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
2017-10-14于克立
于克立
摘 要: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为油藏管理提供地质模型的技术服务工作。其内容包括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岩芯、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各类油藏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精细地层划分;基于井和三维地震结合的精细构造解释;基于测井相和地震相相关联的各类岩石沉积相或岩相分析;基于地震属性、弹性参数反演和叠后反演的储层物性表征;基于地震反射各向异性特征的裂缝空间分布描述;动静态资料结合的油藏特征分析;以及整合前述各项工作的成果,建立相控的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地质储量计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关键词: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挖潜
油田北部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阶段,地下还存有大量的剩余油,但是分布比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油气采收率,对该块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
1 油藏地质特征
某区域沿北北东呈条带状展布,主块构造相对简单,含油层系沙二下、沙三上。储集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粉砂岩,平均孔隙度16.5%,平均空气渗透率为34.7×10-3μm2。原始地层压力36.9MPa,地层温度110℃~120℃,地面原油密度0.818~0.8301g/cm3,地面原油粘度5.3~6.78mPa·s。
2 开发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研究区含油面积0.23km2,地质储量14.8万吨,可采储量5.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1.7万吨。该区块从1984年开始注水开发,由于注水时间较长,该区块早已进入高含水时期,平均含水达到96%,采油速度0.02%,采出程度28%,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搞清剩余油分布,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手段,提高区块最终采收率。
3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
3.1确定夹层,细分单砂体
以小层为研究对象,纵向上主要利用夹层细分单砂体。
3.2构造精细研究
全新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全覆盖,对复杂带进行加密解释,理顺断层关系。
3.3以小层划分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建立单砂体微相划分标准,重新绘制单砂体沉积微相图。
表1 单砂体沉积微相划分标准
3.4 利用沉积相研究成果和见水见效关系,绘制出细分后的相控含水分级图。
3.5利用研究结果对剩余油富集区域进行挖潜论证。
利用数值模拟和常规油藏工程分析技术,基于油藏中井的静态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综合分析油井压力、产量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而研究油藏单元的划分、生产井的递减规律、油藏水侵速度、底水锥进、注采系统适应性、油藏储量动用程度、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可采储量的标定等,为油藏开发方案编制、老油田的挖潜提供依据。
该井区是典型的双高区域,综合含水在96%左右,调整治理前,井区开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开始该井区的2-3号小层作为一个自然段进行研究,后来把2-3号小层细分,分为2、3号小层进行研究。细分之前认为2-3号小层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细分后2号小层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结合细分后的沉积相图和相控含水分级图认为该井S2下2的2号小层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淹级别低,剩余油富集。2016年7月26日对S2下2的2号小层实施补孔。初期产量24.6×6.9×72%,截止目前累产油4908t。
4结论
精細油藏描述挖潜剩余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其他双高区块的开发提供可靠依据,剩余油研究是一个从实践中总结、深化的过程,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创新创效。
参考文献:
[1]徐守余,油藏描述方法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
[2]王志章,石占中,等著.现代油藏描述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