续的引导与示范,使学生逐步认识高尚的品质,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发展优良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同时,教师需转变师生沟通方式,投入真诚的感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因处事偏颇导致学生心中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依赖度降低。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以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待为前提,教师要以自身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从内心对教师感到亲切和钦佩,从而重拾教师的感召权威。
(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相关部门首先应对舆论进行积极的引导,主要可通过对先进教师的宣传来树立教师的正面形象,如对教师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闪光点进行发掘、对师德模范进行报道、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并宣传尊师重道的观念。此外,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如利用官方媒体转发报道等手段,增强民众对教师形象的认可度,树立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形象。另外,一旦发现为博流量对教师群体恶意抹黑的不良媒体,绝不姑息,坚决地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教师正当权益。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之中确实存在极少数违背师德准则的教师,因此相关部门应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素养。首先,提高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强教师职业准入机制的构建,使准入制度更加规范,并更加重视对准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查,加强对准教师道德素质、个人修养、师生关系处理方式和教学能力等各方面的考查力度,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纯洁性。其次,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各级教育部门应改进教师定期考核机制,缩短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考核周期,并及时根据时代要求调整考核标准,保证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符合当下的时代要求。最后,坚定教师职业信念,各级教育部门应通过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教育,加强对优秀教师和道德楷模的表彰和奖励,树立师德师风典型等手段,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坚定教师职业信念。
(四)提高工资待遇,调整晋升机制
教师待遇的提高和晋升途径的完善,能从根本上将一线教师从生存和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更有自信,能够专心且安心地投入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将使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发生改变,教师职业将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尊重,其社会评价也会相应上升,社会大众也会自觉参与到教师权威的建立、维护和监督中来。
在保障教师基础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设置绩效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并根据绩效标准和教学效果为教师发放额外的绩效工资和奖励金,以激励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改革中应降低教师职称评审门槛,减少职称评审的限制,简化职称评审程序,使广大一线教师也有机会评上高级职称,从而缓解教师心理负担。此外,笔者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缩小不同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降低高级职称的福利和津贴标准,转而根据绩效考核和教学效果提高广大教师的额外收入,使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不至于在教学工作中产生懈怠心理。
(五)强化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作用
维护教師的制度权威,政府需要完善法律、规范和制度,
明确教师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工作方式,并
依法保障教师尊严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教师尊严不受侵犯。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保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正当权利,如明确教育惩戒权,帮助青少年树立规矩意识,重塑教师权威。三是创新管理体制,将课堂交给教师,让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李骏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参考文献:
[1] 黄启兵.教师权威的消解与学生自主性的确立──论教育技术对师生关系的影响[J].教师发展研究,2018(2):51-55.
[2] 费招娣,孔祥雪.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其改进策略[J].教育观察,2018(8):37-38,71.
[3] 唐香玉,罗红艳.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挑战及其应对[J].中国德育,2018(6):40-42.
[4] 孙刚成.时代呼唤新型的教师权威[J].中国德育,2018(6):34-36.
[5] 黄庆丽.论教师权威的合法理据、伦理内涵及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2):34538.
[6] 沈萍霞.论教师权威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3.
[7] 袁春平.自媒体语境下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7(3):64-66.
(责任编辑:彭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