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9-09-10冯春燕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

冯春燕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普及,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成为了人们广泛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分层教学是指按照不同学生在智能上存在着的差异,使用不同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策略。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还会影响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十分有必要。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此展开一番叙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上的全面发展,而分层教学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措施,需要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偏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智能上的闪光点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制定科学有效的分层教学实施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成长,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益,促进数学课程的进一步有效改革。

一、有效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1.学生的分层策略

分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将学生进行分层。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确定好班级是否有分层的价值,如果班上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差不多,那么久没有必要分层,如果班上的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较大,那么就有必要实施分层教学。在给学生分层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的几个原则。

首先,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起步发展的年龄阶段,在课堂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关键因素,而这也是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的依据。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愿意、乐于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一层;学习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学生为一层;学习基础薄弱,并且表达能力不高,还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学生为一层。

其次,我们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基本原则。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的主动配合,这样,学生才愿意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或者单独的辅导工作。因此,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显性分层和隐形分层两种模式,针对显性分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协商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自行选择层次,而隐形分层则由教师自主掌握。

2.教学目标的分层策略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从教学的本质出发,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我们要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分层目标,从发展的角度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配光。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同样也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

比如,在“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节内容中,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我要求学生做到:总结出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使用规律,了解其中涉及到的算理,能够正确地使用分数的加法与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够轻松地应对、解决本节课程的练习题;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我则要求,尝试着总结出小数加法与减法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规律,了解其中涉及到的算理是怎样形成的,初步了解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能够正确地解决练习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我要求,通过计算了解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的使用规律和技巧,了解其中涉及到的算理是怎样形成的,结合给出的案例分析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课堂教学的分层策略

分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这也是最难实施的一个环节。尤其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而数学知识又较为抽象,在学生在课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前提下展开有效的分层教学更为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制定好充分的计划,针对班上学生不同的情况展开有区别的教学,做到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比如,针对课堂提问的关键环节——课堂提问,我们可以使用发展性的提问方式,在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的前提下实现分层教学,如在讲解“折线统计图”这一节内容时,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谁可以来总结一下,折线统计圖都有哪些优点,它可以用来统计哪些方面的数据?用途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就是发展性的,不同学生关注的点会不同,在回答的过程中也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实现教学目标;而针对一般的课堂问题,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分层,如较难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则要优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并且,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尤其是针对能力中等和较差的学生,要经常给予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4.评价的分层策略

教学评价是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反思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分层教学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结合分层教学的特性,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等方面出发,让学生在评价中收获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提升分层教学的效益。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地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低层次和中等层次的学生,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回答正确问题后,教师要以表扬为主,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则要以激励为主,在让学生收获成就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争取更进一步。并且,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看到自身存在着的不足以及提升空间,对此,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在使用了小组教学之后,在学生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使用“如果你们两个小组能够相互交流,就能得到更为完善的结论了”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助于分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将学生分成金字塔式的级别,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敏感的年龄阶段,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部分优等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或者是差生出现自卑的情绪等问题。因此,要想完全发挥出分层教学的意义,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或者采取隐形分层的方式,避免使学生产生思想误区。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明确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以及进步空间,从而给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把握。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不能适应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一开始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然而学生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学生可能完不成任务,产生消极的心态,有的则相反。因此,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际变化,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就对学生的层次进行灵活性地调整,而这无疑会家中教师的工作负担。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一番叙述。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思考学生之间存在着的个体差异,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积极的处理,让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合理地应用来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丽云.关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02).

[2]李敏华.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1).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