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无人驾驶汽车法律分析及对策

2019-09-10陈声超

大众汽车·学术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科技立法

摘 要 近几年来,无人驾驶汽车一直广受关注,随着5G通信技术和AI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无人驾驶汽车获得了巨大的后发优势,具备了弯道超车的潜质,无人驾驶汽车作为高科技的新产物,不仅需要技术和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虽然我国已针对无人驾驶汽车出台了一定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无人驾驶汽车仍面临不少法律空白,亟须立法跟进,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和普及,必然离不开法律的“安全带”。

关键词 无人驾驶汽车;高科技;立法

引言

无人驾驶汽车也称自动驾驶汽车,其与传统的驾驶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其主要通过感应设备和计算机判断来控制车辆的方向和速度,使车辆能够在道路上安全和正常行驶。无人驾驶汽车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能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根据数据统计,全世界超过90%的汽车交通事故系人为因素造成,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将使得汽车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大大降低。

面对如此大的发展机遇,很多国家都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工作,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科研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研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百度、阿里巴巴和上汽等大公司的加入,使得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进程开始加速,然而无人驾驶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的新模式,政策法规并未追上无人驾驶汽车的速度,如2017年,在百度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直播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画面后,交管部门以无人驾驶不符合现行法规为由介入调查,随后,李彦宏收到了交管部门开出的罚单。种种迹象表明,现行的法律规范落后于部分现有的高科技产品,加快制定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规范已迫在眉睫。

1 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的法律困境

1.1 路测规范不足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新的科技产品,目前仍然处于测试阶段,并未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和推广,所以目前针对无人驾驶汽车能否上路测试仍然于法无据。在2017年12月,北京市有关部门制定和出台了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两个指导性文件,以及2018年4月,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文件虽然详细规定了无人驾驶汽车主体、道路、责任分配等问题,但该规范和文件仍属政策范畴,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仍然面临于法无据的尴尬境地。

1.2 技术和安全标准缺失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汽车,人们在赋予其未来替代驾驶员重任的同时必然要求其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就要求无人驾驶汽车具备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设备安全标准,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要求来看,主要包含感知采集系统和计算机智能处理系统两个方面,感知采集系统就是要像人一样能够感知汽车所处的周边环境,如行使方向、速度、车辆间距等,而计算机智能处理系统则通过对感知采集系统数据的判断,进行汽车运行的决策和控制;另外从设备安全标准来看,目前暂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无人驾驶汽车的设备安全标准,也只是参照传统的汽车设备的安全标准执行,并且,无人驾驶汽车所需要和安装的零配件成本较高,以美国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为例,其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的总成本超30万美元,还远远没有达到普及和商用的程度,在不远的未来,势必要降低无人驾驶汽车的商用成本,那么是否会存在以降低汽车零配件质量来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其降低质量所生产的设备是否会危及汽车安全仍然不明。

1.3 交互兼容的标准体系缺失和矛盾

目前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不同国家的国内又有不同的产商在研发,考虑到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互通性和兼容性,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兼容的混乱局面以及减少相应的不必要的浪费,就有必要构建无人驾驶汽车的标准体系,如系统功能标准体系、系统结构标准体系、数据传输标准体系等,各种必要标准的制定的将有助于减少各产商之间的交互成本,也有利于与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和推广。当然,也有的人提出,标准体系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设定行业的标杆,有利于各企业产品之间的互通,但另外一方面,过早设定标准将限制无人驾驶汽车的创新力,对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4 法律责任分配不明

目前,现有的法律规范对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后,责任追究主体和责任分配的方式不明,其主要原因是无人驾驶汽车没有人的驾驶行为,有的学者提出由汽车制造商来承担替代责任,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汽车制造商提高汽车质量和安全性,反对者认为这将降低汽车制造商的商业动力,阻碍无人驾驶汽车的行业发展,也有的学者提出可以由无人驾驶汽车的汽车所有人来承担替代责任或补充责任。

无人驾驶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技术越发成熟,但无人驾驶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可能是法律问题,所以,要扫清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障碍,就需进行必要的立法。

2 法律对策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的的高速发展和与之配套的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已有人大代表提出了加快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配套法律规范的建议,但立法工作进度相对缓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为解决无人驾驶汽车路测于法无据、技术安全标准缺失、产品标准体系矛盾和责任分配不明等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行政許可路测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法律框架内,采用国务院决定或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的方式设定临时性的无人驾驶汽车路测行政许可,以解无人驾驶汽车路测于法无据的燃眉之急,使得无人驾驶汽车的路测有法可依。

2.2 重要标准需民主立法

在不影响和阻碍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提下,对必要的安全和技术标准进行规定和限制,通过委托行业协会、教学科研单位或者社会组织进行起草规章草案,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和公众意见。

2.3 制定统一兼容标准体系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未来可期的一种高技术产品,其未来的应用过程如果出现了设备和系统不兼容的情况,一方面会阻碍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建立统一和兼容的设备和系统标准体系是必要的,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无人驾驶汽车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另一方面成立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协会,根据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需要,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框架下抢先制定出相应的行业标准,抢占国际市场先机,为无人驾驶汽车发展提速。

2.4 保险与修法并行

无人驾驶汽车相较于传统的汽车驾驶而言,虽然会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概率,但仍无法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为解决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责任主体不明和责任分配方式不明的问题,在无人驾驶汽车商用普及前的路测阶段,一方面,可由无人驾驶汽车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对发生交通事故后承担首要责任,其次,应当考虑对部分现有法律的修改,厘清无人驾驶汽车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主体认定和责任分配。

3 结语

无人驾驶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试验阶段进入测试阶段,这意味着无人驾驶汽车离商用普及已指日可待,但如何填补无人驾驶汽车所带来的法律空白,扫清无人驾驶汽车发展路途中的法律障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付诸行动,英国、日本、美国和德国都已经完成了部分的立法工作,作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离不开立法的引领,着眼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替代传统驾驶汽车的历史潮流已势不可挡,如何扫清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路测和商业普及的法律障碍,既不妨碍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创新,又能从法律层面规制无人驾驶汽车的各个风险,推进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持生.无人驾驶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建议浅谈[J].山东工业技术,2019(04):44,68.

[2] 苏昶玮.探究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2019,26(02):311-312.

[3] 吴英霞.无人驾驶汽车规范发展法律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2):37-42.

[4] 张建文,贾章范.《侵权责任法》视野下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挑战与规则完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25-34,55.

作者简介

陈声超,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江西财经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立法学。

猜你喜欢

高科技立法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我国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性质的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试论我国证人拒绝作证权制度的构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网络版权运营中的风险防控
乾隆皇帝与“高科技”失之交臂
古埃及的“高科技”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