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设计
2019-09-10胡国剑曾堃刘宏剑
胡国剑 曾堃 刘宏剑
展览馆照明不同于一般商业照明,它是人类文明之花,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代表国家、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精粹的殿堂。展览馆照明光环境,本身就是技术、艺术和人文关怀的体现。展览馆照明设计不仅是一门光的视觉艺术,还需要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同时承担着有效引导参观者和表现展品展示效果的综合作用。
随着社会教育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持续地吸引观众,已成为展览馆当前发展的主要目标。博物馆照明设计作为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正走向更加成熟的专业化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对于展览馆照明设计的规范主要有GB/T23863-2009《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和JGJ66-201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相较于建筑设计规范,展览馆照明设计规范更新较为滞后,设计理念、技术产品和管理体系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更完善地制定。
1. 展陈空间类型
不同性质的展览馆有不同的展陈设计,陈列形式按规模与时间长久来划分,主要有基本陈列展示、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种类型。不同的展陈形式采用的照明设计方法也各有差异。
1.1 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展示是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展览空间,代表一个展馆的形象特征,体现展馆的性质、任务及主要形式,由比较稳定的主题、内容、展品和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构成。基本陈列展示空间一般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展陈内容,既是建筑设计的中心,也是照明设计的核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其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象,其基本陈列展示题材宏大、內容丰富,体现我国整体形象与特征,因此基本陈列展示光环境是整个展馆的照明设计重点。“古代中国”陈列是代表国家水平与国家博物真正水平的基本陈列,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复兴之路”则详尽表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坎坷历程。
1.2 专题展览
专题展览是仅次于基本陈列的展览形式,大多是较为长期固定的陈列展出类型,设计选材和展览方式安全稳定,不同展览时期空间变化较小。专题展览对光环境设计要求也相对较高,光源灯具和照明方式的选择也比较严格。设计效果需要考虑观众的各种视觉、心理和行为需求,同时兼顾展品的科学保护。
上海博物馆以中国古代艺术展示为展馆主要内容。由于展品保护的缘故,展馆以专题展览为主要展陈形式,设有14个专题展馆,周期性更换展品。专题展览的照明设计中,以展品保护为设计首要任务,采用了光导纤维和感应自控设施,既突出了陈列效果,又保护了文物。
1.3 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多是短期行为,是内容经常更换的陈列。展览规模小,但题材多样,展品的选择也较为自由,更多的是利用模型、复制品和照片等形式。陈列用光形式灵活多样,一般不考虑展品保护,注重艺术效果的表达。临时展览比常设专题展在形式上更灵活,主题相对也比较单一,而周期变化更为自由,是一种具有较强时效性的展览类型。
临时展览是目前多数新兴展览馆的主要展陈形式,能很好地贴近生活需要,选择不同的展示内容,又具有丰富的变化。如上海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都是以临时展览为主要展出形式的展馆。临时展览的照明设计,需要能适应多变的需要,灯具位置、投光角度、照明方式等都需要根据策展的不同进行改变,适应各种展览状况。
2. 照明设计的艺术性
展览馆的光环境不仅是视觉信息传达的媒介,也是重要的参观体验之一。展览馆的照明设计是照明技术、美学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心理艺术和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内容的共同平衡体,需要从整体展览定位角度思考,结合空间形式、艺术效果以及展品保护的需求,对展馆照明的合理分布和平衡进行考量。
2.1 展览环境的营造
光的变化使空间层次得以丰富,各种光的照射方式所产生的物理变化,通过介质或是与被照射展品相互影响,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展览空间中,照明设计通过光环境塑造不同的空间体验,营造多变的展览氛围,适应展览主题内容及形式,使参观者产生不同的印象。首都博物馆在举办的“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中,在展厅设置竹林与枯山水表现禅宗主题。竹林采用掠射光同时强调形态及阴影。水池则利用周围展柜的照明镜像,形成水中倒影的意境。
展厅的照明设计需将展陈照明与公共空间照明统一考虑。根据展览流线,平衡出入口、展示陈列区、连接过渡区等空间的功能照明需要,塑造自然和谐的光环境。此外照明设计还需要考虑展览中其他发光体的使用情况,例如投影影像、互动屏幕、自发光展项等,均应该考虑在整体的照明设计范围之内。在首都博物馆与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中,有诸多实物陈列及多媒体展示,内容及方式多种多样。展陈照明以展品为重点照明对象,文字说明次之,过渡通道区的环境亮度则由各个展柜、场景、墙面、屏幕的逸出光及反射光来满足。同时控制大屏幕与环境的亮度对比度,平衡各部分光的分布,营造韵律和节奏变化的光环境。
2.2 参观体验的打造
展览照明服务的主题是人,所以参观者的使用需求也是照明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观众的视知觉是参观体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需要根据观众的生理、心理需要来控制照度、亮度、对比度、色彩、空间分布等照明要素。我们已经在上一期专栏中具体分享博物馆照明中的视知觉要素,本期就不再详述。
视知觉之外还需要考虑观众的一些特殊需要。低照度展览空间中,在台阶、障碍物处设置安全照明作为提示;还可以将安全照明与室内照明艺术效果相结合,比如以序列灯具照亮分割界面,还能起到提示功能。对于空间中经常需要拍照的位置,适当增加垂直照度,满足相机需要。
2.3 展品效果的塑造
展览照明不仅仅是照亮展品,还需要塑造良好的展出效果。不同展品放置于同一环境中或者同一件展品的照明选择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照明设计中需要用光塑造展品效果,平衡展品之间、展品与整个空间的亮度、色彩、对比度等照明要素的关系。
从视觉舒适度而言,不同类型的展品不建议放在一起,做好展品分区,根据展品类型分别进行灯光调试,也方便满足文物保护方面的需要。展品类型、材质、形态,会由于照明的角度、距离、亮度、背景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例如对于色彩表现要求比较高的油画,可以选取带紫外线过滤装置的射灯投光照亮,选用低色温和高显色性的光源;而对于雕塑这类立体展品,可以在展品周围选择合适位置、角度投光照亮,突出表现主要的细节和色彩,并结合环境进行布置。
此外,还有文字展板、自发光展品等等多种多样的展品类型,在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各具特点。一方面各类展品本身的光学属性如反射率、光谱反射各不相同,因此视觉感知也有所区别。另一方面,统一展品的不同部分,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也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对于展览馆的照明设计,不能停留在图纸,需要在实际的灯光调试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才能寻找到最适合每个展览馆、展览空间甚至每个展品的照明方式。
3. 照明设计的技术性
展览馆照明必须要保护展品,具有技术层面上的科学用光要求,尤其对光特殊敏感的书画藏品和丝织品等。如果照明设计不当,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人为损坏。另外,光对文物的损伤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时间不容易察觉,但一经发现就悔之晚矣。因此展览馆进行照明设计,必须要科学地用光,通过合理的控光技术,避害的用光设计,才能符合展览馆的需求。
不論哪种光源,都会产生光学辐射伤害展品,95%的伤害来自于紫外线波段。我国GB/T23863-2009《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明确阐述“应减少灯光和天然光中的紫外辐射,使光源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小于20μw/ lm”。红外辐射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热辐射上,会加速展品破坏进程。可见光经过时间的积累,同样也能对展品产生损坏,我国《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对藏品的照度和曝光量也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达到或者低于国家规范要求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对感光展品的破坏停止,而是减缓。因此在能满足视觉和艺术效果要求的前提下,照明设计中应该尽量降低光环境对展品的破坏,减少曝光量,主要措施包括过滤红外线和紫外线,控制照度水平及展览时间等。
博物馆照明设计对展陈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性作用。一个博物馆拥有好的专业照明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出观众的参观兴趣,还可以将设计师的艺术理念进行有效传达,体现出美感与人文情怀的精神。因此逐步推进博物馆专业的照明设计,加强照明质量管理与规范制定工作,是未来实现博物馆追求高品质照明的必由之路,也是博物馆照明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艾晶.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光环境的设计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12.
2.Gateway Museums Report[M].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14.
3.程旭. 文物陈列的光照环境设计[C] . 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7.
4.艾晶. 光之变革——博物馆/美术馆LED应用调查报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6.
5.党睿,张明宇,刘刚等. 基于文物保护的博物馆展陈照明调查研究[J]. 照明工程学报, 2013, 24(3) :18-23.
6.艾晶. 探讨我国博物馆照明设计的发展与方向[J]. 照明工程学报, 2017(4).
7.索经令, 倪翀. 博物馆展览中的照明设计探讨[J]. 照明工程学报, 2017(4).
8.刘显明, 李相迪, 张军等. 博物馆展陈照明设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 照明工程学报, 2017(4).
9.党睿, 谭慧姣, 原野等. 博物馆典型光源对中国绘画有机颜料的色彩影响[J]. 照明工程学报, 2017(4).
10.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GB/T 23863-20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