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中“主问题”设计
2019-09-10王东红白丽娜
王东红 白丽娜
摘 要:新课改理念影响下,语文课堂已经由“教师中心”转向了“学生中心”,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由“低效”到“高效”的转变?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课堂上如何有效提问也变得尤为重要。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一篇篇课文,从故事情节到知识结构,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理解的知识点很多很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抓住“主问题”,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就会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还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了减少、甚至避免课堂上出现这种“过多、过浅、过碎”问题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教师必须系统整合教学内容,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命脉,启发学生思维,展开师生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阅读教学;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潜心研究中发现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余映潮老师曾写过:“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益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由此可见,“主问题”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设计课堂主问题?现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结合人教版三年级教材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主问题”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一、抓住课文标题,设计课堂“主问题”
研读课文标题,往往可以从中窥得文章内蕴,获得文章意趣。把课文标题作为提出教学“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较长,涉及的内容多。文章的标题富有深意,它涵盖了全文内容,课题中的“富饶”集中体现了西沙群岛的特点。我在上课时就从题目入手,紧扣“富饶”展开教学,出示主问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让学生围绕“富饶”展开讨论,课堂环节清晰,理解透彻。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时,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之后,我提出主问题“你认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找出相关语句,如从“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任然坚持战斗。”这句话中,抓住关键词,体会救援队的不怕辛苦,高度责任心,体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
二、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情,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设计课堂“主问题”,也能让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吵》一文中有三个主人公:克莱谛、安利柯、父亲。围绕这三个主人公我设计了如下主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在安排学生长时间朗读之后,围绕主问题进行交流。许多同学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一部分同学喜欢克莱谛,因为克莱谛能宽容同学,谅解同学的过错,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一部分同学喜欢安利柯,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让学生根据主问题,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同时也明白了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三、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设计课堂“主问题”
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语句设计“主问题”,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时,我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從“坚固”和“美观”两方面让学生理解、感悟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四、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语文老师仍然习惯于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问,零碎的、频繁的提问让学生静不下来,不能认真思考,耽误时间,影响课堂效率。如果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是表面的、随意的,学生不需要认真思考就得出答案,那么这样的提问也没有任何的价值。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如果在学生读完文章之后,发问“你认为小兴安岭美丽吗?学生不用任何思考就能回答,这些简单的是非问,既费时又无效。如果能换种说法,抓住文章的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提出主问题“读完课文,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词语体会到小兴安岭的美丽呢?"这样就能把握住文本的关键,切入重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可结合课文标题、人物性格特点、文章的关键语句,教学重、难点来把握,但同时也要注意“主问题”设计要指向目标,立足学情,结合文本特点,力求概括、精炼,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主问题”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提问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整体把握的过程,也是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不是全盘授予学生,而是对学生的相机诱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潜心研究文本,真正把文本读厚,把教材读薄,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 杨碧玉. 华夏教师. 2016(12)
[2] 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 冯亚欣. 赤子(上中旬). 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