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2019-09-10李龙龙夏晓冬高滔

新疆地质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含水油气田油藏

李龙龙 夏晓冬 高滔

石油天然气作为优质能源、化工原料及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储量及自主产能始终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国内不少油田多进入后期生产开发,复杂地质条件的油气藏相继增多,高含水油田的出现也更频繁,这愈加需要完善的油气田开发理论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油气田开发地质》一书正是基于此,介绍了油藏中不同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重点阐述了油气成因、运移及储层性质,分析了不同油气藏的成藏类型及分布规律,论述了油气储量分类标准及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评估方法。本书理论性完整、新颖,实用性较好,且适用性较广泛,具重要参考价值。

储藏中的流体主要指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石油通常以烃类化合物为主,含少许非烃类元素,其中烃类已发现化合物种类多达400多种,非烃类则主要以硫、氮及氧为主,石油呈现的颜色主要与其赋含胶质及沥青质相关;天然气则以烃类气体为主,主要为甲烷,其赋存形式多样,或单独存在,或与石油相伴而生,根据产状类型可将其归纳为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煤层气、溶解气及气体水合物等,不同气田天然气化学性质及物理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油田水通常与石油或天然气同时存在,以不同蕴藏状态赋存于沉积物孔隙中,其长期与油气的共存,互相影响,使得其成分复杂且性质多变。

目前对石油天然气的成因说法不一,主要存在无机成因及有机成因两种理论,但由于有机成因假说可用来指导实际的勘探开发工作,因此被廣泛认可。该种假说认为石油是沉积层中有机质经过长期的各种地质作用聚集演化而来。同时,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达到一定条件才能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这也是地球化学领域用来做烃源岩比较常用的指标。储集层是油气资源赋存形成的必须条件,其本身的地质特性通常决定了油气藏分布、大小及产能。储集层中的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油气藏的聚集形成具决定性作用。除储集层及遮挡物,盖层便是圈闭的组成部分。盖层的存在也决定了油气藏是否有开采利用价值,其一般位于油气储集层上方,有利于油气聚集及封存。

油气藏的形成都是生油层中油气运移进入储集层,进而在盖层保护下聚集形成最终的油气藏。油气运移过程复杂多变,一个油气藏的形成大致被分为初次和二次运移两个理论阶段。生油层中的油气运移进入储集层被认为是油气的初次运移,随后在进入运载岩后的运移统称为二次运移。油气聚集带通常控制着油气田分布,但其概念较模糊,常与油气田混淆,油田聚集带主要被归结为背斜型、断裂型、单斜型及生物礁型。沉积盆地通常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一定的先决地质条件,因此也被认为是一个基本的地质单元。地壳中的油气资源分布极广泛,但均衡性较差,具一定的维度分布特征,同时在地质时间上分布也较集中,综合来看油气资源的分布具一定规律。油气田后期开发阶段,伴随着注水增产工艺的应用,使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变得复杂,其通常与含水量及分布密切相关,其中人工注水也是导致高含水油田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开发新油田的同时,积极全面地认识开采老油田的剩余油是当前研究高含水油田的主要工作。高含水油田的分布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其主要有8种类型。

综上内容均在《油气田开发地质》一书得以详细论述,明确油气开发过程中高含水油田成因、分布规律、地质特征及地质参数等始终是油田合理高效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我国在今后的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结合宏观及微观角度,重点集中在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饱和度的研究,探究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的微观机理,加以实验验证的方式全面综合解释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结合多方面的技术手段,形成一套系统的评估方式,进而定性定量地描述和评价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计算石油储量并进行油藏的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高含水油气田油藏
工业物联网技术在油气田智能巡检中的应用
HD高含水油田水平井适应性评价研究
高含水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工艺全要素评价分析
低渗透油藏C02吞吐选井条件探讨
关于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对策探讨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玉米淀粉水解液的制备及对油藏中产甲烷菌的激活
玉米淀粉水解液的制备及对油藏中产甲烷菌的激活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
我国南海发现大油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