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9-09-10王海滨
王海滨
摘 要:体育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是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对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提高其思想素质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问题;途径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德育置于首位,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去。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目标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个“软任务”,导致体育教师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体育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是德育实施工作的主体,德育工作能不能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水平和实施方法。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然而许多体育教师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3.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集体主义观念不强,较为自私,只求个人快乐,而不愿参加集体的活动,以强凌弱,霸用活动器材等;不爱劳动(如想用却不愿搬运、归还器材),不爱护公物(不正确使用或遗失器材等),歧视“暂时后进生”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等。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可以锤炼自己的意志、塑造优良的品格。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心灵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但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幼稚,不成熟,模仿性很强,尤其对自己的老师“崇拜”欲望很强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注重教师的仪表。②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学用语要文明、简练,有较强的逻辑性。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③教师要尊重学生。④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
2.常规教学中美化学生的灵魂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课堂常规就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也是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贯彻落实课堂常规,增强和完善教学的纪律性,完善考核以及评价制度,培养学生服从指挥的良好习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因此每个体育老师在教学中都应及时把握课堂常规,并将其作为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主要工具。
3.结合教材内容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体育新教材的内容很丰富,比较适宜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教师要结合学情,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灵活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如,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接力赛跑、拔河等活动时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体操、武术等项目,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视觉,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处理偶发事件中让学生树立是非观念
相对其它学科的活动场所而言,体育教學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同时,由于学生在进行体能训练活动时往往出现协作和对抗并存的局面,偶发事件也时有发生。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偶发事件。譬如,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时,发现有一男生摔倒后奋不顾身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情景,及时对这个学生以精神鼓励与表扬,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每逢发现学生宽容大度、助人为乐等行为的,也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鉴于偶发事件具有短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教师一定要学会做个有心人,随时仔细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因势利导,正确、迅速地处理好事件,变不利为有利,使意料之外发生的事件变成情理之中的事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在享受游戏的快乐中渗透德育
众所周知,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综合性体育活动。通过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參与意识,更能发扬他们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例如:把400米跑起名为“抢占无名高地”,分两组进行比赛,并声明胜利者将得到英雄的光荣称号。这样使游戏更情境化,游戏化,学生兴趣浓,气氛十分活跃,积极性高,唯恐抢不到无名高地,苦点累点也就顾不得了。这时教师及时表扬速度快的同学,更要表扬那些平时怕苦怕累今天却坚持跑下来也没叫一声累的学生。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尊重竞争对手,尊重裁判,切实体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良好作风,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风尚。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体育学科改革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德育为首的需要。体育教学中长期坚持德育,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德育渗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与反思。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在方式方法上,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渗透德育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杨兴玉.新程标准与青少年道德建设.[J].2004(1):36--37
[2] 北京市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德育教研部.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