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媒介批评的缘起

2019-09-10杨澜

青年生活 2019年3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现状

杨澜

摘 要:媒介批评相关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出现,但其定义究竟为何仍争论不休。尽管其是80年代才引进台湾的舶来品,我国学者仍讨论出了相对统一的取向和批判对象,但缺乏专业性、深度性、本土性的媒介批评现状难以掩盖。本文试图从西方媒介批评的出现,到其进入我国短时间内的发展现状及不足等方面追溯媒介批评的缘起。

关键词:西方媒介批评;无产阶级;现状

一、西方媒介批评的变迁

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扒粪运动”被戴雷形容为“比其他任何时代更明显具备媒介批评特性”,把第一代“扒粪者”誉为“媒介批评家”,所以这可以看做西方媒介批评的开端,美国则是滋生媒介批评的沃土。美国由于其特殊的报刊杂志发展历史,形成了其中最主要的三种类型:其一是来自政府官员、新闻界受众的大众标准的批评;其二为采取科学的方法,而非报刊业的法规及任何抽象的权利对上述批评对象进行科学式的批评;其三则为更加注重新闻界与受众双向交流,对因媒介产生的文化及现象所进行的文化的批评。代表其意识形态的定期社论在19世纪90年代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在后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自由而定期的社论受众面极光,无意识下是对当时美国新宪法法规的一种检验,并深化了大众对新闻自由的认识。稚嫩阶段的媒介批评无疑就在社论中逐步形成,此种带有政治意味的异化后的媒介批评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批评,但却是其发展中的必经之路。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的出现才标致了媒介批评的正式出现。

能代表西方媒介批评主要观点的除了美国外,还有欧洲的各个流派及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无疑于是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判学派,其对文化工业的提出以及批评成为后期媒介批评的奠基石。法国作为研究媒介批评的活跃地带,尤其致力于对媒介意识形态的批评研究,其通过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批判视角,对不同的文本、交流方法及媒介意识形态对整体性控制进行了批评。除去这几类尤具代表性的地域学派划分法外,按照批评方式及对象的差异性可以区分为:起源于二战后的大众文化批评流派,批评的对象为新兴的流行文化及音乐,主要发源地为伯明翰大学;起源于英法两国的政治经济学批评流派,主要对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下的媒介运转活动进行批评;揭露歪曲社会真实形势之媒介行为的意识形态批评学派,媒介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深度性,已然具有难以察觉的奴役性,对公民的无意识灌输国家主流意识或其他意识形态的思想控制的媒介虽维护了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却造成了媒介对大众的变相愚弄;代表人物为麦克卢汉、本雅明等人的传媒技术批评流派,虽然技术可以导致一种文明的产生及扩大,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另一种文明的非自然性衰退甚至消亡。

二、无产阶级媒介批评及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

对于媒介批评在中国之起源问题当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其是完全属于西方舶来品;有学者认为其只有少部分借鉴了西方的理论知识,而大部分产生于中国本土,当下的媒介批评是完全的、不成熟的本土化媒介批评。笔者认为此两种声音都未免绝对化,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媒介批评的衍生初期都与民国时期一系列诸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活动密切相关,其中不乏将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用在报刊上以到达唤醒国人目的的爱国志士如李大钊、梁启超、邵飘萍等,在考虑新闻自由、伦理道德观等西方思想对其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应将马克思主义媒介批评观列入重点研究范畴。

早在1917年列宁的《怎样保证立宪会议的成功》一文就对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进行了批评,认为资本主义出版报纸行业绝非是如其所言为代表自由意志,而旨在于计划愚弄和欺骗被压迫的人民群众,资产阶级所谓出版自由也仅仅是上层阶级的自由而已。除此之外,列宁还对其新闻媒介进行了批评,对象是以“黄色新闻”为代表的各大报刊媒介,认为它们每天捏造耸人听闻的故事情节之目的性在于转移大众视线,使他们不去注意真正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同时被纳入列宁批评范畴的还有苏维埃本国的十月党人及无党派报纸等。

有据可查的我国民间报纸对批评的萌芽始于12世纪初的南宋时期的《论禁小报》一文,但其却与现代意义上的媒介批评相去甚远,直到现代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活动的推进。我国媒介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是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的党报自我批评,其次而来的四二次高潮是由《人民日报》带头的对全国各地报纸相关的行为、现象和作品等进行的批评,但这两次的高潮虽声势宏大,却显然缺乏批评的自觉性。从革命时期到建国前期的媒介批评皆存在着“批评泡沫化”的不足趋势,报道存在理性不足激情有余的特性,且总体来看主观、定性的批评拒绝大多数,缺乏主动的、客观的批评。虽在马列在非常早期就提出了规范化媒介批评标准,但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评判标准都还存在模糊化的问题,较为宏观的来讲可以区分为政治标准、新闻的标准、受众标准和效益标准。尽管目标不同,政治却是无产积极和资产阶级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否维护本国的政治路线都成为新闻报道自由的边界和媒介批评的标准之一;而新闻媒介的业务标准则在各地都存在追求客观真实性的特征;受众的泛化使得媒介与受众更难以达到双向的交流,但如何使得地方报纸更具特色型、综合性,使得新闻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又如何巧妙得引导受众是仍在探索中的一个问题;由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市场双效益双责任机制,难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成为了大多数媒介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如何调节此类标准也是摆在媒介批评者面前的难题。

三、我国媒介批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由于新兴媒介的发展,诸如广播、报纸、杂志的发展进入低谷期,媒介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电视、电影已经网络媒体之上。对于电视媒体批评存在的弊端有:自我批评主动性仍然欠缺,在此方面电视比报纸更加显得保守;有时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浅薄甚至庸俗的批评仍然大有市场;“泄愤式”的批评文章存在不少。我国的电视媒介以及相关媒介批评所存在的缺陷是由当下我国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语境所决定的,介于电视在我国的普及时期正值国内斗争,而后十几年又面临互联网崛起的冲击,存在意识形态和管理规范转变困难的问题。

相对电视媒体来说,第四媒体受到的關注度是绝无仅有的,而新媒体的批评和新媒体的崛起几乎是同步的。对新媒体互联网的批评涉及到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业务,传播科技的方方面面,对其各方面的尖锐批评与正面肯定同时存在。国内相当具有代表性的批评论点大致有:其一,李希光在清华大学提出的“新媒体催生新人类”论,其观点与麦克卢汉关媒介即讯息一脉相承,认为新媒介的诞生会催生新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执着于使用新媒体的“媒体新人类”也随之出现,相对应于习惯于使用扁平化旧媒体的“媒体旧人类”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李希光关于此香瓜论述存在着深度性欠缺的缺点。其二,源自于对西方经济描述的“泡沫论”,后被朱光烈引用来描述对由信息革命催生出来的强势媒介的作用引发的悲观论调,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等现象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将现存的大众传播媒介化为乌有。其三,认为新旧媒体并非互相驳斥,而是呈现互补关系的“优势互补论”,认为新兴媒介固然具有其先进性,但并非意味着新媒介就能获取全部的受众,旧媒介仍然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电子网络技术与扁平化媒介的结合反而大大提升了媒介的阅读与发展空间。其四,在互联网刚入中国时市场缺乏管制背景下所诞生的“网络民主威胁自由论”,网众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性和网络赋权,便将其当成了可以无视现实环境大肆谈论政治的“公共广场”,将有限度的“虚拟自由”无限化。陈力丹认为“它离真正意义的自由与平等,距离还相当遥远。”不论是对电视、电影还是第四媒介,当前我国来自官方的媒介批评声音大多由宣传部门、出版署、媒介机构自设评论小组、舆论调查机构等,但仍无一个专业的媒介批评机构,现存的资料也大多是以“审阅”的形式存在,缺乏专业性和归纳性。

参考文献:

[1]赵梦媛.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批评现状[J].今传媒,2016,24(12):35-37.

[2]姚君喜.媒介批评:究竟批评什么——“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04):1-5.

[3]郑惠壬.媒介批评现状及其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现状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