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社团建设培养少年英才
2019-09-10李广波
李广波
学校社团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爱好的学生,在学校的引导下组成的一种互益组织。鉴于高中管理的相對集中性、课程学习的繁重性、学习活动的计划性等,学生社团一般由学校牵头组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目的是通过老师对某一方面的指导,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特长得以发挥,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调研社团发展现状,铺垫成才之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很多高中学校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原本松散的基于兴趣的社团活动更加规范,成员覆盖面更加广泛。活动开展过程中,也折射出一些制约因素。对社团活动的实效,尤其是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研究社团现状,重要现实意义 高中社团是高中生基于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而建立的群众性团体组织,由于高中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强力管理,已经成为加强思想引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在“双创”时代,研究高中学生社团的开展现状和特点,分析其制约因素,研究社团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对深化课程改革、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纳入校本课程,释放学生潜能 我校从2008年开始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校本必修课程,聘用社团指导教师60余人,先后成立各类社团四十余个,基本达到了人人进社团、周周有活动、个个有特长的目的,是我国在高中阶段较早正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学校之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创新创客社团,我校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目前,学生获得专利证书6000余份,在全国及省市各类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奖近千项。
调研社团情况,总结社团特征 我们调研高中学生社团开展情况,发现社团一般按照如下流程运行:学校精选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发布社团章程——制定社团活动计划——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填报社团申请表——组建社团——成立社团领导组织——按计划开展活动——上交活动作品或成果——进行学分认定——评价总结反馈。
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认识到高中社团活动具备如下特征:大多数高中学生具有加入社团的积极意愿,希望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己的课余爱好或者专业水平;社团成员希望在活动中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扩展社交面,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校的有序组织和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社团活动一般开展得比较顺畅,任务达成度较高;学生选择社团一般征求参加过社团的同学的建议,倾向于短期能够获得活动成果的社团,对于参加自主招生有帮助的社团更受学生青睐。
厘清社团发展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笔者找到制约因素,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首先,部分班主任和家长对高中社团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或者存在偏见;其次,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精湛,难以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点拨和指导;再次,学校没有建立规范的社团活动开展流程,有始无终,失于管控;最后,个别学生选择社团存在盲目性,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缺乏深刻认识。
成立测量小组,发现思维差异,增强活动开展的自信 为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系统分析总结,我们同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心理测量研究小组,主要应用调查问卷法和行动研究法,辅以观察法,对社团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归纳,通过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信度和效度较高的结论。以两个学校的高二学生为取样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呈显著性差异,对于进一步坚定社团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自信。
发现现实问题,探究解决方式,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由于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如何保证足够的社团活动时间,取得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的认同,是一个问题;二是社团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同学生的升学及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需要探索一条两全的路径;三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任重而道远。
提出创新思路,激发创新激情 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周末的利用和管理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以思想引领、计划指导和社团推动迅速建立了素质教育新秩序。学校首创性地提出了“人人进社团,周周有活动,个个有特长”的思路,力争使每个学生在校三年,培养二至三项特长。
为提高社团的活动实效,引导学生特长向专长发展,在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学生家长资源,引进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进校指导。社团活动的规范开展,确保了整体教育教学秩序,起到了“活动是学习,活动为学习,活动促进学习”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课余时间的利用价值,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
社会发展亟需创新实践人才,高中学生社团的高效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为学生开辟了多元化的成才渠道。强化高中社团研究,对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发展学生专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 山东省章丘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