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创新发展探究

2019-09-10张艳娜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张艳娜

摘要: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与发展趋势之下,以互联网为底层技术架构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颠覆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纪录片成长于传统电视媒体,其选题设计、制作方式、传播模式等方面都深受传统媒体的影响,然而在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纪录片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立足媒介融合的现状,分析媒体融合对纪录片的影响,探究纪录片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纪录片发展;纪录片创新

历史上,每次技术革新都带动着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底层技术架构的新媒体发展迅速,在传统媒体自身进行融合的进程下,新技术、新媒体深度参与,成为媒介融合的主力军之一。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发生着又一次足以消解和颠覆原有传播形式的巨变。成长于传统电视媒体的纪录片原有的生产流通模式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媒体和机器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媒体内容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角色边界不再清晰,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12年以来,国内的纪录片市场欣欣向荣,纪录片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接近7%。纪录片行业市场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纪录片要主动适应、探索在新媒体世界的生存之道。

(一)选题内容从宏大厚重向小切口轻质化转变

纪录片从诞生之初就承担着记录历史、政治宣传等使命。长期以来,纪录片的选题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如国家战略发展、自然界的变化、历史人物及事件等等,题材宏大,格局深远。比如大型纪录片《辉煌中国》《强军》《人类星球》等等,这类纪录片内容涉猎广泛、系统结构完整、节目制作精良,具有高深的历史和审美价值,为受众构建了一座座精神文化家园。

鸿篇巨制的大型纪录片是人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文化艺术品,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距离,受众基础较为薄弱。在媒介融合进程中,受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对贴近自身生活的社会百态更加关注。因此,纪录片选题视角则更多地转向社会民生,例如美食、平凡人的不凡事等,选取生活的小切口,注重内容轻盈化。在许多新媒体自制的纪录片中,以讲述普通人故事的纪录片比比皆是,例如优酷自制的《遇见你》,讲述的是广西的80后男生丁一舟带着患企鹅病的女友赖敏,在生命的倒计时里,从家乡广西出发,在中国开启“走心之旅”。这部记录小人物人生故事的纪录片真实感人,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影响力,且容易形成热点,更加符合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二)受众信息获取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纪录片成长于传统的电视媒体,节目必须按照既定时间表准时播出,而受众对观看时间和播出内容都没有太多的自主选择权。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互联网因其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给受众需要的内容,不再受传统媒体线性传播的束缚,受众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在海量的网络信息海洋里,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信息。这一变化正在改变着受众的观看方式,尤其是和国内互联网同步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观看纪录片的渠道以互联网为主,他们正在或将要成为纪录片的主要受众,而纪录片的发展势必要符合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换言之,纪录片需要用网络传播的思维来指导未来的发展。

受众的主动性不仅表现在浅层的选择层面,由于新媒体突出的即时互动性,用户反馈及时,受众偏好分析更加精准。因此,纪录片在选题策划、拍摄剪辑、传播营销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受众分析,在保证专业性和品质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反馈、喜好来制作符合他们观看需要的纪录片。

(三)后续开发不足,难以转化为市场价值

传统的纪录片体量大、内容多、制作成本高,一般在电视和视频网站播出。传统上,纪录片的制作经费一般由政府部门或者电视台内部支出,在播出季形成、累积一定的用户基础和热点效应后,缺少持续的跟踪和后续内容的开发,很多片子播出之后就被束之高阁,其价值更多层面上停留在社会效益上,没有转化为市场价值,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活力。

在融媒体的进程中,视频网站和移动终端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用户,由于屏幕小,观看时间具有随机性,因此受众更加青睐画面精致、篇幅在15分钟甚至5分钟的短纪录片。30或者50分钟的传统纪录片越来越不符合新媒体受众的观看需要,使得这类纪录片更加难以吸引受众,难以实现市场价值。

(一)深耕专业领域,坚持内容为王

纪录片是社会现实的记录者,是留给未来的影像博物馆,无论技术如何变革,无论平台和渠道如何变化,内容为王都是衡量纪录片价值的重要标尺。在融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广,在价值评判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而优质的纪录片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在信息网络里凭借实力“圈粉”。無论媒体环境如何演变,纪录片都应深耕专业领域,讲好故事,做好内容。

近年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纪录片制作上都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准,一些纪录片更是以优质的内容取得了很大的影响力。以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2》为例,把关注点集中在医疗资源、医患关系、医学与社会关系等领域,这是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在内容呈现上也必须专业而谨慎。而《人间世2》的制作团队不仅专门成立了医学顾问委员会及医学伦理委员会把关指导,团队在拍摄之前,还用了半年时间在医院蹲点,让导演学习、积累医学知识,培养信任感。最终,团队用了两年时间,9个摄制组,50个人,200多个拍摄对象,最终拍摄了将近300个T的4K素材,片比达到了600比1。片子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细微的人物故事,展示了患者及家庭、医生在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展示人性之光和社会进步的力量。自2019年上映以来,迅速引起了热议和关注。事实证明,这种看似笨拙地长时间跟拍、选择,给纪录片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而正是团队的匠心态度,才有了片子内容的温度与情感,深度和厚重,困难中透着希望。

因此,纪录片要坚持内容为王,并在这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头羊”。无论是在内容选择、拍摄剪辑,还是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纪录片都应该把内容放在重要位置。

(二)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纪录片IP资源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大众对产品价值、理念等多种因素的整体认知,是一个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显著标识。通过培育品牌,使得产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长远发展。在融媒體的背景下,大数据的诞生让培育IP成为可能,IP是品牌的一个延伸,具有较为稳定的受众基础和持续开发的价值。

纪录片作为文化产品,没有自身品牌价值的纪录片,终将很快淹没在新媒体的信息海洋里,无法实现其价值。和英国BBC频道、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等品牌建设起步较早的纪录片制作机构相比,国内纪录片的品牌建设才刚刚起步,纪录片IP的培育更加困难。而在融媒体的格局下,营销渠道更为多元,纪录片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建设品牌、培育IP意味着更加持久的发展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价值,因此尤为重要。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国内的纪录片逐渐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开始挖掘IP潜藏的巨大市场价值。《舌尖上的中国》取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后,又连续推出第二、三季,并制作了院线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出版同名图书,使得“舌尖”系列真正成为一个大IP。此外,《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还带火了许多产品,节目播出后,电商平台上就出现了大批“舌尖”同款的物品,有些是拍摄对象自己开店出售,形成了“舌尖”粉丝经济。这是纪录片赋予产品的品牌效应,也是纪录片IP产业链开发中的一环。

(三)内容众筹,创新纪录片制作模式

随着新媒体日益壮大,用户的参与度更高,纪录片需要打破传统的形式壁垒,在制作上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内容众筹,顾名思义,就是纪录片中的内容来自大众,让大众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他们手中的线索和资源,为纪录片创作服务。

2017年,中央电视台在制作纪录片《辉煌中国》前期就引入内容众筹的概念,发起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内容众筹,向全国观众发出邀请,让老百姓以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讲述自己眼中的中国故事,共同汇集成“厉害了我的国”主题大型内容众筹纪录片,高质量的精彩内容用于《辉煌中国》的制作之中。通过内容众筹,不仅能够为纪录片宣传造势,形成持续的关注热点,而且还能节省时间和制作成本,提高受众的黏性。同时,通过内容众筹可以获取很多生动鲜活的线索,如果投稿者拍摄的画面质量难以符合要求,纪录片制作方还可以按图索骥,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找到拍摄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媒体融合的趋势给纪录片带来了发展的崭新机遇,纪录片应该主动拥抱新媒体,借力新媒体自身在受众分析、传播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纪录片产业的不断发展升级。同时,纪录片作为文化产品,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守真实、专业、严谨的创作理念,在内容、品牌和创作模式上多管齐下,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如何做好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之路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发展之路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