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实时性内审指标监测体系

2019-09-10吴书宇

中国内部审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

吴书宇

[摘要]为强化内控监管,提升内审效果,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实时性内审指标监测体系并进行举例分析。

[关键词]实时性审计    内部审计    监测指标

先阶段,央行内审体系依然停留在时序检查评定层面,依据定期和不定期内审检查,核定审计对象的总体评价情况。整体流程基本处于“检查—反馈—评定—结论—下期检查”的循环中,内审效果存在一定滞后性。为强化内控监管,提升内审效果,建立实时性内审指标监测体系具有前瞻性意义。

一、体系建立

以内审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突出指标的实用性,主要设计两类指标,建立符合央行内部审计的审计指标监测体系。

(一)数据监测指标

用于对财务和纪律两项日常数据的监测,指标示例见表1。

监测数据分为两种:一种是参考状态数据,监测内容主要为监测事件的发生频度,用于反映未来的总体情况;另一种是监测状态数据,监测内容主要为需要预警的数据,用于统计监测事件的发生内容。这类指标的特点是设置了预警阈值,当监测事件的状态或发生内容达到监测阈值时,由系统发出预警提示,阈值分为首次、次级、最终三个层级。首次阈值表示监测事件已经接近阈值,向相关部门发出提示,阈值标色为绿;次级阈值表示在首次阈值提示被搁置后的备用提示,并进行持续,阈值标色为橙;最终阈值表示监测事件已经达到或超过制度规定,对相关部门发出风险警告,并要求执纪部门及时采取行动。此外,该类指标还设置了部门登记和人员登记项目,责任落实到位。

(二)业务质量监测项目

指标示例见表2。此处引入APT和EAPT概念,APT(Action Per Time)即单位时间内的行动数据,即行为总量;EAPT(Effective Action Per Time)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行动数据,即有效行为量。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主要用于衡量业务的完成程度和完成量,能够妥善解决质量评估的公允问题。

此外,还要引入两个权重作为指标的调整:

一是优先级(Priority)权重P。对业务内容的优先级别进行赋权,权重赋值区域为(0-n)。n级为最优先事项(Top Priority),代表该项业务与多项其他业务相关联,或是其他业务开展的前置条件或中间环节,处于所有关联事物的中枢地位。如重要的数据报表、执法检查的通知文书等;0级为不优先事项(Button Priority),代表不会对其他事物产生影响的独立业务,如自主开展的信息调研、日常工作总结等。

二是风险程度(Risk Degree)权重R。对业务内容的风险程度进行赋权,权重赋值区域为(0,1-n)。n级为高风险业务(High Risk),表明该业务的完成情况可能影响国家经济稳定和财产安全,如国库业务和外汇业务等;1级为低风险业务(Low Risk),表明该业务的完成情况不会触及国家利益,但依然会给小范围集体造成一定影响;0级为无风险业务(None Risk),业务的完成度对国家和集体无影响。一般来说,风险因素高的业务,优先级也高。目前央行所采用的风险评估制度,运用了剩余风险评估模型,其中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公式与本文的风险程度计算可以互用(无需冲减控制有效性评估)。

两个权重为各项业务赋予了两种不同的属性,在评估人员或部门质量情况时,两种属性共同运用,以体现业务完成情况的容忍度和业务完成量的认可度。为使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个人或部门的质量情况,创建下列公式用于计算质量评估结果:

其中:Q为质量评估结果,Eapt为有效行为,Apt为行为总量,P为优先级权重,R为风险权重,a为调整值;当时,默认负号后公式不用计算。

此公式总体可公平反映部门的工作质量。其中:表现了对日常完成工作量的认可度,总和代表一个部门工作完成的情况,工作量越大的部门,基础分数越高;但是,如果业务完成程度不高的话,工作量基础分也将失去意义,即接近100%完成时,部门或个人将获得完整的基础分, 仅有50%时,部门或个人也仅能获得一半的基础分。例如,一个工作量为10的部门与工作量为5的部门,前者完成了50%,而后者完成了100%,则两者得分一致,均为5分;前者完成60%,则获得6分,以微弱优势超过后者。因此,这个因素能很好地区别“工作量大的部门”和“工作量小的部门”,即工作量大的部门完成度好,则获得高分数,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让部门更主动地承擔任务,让个人勇于担当。

当然,不能因为工作量大而无条件获得优势,这些部门还必须为工作的完成质量负责,因此还要引入作为风险调整因素。这是一个减分项,表示工作完成度在风险领域上的容忍度。即高风险的业务完成情况将处于一种无法容忍状态,其权重R越大,对完成度的容忍区间就越小,即R越大,完成度越高,该值越低,失分越少;完成度越低,该值越高,失分越多;当完成度为100%时,即,则,即圆满完成不失分。风险调整因素会为工作量大和工作量小的部门进行协调平衡,但不会削减工作量大的部门获得的优势(工作量大的部门的高额基础分依然存在,但必须为自己的工作质量承担更多的责任;此处默认工作量小的部门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因为他们不失分或少失分的目标更容易达成),达到两者间的差异化公平。

综合以上两部分量化因素可知,对于工作量大的部门,按其完成度计算失分情形,见表3。

二、举例分析

虚拟某市级央行两个部门进行举例分析。设有办公室部门和国库部门,办公室部门有科长A和科员B,国库部门有科长C和科员D。某段时间内,办公室和国库有以下几项任务需要完成,见表4。

为便于分析,将两部门作为整体系统,优先级权重P值按表内11项业务的优先程度进行排序赋权,并假设无同等优先业务;此外,风险权重R的计算方式同《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对固有风险的计算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赋值区间较窄,评议项目范围较小,因此本例扩大了风险级别的矩阵,赋值区域为(0,P/2)。减分项的调整值a默认为1,即不加入调整值。

假设两部门在该时段能够100%完成所有业务,则两部门获得的质量评估分值分别为:办公室(37+7-0)=44分,国库(29+13-0)=42分。可以看出,办公室业务较国库稍多,因此满额基础分值也比国库稍多,体现“多劳多得”。

假设两部门在该时段仅能完成50%业务,则两部门获得的质量评估分值分别为:办公室()=22-1.35=20.65分;国库()=21-1.78=19.22分。

从结果可以看出,当完成度不足时,风险较低但业务较多的办公室得分减少了53.07%,而风险较高业务较少的国库得分则减少了54.24%;国库由于风险因素高于办公室,分值降幅会比办公室更大。如果在此加入调整值a,那么减分项将呈倍数增长,两部门的分值差距将会更大。同理,该指标体系也可以应用在个人身上,参照各自分工,可以计算出A、B、C、D四人的质量评估分值,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建立实时性内审指标监测体系,一方面照顾了业务量大的部门,让其拥有更高的基础分;另一方面也表明央行在内审方面的风险防御倾向,即无论业务量大小,一旦涉及风险类业务无法圆满完成,就会造成极高的失分,导致业务质量下降,这既满足了不同部门间针对业务量的公允评价,又符合央行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陈旭,冀程浩.基于区块链的实时审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7(4):67-71

崔瀚.基于数据挖掘下的联网实时审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6

汤宏伟.实时“出”效率:在线(实时)审计模式探讨[J].金融电子化, 2008(5):16+18

尹春玲.浅谈实时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 2016(9):160+163

赵洪辉.实时审计在现代内部审计中应用的探讨[J].企业导报, 2011(13):150-151

周伟中,高俊利.实时审计在保险公司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09(4):58-59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内部审计在企业境外投资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电力企业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