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北京城市功能定位 着力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
2019-09-10张赫
张赫
[摘要]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新要求,服务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结合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着重探讨以首善标准服务北京建设需求,培养满足北京区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学科发展引领、科技创新,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建立适应型学科专业体系等,着力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
[关键词]立德树人;服务北京;一流建设;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 6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9)03-0018-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Beijing’s urban master plan, serving Beijing’s urban function orient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lassifi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ak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how to serve Beijing’s construction needs with the best standards, how to train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Beijing’s regional development, how to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as the core, and how to innovate educat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uild a first-clas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we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establishment of an adaptiv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system, etc.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Serve Beijing;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逐校明确存量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1]北京联合大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所在区域,适应北京“四个中心”的新定位、新规划、新要求,服务北京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坚持内涵式发展、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应进一步加大探索和改革力度,以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学科平台一体化发展,完善适应型学科专业体系,完善激励约束管理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着力培养区域需要的一流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向一流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
1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新要求,呼唤一流应用型大学
1.1北京城市功能新定位对北京城市发展建设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着眼建设伟大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国首都,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为新时代北京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北京以“四个中心”为核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北京严格按照目标要求加快建设,这几年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聚焦核心功能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交通拥堵,完善公共服务等,让北京更好地朝着和谐宜居城市迈进。
2017年北京市發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不再就北京谈北京,而是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阐述、来认识和谋划北京的发展。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大城市病”,涉及城市管理和运行的许多突出问题,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更深的认识,不仅强调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强化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而且还推进了城市的精治、共治、法治,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凸显了北京的城市特色。
这些都给北京城市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标准也提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目前北京紧盯高精尖领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首都的引领示范价值进一步体现,城市发展转型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就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应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2北京城市功能新定位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结合首都产业、就业、人口等布局调整,北京经济结构、产业分布等都有了新变化,紧密结合城市功能新定位,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研究、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把握,精准定位,北京联合大学有着较好的基础,可有所作为。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就要具备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需要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把握国内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需要高素质应用型科技创新人才;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在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重点在运河文化、胡同文化、长城文化、西山文化等继承和发扬等方面,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弘扬,也需要高素质应用型文化创新人才;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需要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尤其是软件服务、硬件服务,对外信息交流与传播,对外交流人才和智库资源储备,更加需要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一流应用型国际交流人才。
1.3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新要求呼唤一流城市型、应用型大学
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上,北京联合大学应立足于北京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出发点,在专业人才、企业行业、社区治理、教育扶贫、科技服务、文化传承、智库智囊等方方面面服务于北京、服务于市民,在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办学方面应勇于走向前列,占领应用领域高地,服务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京津冀区域。
城市和区域的需求层次和品质,是推动应用型大学一流建设的外部动因和重要机遇。满足所在城市和区域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是应用型大学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应用型大学对所在城市的需求层次和品质的保障度和贡献度,是衡量一流建设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2]。北京城市功能的新定位、新要求正需要一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新的需求层次和品质呼唤一流应用型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恰逢其时,在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的今天,应坚定走建设一流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
2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以首善标准服务北京
要面向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3]。一流应用型大学应围绕北京新城市功能定位的需求,紧贴北京和市民的需求,特色学科专业和经济社会产业融合,注重高水平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体现高水平的应用型特色,以首善标准服务北京。
2.1注重区域产教融合,服务北京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
因北京需求而生,为北京发展而建,北京联合大学位于首都,立足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着力强化学校城市型、应用型定位,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相契合,确定了“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专融合、心智融合”五大发展路径。以产教融合为重点,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专业集成优势、所在区域优势,围绕北京高精尖产业布局,与北京产业联动,与北京文化、科创、服务、教育、国际等领域融合发展,紧密围绕产业需求,不断丰富办学功能,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一流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满足北京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至今培养了二十余万名毕业生,服务北京社会、服务北京市民,学校在服务北京的能力和人才的竞争实力等方面日益提高。
2.2建立适应型专业体系,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建设需求
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立足区域优势和办学定位,依托学科专业体系支撑,兼顾专业发展实际,以提高办学效益、彰显办学特色为目标,围绕京津冀,尤其是北京的重大需求,主动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与北京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区域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北京发展的新规划、新定位,稳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专业,着力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加快建设引领新业态的新兴专业,逐步调整或停办不适应北京发展需求和学校定位的专业。北京联合大学紧盯“一带一路”背景下北京市轨道交通和物流业发展需求,抓住大数据、移动通信应用方向,保持旅游管理与规划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探索北京文化与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北京地区急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化传播专门人才,从而构建紧密对接产(行)业链、创新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学校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适应型学科专业发展体系[4]。
2.3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北京应用科技成果需求
一流应用型大学应着力发展优势应用型学科和领域,大力支持与北京现代产业体系紧密对接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智库建设,推动相关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更好地服务北京发展。一流应用型大学应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督促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在应用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上,充分体现城市型、应用型的特点和优势,解决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北京市民的切实需求,“积极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相衔接,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成果轉化平台,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北京联合大学依托相应科研成果,聚焦三山五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研究,作为规划编制技术牵头单位初步完成了《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得到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做好决策智库咨询服务,将科技成果用于北京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推动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应做为一流应用型大学的重要建设方向,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
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一流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
3.1领悟立德树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6]。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当前又处于开放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多种价值观并存,所以立德树人的任务更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人类教育的起源来看,教育的本质近乎等同于德育。教育最早的任务是人的社会化,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学习社会的伦理秩序,最初的教育正是基于使后一代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以及促成人的社会化而产生的[7]。立德树人正是抓住了教育最主要是德育问题的这个基本要义。
从教育的功能来看,教育最初是要教给人民知识、传承人类的文明。除了知识、聪明和智慧,人们越来越强调的是情感、道德和意志品质。在立德树人过程中,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培养, 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建设,通过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成长与发展。不难看出,德育重要性越来越大。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 除进行知识和技能学习之外,更重要是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为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从教育的历史来看,立德树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所在,是我党各个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在这之后,党的教育方针有些大的调整,但是立德树人思想一直贯穿其中,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先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凸显立德树人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丰富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是我们党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德不立,行不远,立德树人的重大内涵就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最根本规律,理想信念教育应作为首要任务,德行成长是人才成长的根本保障。
3.2理解人才培养根本
司马光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中国从古代就强调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说就是有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涵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内化到人才培养中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人才培养一切工作的标准。对于教育者来说,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切实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
作为教育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传播正能量的师德师风、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把对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贯彻落实;作为教育者,要有扎实的学识、厚重的学术底蕴、广泛的专业学科知识、灵活的课程和实践,不断提高育人育才水平;作为教育者,要有恰当的方法,针对生源及应用型大学办学规律,系统研究、把握特点、有的放矢、方法得当,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北京联合大学在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创新育人方式,实现教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全校产生了广泛共识和积极影响,引起高校业界的广泛关注。
3.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当下所处年代,知识已不再匮乏,获取一般显性知識越来越方便,渠道越来越多样,学生也越来越“富有”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变为当前大量的泛在式的学习,从过去单一式的课堂授课变为以课堂、实践、网络等多渠道、多样式的获取知识,当前教师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富有深厚知识底蕴和正能量的教学过程能否吸引和影响学生,尤其是应用型大学更是如此。据麦可思对2014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48%的学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无法调动学习兴趣”,41%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或陈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研究。,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和背景下,教育教学重点应逐渐转移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和适应性上来,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三大要素,这些都是超越知识本身的。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紧跟泛知识时代的要求,设计学习项目、营造思考氛围、引导主动思考、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吸引学生关注,由此将学生带入具有启发的思考和训练中,主动投入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学习方法和思维途径,正所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也正是完成立德树人总任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北京联合大学着力于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北京市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机器人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以科学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以载体汇聚学科,“小旋风”智能车团队以跨学科复合方式贯穿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以科学任务导向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智能化人才。
4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促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快速发展
一流应用型大学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依靠高水平应用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科发展与水平是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关键抓手,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是发展学科的载体,以此带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国内外影响力的提升。
4.1学科发展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引擎
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是围绕应用学科前沿学术方向,在高水平或引领性应用技术创新与研究方面,取得一流的科技研究成果,由此造就应用型学术大师。有引领性成果,就有学科发展,相应的专业支持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就会提高,学科发展起到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构筑平台的作用,能够整合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带动高水平教师队伍,引导并优化平台建设,所以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引擎。北京联合大学争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硕士点,积极争取博士点突破,通过申请高精尖学科、与优势学科高校共建结对、与重点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等方式,把握优势学科专业,凝练特色,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通过应用型学科发展,引领应用型大学建设,更好地适应北京创建国际和谐宜居之都的新要求。
4.2科技创新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动力
在引领应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一流应用型大学要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动态,特别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引领性应用科技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分析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应用前沿和市场应用前景,研究国家相关部委、北京市各委办局行业政策,开展引领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创新。未来侦察(Future Scout)战略与分析公司撰写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的报告,提到了未来20个应用前沿技术领域,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智慧城市、物联网、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移动与云计算、食物与水技术、混合实境等,这些都是一流应用型大学所要关注、参与并实践的,这也是我们国际和谐宜居之都的北京十分需要的,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市属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教师科技团队应紧跟应用性科技发展前沿态势、科技创新的步伐,引领应用性方向,进行应用领域科技创新,这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动力,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4.3师资队伍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保障
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要有较好的师资队伍能力和水平,需要高层次人才,需要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突出应用型特点,师资队伍结构应均衡、合理,一是在“引”字上下功夫,围绕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的突破方向,重点支持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力度,拓宽渠道,政策灵活,发展优势特色学科;二是在“培”字上下功夫,鼓励国内外高水平进修、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国际(境内外)间的教授交流、科研合作、学科研究、专业及课程交流培训,注重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拓展和提高教师训练的内容和水平,适当增加经费支持;三是在“用”字上下功夫,从机制上鼓励、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争做学术、学科和专业带头人,逐步完善建立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育机制,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教师的实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北京联合大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不断优化,教师博士比不断提高,科研经费逐年攀升,水平不断提升。
建设一流城市型、应用型大学,除了为区域提供一流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服务,同时还要有支撑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建设一流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服务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注重北京產业需求,创新一流应用型大学教育理念,完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满足北京需求的适应型学科专业体系,具备适当比例办学层次和规模,建设高水平“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搭建服务北京应用型学科和科研平台,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向建设一流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17)[2019-0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2]韩宪洲.区域发展需要一流应用型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7-10-18(07).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19-05-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4]李学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关键抓手[J].北京教育(德育),2019(1):17-19.
[5]蒋德勤.着力推进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17-19.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何齐宗,冯丽洁.对人类教育起源的再认识[J]. 江西教育科研, 2005 (10):3-4.
[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01).
(责任编辑李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