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摄影发展探讨
2019-09-10彭文昌
彭文昌
摘要:随着我国新媒体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也加强了与新媒体的融合,新闻摄影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给新闻摄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必须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发展,迎合时代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媒体融合語境下新闻摄影的改变,进而提出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摄影;发展
(一)传播方式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下,各大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相互融合,这也是当今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之一,智能化、便携式设备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智能化设备让新闻信息传播、记录、播放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新闻拍摄主要是通过拍摄图片,并配合上相应的文字,通过图片给人们视觉上的刺激,从而更好地表达新闻内容,保证新闻信息的精准性。但如今人们已经看过太多的负面文章,思想容易被不良媒体带动,仅凭借一个图片很有可能误导读者,无法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因此,当代新闻拍摄都是通过小视频加上讲解的方法,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
(二)编辑转变
新闻信息具有紧急发布的特点,要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如何能够让新闻更具时效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新闻摄影需要抓住最核心、最经典的画面。在网络时代下,通过视频录制记录下事件的过程,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瞬间,在视频存储、后期编辑当中,通过视频、截图等方法,弥补新闻事件发展中图片摄影的短板。新时期下,新闻媒体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通过视频完整记录事件发展过程,事后再进行整理,要求记录视频中有整个发展经过,通过截图的形式获取最经典画面,并进行后期处理从而完成整个新闻编辑,这样才能够提升新闻的完整性。
(一)实时交互,加强新闻摄影的继发性
新闻需要注重时效性,很有可能一分钟的时间差就会让新闻变成“旧闻”。新闻摄影借助新媒体可以让新闻内容更加直观,让新闻内容更受群众青睐。同时,网络媒体颠覆了“传受分离”的新闻传播形式,实现了传受双方角色互易、地位平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互,同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继发性特征。任何一方发出信息,另外一方即可给出信息反馈,从而对后续信息进行调整。如法新社、新华社等机构,已经实现了动态影像视觉报道,发布了成千上万的影像新闻产品,新闻摄影会更加朝向直播形式发展,不仅仅是通过视频新闻进行交互,而是真正地通过直播新闻与群众沟通,进一步加强新闻继发性的特点。
(二)复合型摄影技术逐渐成为主流
相比单一型摄影技术来说,复合型摄影技术更具多元化、综合性特征。当今很多媒体纷纷成立了摄影部,不再招聘单一的摄影记者,可见媒体对摄影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顺应新闻媒体发展潮流。当今媒体行业对全能型记者需求量非常高,不仅要会拍摄照片,同时要具备写稿、剪辑、拍摄能力。同时,媒体行业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新闻敏感性、创新力、理解力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新闻稿配图编辑岗位,本质上是属于“视觉产品”岗位,但如今该岗位不仅要梳理整个新闻专题的逻辑思路,还需要做好新闻报道统筹工作。为了让记者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发展,部分媒体已经确立了摄影记者轮值图片编辑的管理方案,从而加强摄影记者的新闻意识,更好地融入到新闻现场、顺利报道信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对新闻摄影人才进行了重新定义,即“摄影记者除了要发挥个人所长,还要具备图片编辑、文字、报道等能力”。所以新闻摄影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技能架构,加强日常学习,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三)专业型摄影和公民型摄影并存
当今新闻摄影发布平台不仅仅是报纸,还包括微博、微信等,直观的新闻场景、实时更新的内容,可以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引发人们对新闻内容的关注。 网络平台作为公共平台,拓宽了群众传播信息的渠道,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新闻,形成了公民型摄影,并与专业型摄影并存。在此背景下,媒体要创建自己的互动平台,利用网络提供的新闻信息,如《新闻晚报》开设“街拍”模块,广泛收集群众图片,将新闻信息上传到微信公众号中供群众浏览,加强了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新闻摄影想要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必须要对原有工作思维进行创新,更新拍摄理念、提升综合拍摄水平,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信息传播、提升新闻质量,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受群众欢迎的新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