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记者的能力重构

2019-09-10朱杰祺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全媒体

朱杰祺

摘要: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冲击,并对自身能力进行重构,从而契合全媒体时代对媒体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全媒体;传统媒体记者;能力重构

(一)传播层面

全媒体传播渠道的数量与宽度较之以往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信息内容的多渠道、多媒体、多平台发布对旧有的传播模式产生了颠覆式的革新,同时得以使更多媒介领域之外的人群能够参与到信息传播的阵营中。何为“全媒体”?即囊括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在内的总括式的媒介概念,全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发展起来的全媒体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传播主体的改变

在以往的传播格局中,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的通常是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公众媒体,而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和自媒体迅速崛起,并成为传播阵营中能够独当一面的重要力量。现代媒体的高效率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其即时、包容、零门槛的优势使其自诞生以来就势不可挡地在媒介阵营中站稳了脚跟。

2.传播流程的改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以单一媒介形态为主的,比如报纸、电视、广播,而全媒体则在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强势加入下彻底改变了传播流程。在传统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而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同时也可以充当传播者,并且其作为传播者的“成绩”丝毫不逊色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者。单向传播流程逐渐转变为双向传播,曾经被新闻记者垄断的最新消息独家发布权逐渐被受众分割。传播流程的改变催生出“公民新闻”,其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增强了传播环境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二)采编层面

全媒体时代传播模式和传播渠道的转变意味着新闻信息的采编流程需要进行重构,使不同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的受众都能得到满足。各种媒体的通力合作使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产生传播效应,并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容生产力。纵观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无一不在借全媒体的高渗透性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三)运营层面

商业化运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媒體将运营视作长期发展的原动力。在全媒体时代,商业与媒体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媒体平台的功能将越来越趋于应用型,同时信息资讯将融入更多的商业元素。江苏卫视当属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商业化运作动作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其角色定位先后经历了特色本位、内容本位、形象定位的阶段,由最开始专一于单个节目的打造,到现在为不同节目量身打造出不同的商业模式,无论社会影响力还是经济效益都远超从前,这意味着持传统观念的媒体记者也应该树立起运营意识,在日常新闻工作中将运营目标作为工作目标之一。

(一)传统媒体记者把关权减弱

著名的“把关人”理论充分说明了记者在传统媒体时代的职能和定位,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既是记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又是社会赋予记者的职业权利。传统媒体中的记者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和监督来发挥其“把关人”的职能。然而在全媒体时代,这一职能悄然变化,传统记者的职业权利被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削弱,传播壁垒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外发布消息,同时,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集群的发展,有着相同爱好和能力的受众聚合起来,自发形成采编团队,高效地对外发布团队加工后的新闻信息,虽然这些团队大部分都不具备新闻媒体的资质,但受众并未因此而进行排斥。然而在传播技术和工具都不发达的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因为垄断了新闻的采集、加工、传播的能力和权利,因此成为新闻传播环境中不可取代的“把关人”。在全媒体时代,虽然制度上的传播壁垒仍然存在,然而技术壁垒早已被颠覆,网络的便利、高效和包容使传播的门槛几乎为零,同时传播技术的飞跃也使传统媒体记者“把关人”的身份受到瓦解。

(二)不可替代性减弱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传播遵循由传者到内容,由渠道到受众的逻辑。在这种传播模式下,传播者因掌握了内容生产的权利和能力,在传播渠道上处于上游位置,而受众只能在下游被动地接受信息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硬件设备层出不穷,并日益普及,这为普通大众敞开了传播领域的大门,任何受众,只要具备硬件条件和网络就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换句话说,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高度依赖传播者的传播格局在全媒体时代已经被彻底打破,传统媒体记者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都在减弱。

(一)信息的甄别者

信息时代的受众每天都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做着艰难的取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媒体需要帮助受众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也就是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分类,这对传统媒体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往,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重点是采集和编辑信息,而在全媒体时代,重心需要转向筛选、甄别和核实信息。合格的信息甄别者并不止于对信息进行解释分析,而是要追溯信息来源,核实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然后根据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对甄别后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记者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专业性的、有深度的调查剖析,将最客观、最完整、最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新闻推送给受众。

(二)舆论的引导者

与传统媒体的垄断性一起被打破的还有其话语权。随着传播的“单轨制”转向“双轨制”,话语权逐渐由媒体下沉到受众。传统媒体记者在以往是舆论的把关人,亲力亲为地进行着信息传播,而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不再“一家独大”,即使是“人微言轻”的自媒体也能掀起舆论风潮。正因如此,全媒体时代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非理性引导普遍存在。情绪化的、片面性的言论大行其道,加上部分自媒体缺乏职业操守和行业自律,在传播信息时以获得关注为目的,在标题上大做文章,甚至虚构和夸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传播生态。为此,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做好“掌舵人”,把控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即坚守住“把关人”的身份和角色。传统媒体记者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充当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媒介,对重要的舆论事件进行联合发布,从而增强舆论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对受众进行理性引导。

(三)新媒体平台合作者

传统媒体记者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个“跳板”,借助其优势提高信息传达到受众的效率,同时,也要坚守住传统媒体深挖采掘、一丝不苟的优势。此外,传统媒体记者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与受众互动交流,这就弥补了传统媒体在沟通方面的局限性。

(一)多渠道新闻采集的敏感性

新闻记者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就是寻找新闻线索,同时,这也是进一步采访和深度调查的重要前提,为此,传统媒体记者应当从观念上消除对新媒体的芥蒂,并将新媒体作为自身业务能力提升的工具,利用新媒体拓宽新闻采集的渠道,将原有的新闻热线及“跑线”新闻与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布的新闻联合起来,充实新闻素材库,同时根据各新闻网站的偏好和风格特点,将有价值的题材遴选出来,提升对外部世界的洞察力以及对新闻线索的敏感性。

(二)适应媒体产业链立体传播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是立体化的、多维度的,这要求传统媒体记者需要具备文字编辑、图片編辑、视频编辑的能力,并在必须的时候灵活地在各个工种间转化,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除此之外,随着4G移动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直播也成为现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此,传统新闻媒体必须加强自己的现场应变力和即兴表达力,在平时多进行实时连线的训练,通过高业务能力向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三)分析及整合能力

在信息时代,新闻线索多如牛毛,而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使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受到影响。为此,传统新闻记者必须坚守住新闻从业者的底线,利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剔除虚假新闻消息,并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切实增加新闻的厚度和广度,彰显传统媒介在新闻加工方面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四)把握并凸显媒体特色的能力

新闻价值实现的条件之一就是得到受众的喜爱,对于传统新闻记者而言,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培养和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质,以及修炼“观众缘”。有许多记者深受观众喜爱,因而有其参与的新闻报道也有较高的收视率,这是因为记者是媒体品牌中活跃度最高的因素之一,记者的个人特质和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品牌建设的效果。全媒体成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媒体记者,比如央视的柴静,其温润优雅的访谈风格反过来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在这个程度上,柴静俨然是节目的品牌,既代表了节目的品味和质量,又使受众获得对节目的信心并产生期待。

综上,全媒体是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记者一方面要保持身份自信,另一方面要积极接受新环境带来的挑战。根据传统媒体记者在全媒体时代的角色定位,对自己进行能力重构,将自己打造成在全媒体时代游刃有余,集采、写、录、编等技能于一体的“全能型”记者。

猜你喜欢

全媒体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台网联动形式及价值浅析
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之路研究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全媒体背景下的党报记者职业道德建设
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发展的新常态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