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9-09-10王瑛
王瑛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尤其数学教师,其借助微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借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数学新知,巩固课堂所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基于微课的优势,我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从课前探究学习、课中知识讲解和课后知识巩固这三个环节入手,对微课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有效应用;应用对策
在新课改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实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微课的使用同样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教师能有效地发挥微课的作用,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还可以使其在自主性的发挥下,掌握数学知识,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质量。为了发挥微课的作用,我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采取以下方式对其进行应用。
一、微课在课前探究学习中的应用
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而言,在缺少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是存在诸多问题的。甚至一些学生在教师布置了探究任务的情况下,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机械应对,根本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面对情况,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发挥微课的作用,以内容明确的微视频,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以“平移和旋转”为例,这节课中所呈现的平移和旋转这两种数学现象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因此,在学习该知识之前,大部分学生早已在大脑中建立了对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知,但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对其认知是较为模糊的。基于此,我则在预习活动开展中,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微视频:在微视频一开始,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所展现的画面中,物体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接着,视频中为学生展示了游乐场旋转木马运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前进等画面。带着问题,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画面内容进行分析,并在大脑中建立对这些现象的直观印象,从而总结规律。在视频结束之际,我继续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呢?通过视频内容,我们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哪些类别呢?在问题的继续引导下,学生会产生探究兴趣,进而自主地利用教材内容,探寻问题的答案,实现对新知的探究,为其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微课在课中重难点讲解中的应用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靠自己的一张嘴,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则会使学生在大量抽象知识的堆积下,迷失方向,难以理解数学知识。面对此情况,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尝试发挥微视频直观、形象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知识渗透其中,以此使学生在观看中,轻松理解,从而建立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刻认知。以“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为例,在分析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发现,这节课涉及到了大量的概念性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知识,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夜景微视频。在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发现,高楼大厦上的射灯发出了五彩缤纷的光线,而且,这些光线是从大厦中的某一个点出发的,射向了天空的不同方向。据此,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光线是从什么地方射出来的,其射向了哪里。并以此为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课件将一条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不断地向外延伸,以此在迁移对比下,分析这种线是什么线。如此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自主地建立对射线的印象,还可以使其在动态的演绎过程中把握射线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射线的理解,自然而然地突破本节课概念教学的限制。
三、微课在课后巩固复习中的应用
受自制力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发展,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分散,由此错过很多知识,导致其对所学数学知识难以有深刻的理解。此时,就需要发挥课后巩固的作用,使学生在再次学习的过程中,弥补课堂不足,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基于此,我在组织了课堂教学活动之后,一般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和新知内容,选择重难点知识录制微视频,并将其发送到班级微信群,鼓励学生自主下载观看。因为此次录制的微视频,是其对所讲述的数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所以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回到了课堂,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把握数学本质,提高理解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将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课堂的教学方式,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课中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在课后则引导学生巩固所学,从而使学生在其辅助下,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伊敏,张兰珠.用好小“微课” 实现大作为——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合理运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1):46-47.
[2]方北京.淺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