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思源
2019-09-10杨晓升
四川广安,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家乡。
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因邓小平的名字而知道广安,因为邓小平这个名字才向往广安的。世界这么大,中国地方也这么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谁也不可能一辈子走遍中国所有地方,我也一样。但四川广安,我自己认定这辈子是必须来的。为什么?扪心自问:假若没有邓小平,那么今天何在?怎么谋生?可能在从事什么?别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迄今可能仍然生活在粤东农村,角色依然是一个只上过初中的油漆工。而因为有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决策,我不仅有幸重返校园,上了高中和大学,毕业还分配到首都北京工作,而且如今是一家知名文学杂志的主编。
饮水思源,我不能不感谢邓小平。
去年11月份,因为参加四川省的一次文学交流中心活动,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向往已久的广安。
伫立广安的东门码头,此处的渠江正弯曲成马蹄形从眼前流过。渠江的对岸即“马蹄”正中,慈筠岩如一头蛰伏已久、蓄势待飞的巨龙。正值暮霭临近,此刻的渠江,川流不息,江水滔滔。穿越时空和淡淡的迷雾,我仿佛看到1919年少年邓小平的矫健身影。那时候,年仅15岁的邓小平就是从眼下的东门码头乘船离开家乡,远涉重洋赴法国留学的,而且一去不返。即便新中国诞生后他成为国家领导人,甚而到四川考察期间,他也未回到家乡广安。此事在当地成谜,因而也有了各种猜疑。对于邓小平来说,因了他生相属龙,让乡亲有了依据。更多的说法似乎正印证了民间的一句老话:“龙归大海不回头”。是啊,谁能想到,正是他这头“龙”此次的选择与出行,他的一生才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
自打进入广安,我就被一种真诚而庄重的感恩文化所笼罩。由于出了个邓小平,如今的广安不仅被乡亲引以为豪,而且被全国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所景仰。饮水思源的“思源”二字,几乎随处可见于广安的大街小巷,成为广安最突出的文化标志:思源大道,思源广场,思源酒店,思源中学,思源小学,思源餐厅,思源医院,思源农村商业银行……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用“思源”二字命名,就连先前自然形成的水潭也改称思源潭。
入住广安思源酒店,打开每间客房配置的电脑,屏幕最先闪现的文字是“饮水思源,感恩于心”。这使我不由得联想起国庆三十五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式时,首都的大学生打出的字幅“小平您好!”,这简单朴素的四个字,却隐含着国人的千言万语,是全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
一位当初从广安农家出走的少年,数十年后如何成为全国人民爱戴和敬仰的伟人,当中必有缘由。想想吧,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近三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指挥棒,如何让新中国的发展陷入迷惘与泥淖;“以阶级斗争为纲”,革命成了头等大事,生产反退居其次。“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如此本末倒置导致的发展观和政治乱局,曾一度让老百姓忍饥挨饿、民怨沸腾,让国人陷入可悲的内耗,让新中国迷失了方向,中华民族步履维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岌岌可危。正是三起三落的邓小平的及时复出与拨乱反正,才使中国在动乱中稳住了阵脚。“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所有这些看似简单朴素,却闪耀着真知灼见的警句格言,一时间焕发出核能一样的巨大能量,校正了中国的发展航向,社会逐渐稳定,人民终于可以安居乐业。正是邓小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才使中国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百姓解决了温饱,相当的一部分家庭进入小康,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改革开放挽救了千百万贫穷家庭,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作为受益者,叫我如何对邓小平不感恩,不爱戴?
饮水思源。我在思寻,广安的这一方水土,如何能诞生出邓小平这位伟人呢?
考察广安的地理历史,追溯邓小平少年的成长轨迹,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些许端倪。
邓小平家所在的协兴镇牌坊村,原本叫姚坪里,1949年后,因村口有座高大的“德政坊”而改名为牌坊村。他居住在一座普通的川东农家三合院,童年的小平走路十分钟,就可以到距离他家不远处的翰林院子读书。门前,有一处外形轮廓近似中国地图的清水塘,此池塘是少年邓小平游泳和习字磨墨洗砚之处。形若中国地图的清水塘,冥冥之中似乎隐含着小平自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宏伟抱负。更巧的是,池塘后面是邓家的农田,远处是一道中间高、两侧低、形似笔架的小山。当地谚语云:“门前有座笔架山,不出文官出武官。”如今看来,战争年代邓小平指挥千军万马,和平时期邓小平治国安邦造福百姓,他一个人既做了文官又做了武官,这似乎正印证着当地这句谚语的灵验。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做官容易,做好官难。此中奥秘,说易亦易,说难也难。其实,奥秘就在民谚:得民心者得天下。为官者,顺应民心,为民造福,才能既得民心,也得天下。
在小平的家乡广安,有座神龙山巴人石头城,现今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史称“蛇龙山巴人石头城”,位于广安市城南郊,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神龙山由东向西,昂首北望,乍隐乍现,三落三起蓄势腾飞。广安史称賨城,是巴人板凳蔓(也叫板盾蛮)的栖息地。地处广安市城南“化龙乡”“蛇龙村”賨城的至高点神龙山,史称“蛇龙山”,属大巴山余脉,巴人板凳蔓崇尚蛇图腾,所以巴山即是蛇山。蛇龙山就是巴人的神山,巴民族世代崇尚自然,信仰天地并尊天重地,顺从天意。有民谣“万物天生于天意,万事人为自人意,顺应天意随人意,符合人意圆己意”,从古至今世代流传。我想,小平的为官之道,是否自小就受到这蛇龙山的启示?因为改革开放,顺应民意,强国富民,小平为官的一生才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也正如此,2004年,小平百岁诞辰和小平纪念馆建设时,广安市将原来的蛇龙山改名为神龙山,因为小平属龙。
饮水思源,感恩于心。正是出于对邓小平的感恩与爱戴,如今小平故里已经成為全国人民景仰和朝圣的地方。
进入邓小平故里,眼前绿树掩映,花草簇拥,络绎不绝的游人怀着景仰的心情前来拜谒。
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整座三合院占地八百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间,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 邓小平即诞生于这座故居的北厢房,并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
三合院的正堂屋是当年邓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边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边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邓垦、邓先治的住房。室内分别存放着红色柏木雕花床和简单的衣柜桌凳。北转角是邓家饭厅,存放着一张普通的方桌和凳子,当年邓家十几口人在这里用餐,饭厅后侧是厨房和猪牛圈。东南转角处是邓家的作坊屋,很宽大,一分为二,一半是粉坊,一半为酒坊。粉坊内至今还存放着一副石磨。南北厢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南厢房一共三间,两边是客厅,中间是过厅。北厢房一共五间,紧挨饭厅的那间房屋是小平当年的起居之所,约20平方米,里面存放着小平当年降生时的雕花木床及衣柜,靠窗户边摆着十分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一张桌子和凳子,桌面上小平当年读书习文用过的油灯和纸、笔、砚至今尚存。其余四间分别为横堂屋,是姐姐邓先烈,妹妹邓先芙、邓先群的住房和堆放农具的地方。整栋庭院看上去,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
2001年6月,为了表达对邓小平的无限怀念之情,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幅员面积3.19平方公里的邓小平故居保护区,为现已建成的邓小平故里景区。景区按照“保护、发展、美化、繁荣”的方针,对邓小平故居、洗砚池、翰林院子等多处邓小平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恢复,新建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铜像广场,同时精心培植了各种花草树木,一个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得以呈现。景区现有主要景点近20处,如翰林院子、蚕房院子、邓小平父亲邓绍昌墓以及邓家老井、放牛坪、清水塘、洗砚池、神道碑等景点,充分展示了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的活动足迹。虽然邓小平在故居生活只有短短的15个春秋,但养育之地却令伟人终身难忘,后来他一再嘱托“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值得邓小平欣慰的是,如今的广安,不仅已成为人们追思邓小平足迹、缅怀邓小平丰功伟绩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广安自身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2013年以来,广安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全国。至2017年末,广安先后获得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资源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优秀民生改善典范城市等称号……
眼见为实。当我来到广安市下辖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武胜县高洞村和白坪村参观时,眼前的一切不仅赏心悦目,甚至让人震撼:远山如黛,蓝天白云的背景之下,洁净整洁的乡村,柑橘飘香的果园,鲜花簇拥的农舍,飞红走绿的篱笆巷道,欢声笑语的农人或游客,古朴浪漫的花园式休闲广场,还有清新的空气和醉人的鸟语花香……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式!很难想象,高洞村和白坪村这两个“入选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它们所在的武胜县多年前还曾经是四川省的贫困县。
高洞村柚园边。在村设的特色旅游小店品尝当地农人为游客开发的凉粉、豆腐花等当地特色小吃时,我曾悄声问当地村官:高洞村和白坪村农民目前人均年收入大约多少?答曰:大约3万元左右。我又问:整个广安市目前人均收入大约多少?答曰:大约1.1万元。而后,我用手机百度了全国扶贫确定的标准线,资料显示: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县为单位,是年收入人均2300元。换句话说,以县为单位,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户,即是国家的扶贫对象。
从贫困到脱贫,再从脱贫到致富,这中间的历程到底有多远?说长,很长。说短,虽不算短,可也不长。短与长,关键取决于思想和观念。观念就是生产力。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思想解放了,观念就将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位于广安市中心的思源广场,是广安市为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而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广场,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音乐水景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宝鼎——“实事求是”宝鼎,“实事求是”四个字刻在宝鼎上,成为宝鼎的名字。宝鼎的底座,一行邓小平的手书被用金色大字放大,赫然醒目:“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实事求是”宝鼎是广安市在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为突出致富思源主题,专门定制的标志性建筑。
回顾新中国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曾经如此漫长,如此艰难。
曾几何时,人与人的关系极度紧张,更可悲的是让百姓长期挣扎在贫困之中。于是,人们渴望改革,希望致富,但改还是不改,怎么改,改了还是不是社会主义?众说纷纭,争论激烈,多少年让人无所适从。危难之际,是邓小平高瞻远瞩、一针见血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继而,他以非凡的胆识带领全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且将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一时间,中国的上空云开雾散,重见天日。
能在危难的历史关头力挽狂澜,校正航向,让中国这艘巨轮驶上快速发展的正确轨道——毫无疑问,邓小平无愧于伟人的称号。
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在于他的眼界、意志、胆识和威望,更在于他的境界与情怀。而所有这些,邓小平都具备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那么多老同志都建议请他重新出山的原因。邓小平之所以能够从广安这片土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伟人,除了他具備非凡的眼界、意志、胆识和威望,更重要的还有他的情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说过的这句话,如今正以巨大醒目的红字,镌刻在广安市思源广场的一块巨大石碑上。那天,正值黄昏时分,我久久伫立在刻有这幅字的那堵巨大石碑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此刻,广安市区已经华灯初上,这幅大红字在四周射灯的映照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分外醒目……
杨晓升,广东省揭阳市人。曾在《中国青年》杂志工作,现任《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编审,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长篇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曾获2004年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奖和第三届(2004~2008)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科技忧思录》获新中国六十周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失独,中国家庭之痛》获首届浩然文学奖。近年中篇小说《红包》《介入》等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多家选刊转载,并入选多部年度优秀作品选本。出版中篇小说集《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寻找叶丽雅》等。
责任编辑 冯祉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