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卢梭到马克思:近代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2019-09-10王帆黄春梅

关键词:中国模式黑格尔卢梭

王帆 黄春梅

摘要:人类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古希腊以柏拉图《理想国》为代表的城邦共同体观念为近代以洛克《政府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个体精神所解构,再由卢梭创立了一个基于人性本善、自由平等、个人与共同体完美统一的近代化共同体思想体系,并为德国古典政治哲学所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人类共同体思想主要观点为:实践活动构成了共同体的真实基础;克服异化劳动是共同体生活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共同体的出发点和归宿;无产阶级是实现共同体的现实力量。在当代,体现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原则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的新曙光。

关键词:人类共同体思想;柏拉图;洛克;卢梭;黑格尔;马克思;中国模式

中图分类号:D091.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9)03-0014-10

1894年,瑞土《新纪元》杂志的记者请恩格斯简要阐述社会主义新纪元的主旨。恩格斯明确回答:“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在联合劳动基础上的个体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共同体发展的完美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共同体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直接吸收近代以来多位哲学家,特别是法国卢梭、德国黑格尔等人思想的精髓并结合工业化新时代要求凝炼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秦龙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性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专著,池忠军的《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及其当代性》、胡群英的《共同体: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及其意义》皆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实现人类的终极解放与社会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价值关怀。关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问题,学术界探讨较少,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能更清晰、更深人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问题意识与逻辑脉络。目前,学界一般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主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但这种观点并不准确。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在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强大生命力根植于人类近代以来对人性自由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探求与实践之中。空想社会主义共同体理论明显缺乏实践力量的支持,其理论与现实联系的紧密程度较之马克思主义有天壤之别。作为近代启蒙思想代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黑格尔的国家主义才是更为丰厚、更为内在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古代整体主义与近代古典自由主义的兴起

早期人类社会孕育了浑沌整体的思想观念。古希腊辩证法大师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万物自同”的,即是一个包含了一切的整体。这是古希腊人整体观念的哲学性表述。整体主义是古代希腊社会的主流观念,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则认为,个人(公民)附属于城邦,强调城邦的整体性。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成员必须生活在公共领域,即参与城邦的各项公共事务,承担城邦的各项职责。成员如果脱离公共活动,就会丧失城邦公民资格。苏格拉底将“和谐"观念引人城邦共同体领域,开创了以“善德"为核心、以品性修养为导向的生命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建立和谐城邦的基础在于对公民进行伦理法律及政治的教育。苏格拉底思想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整体性价值“善”为目的,个体通过分有“善”而拥有道德,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伦理秩序的德性论。个人只有处在城邦中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如果离开城邦,个人就失去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认为:“把自己禁锢在人的个体生活的界限之......人的本性是不会在这种狭隘的范围内显露其真面目的。因此,写在个体灵魂上的小字符号几乎是晦涩难读的,唯有以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大字母表达,我们才能读懂他们。这一点则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立足,点。”柏拉图认为,个体的灵魂是维系于社会本体之上的。如果要改良公民的伦理生活,城邦就必须选择其“善”的守护神。黑格尔认为,柏拉图在排除了人的个体任意性的基础上,确立了伦理生活所具有的实体性原则。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思想而认为,优良的城邦政治是实现人类幸福的根本保障。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经院哲学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工具阐释神学,同样具有明显的整体主义思维特征。

近代自由主义是在对天主教神学和教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是对古希腊和中世纪天主教整体主义思维的解构。

古典自由主义将个人的独立、自由、幸福作为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张扬,并在新教改革运动中随着马丁·路德提出的“人人皆祭司”观念的传播而获得深广的社会影响力。新教改革的出发点是人的尊严与个性的神圣。新教教义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被尊重,因为人都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新教改革对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催生作用。

古典自由主义视个人为国家的基础和本原,而国家不过是个人的集合。国家的形成是由单个的人通过契约结合形成世俗国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古典自由主义持消极国家观,视国家仅为一种必要的恶,因此,古典自由主义重视个人权利而漠视公权。这与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整体主义国家观有着明显的理论分野。

古典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洛克认为,国家只是一个“守夜人”,其产生只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因为“自然状态"存在着种种不安全,所以,人们缔结契约形成国家。国家的职能只是消除“自然状态”下个人的不安全。至于其他的权利,个人并没有让渡给国家。洛克认为,政府合法性来自于自由、理性的人们的同意,一切政府的权力都是有限的。洛克在其代表作《政府论》中,论证了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都属于自然权利范畴,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洛克认为,财产权是自然权利中最根本的。生命权与自由权的实现都要以财产权为基础,或者是作为财产权的表现形式。洛克根据“天赋人权”原则而阐发的财产权观念,既是日后英国资产阶级藉以壮大的理论依据,也成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石。

洛克阐释的自由主义是在旧体制框架内维护新兴资产阶级权利,并不追求高尚的理想政治模式。洛克认为,全社会应该任由人的利己之心去主导行动,如此无为而治,就能达成全体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亚当·斯密《国富论》即是洛克自由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英国宪政设立限权的政府以保障人民权利。洛克政治哲学深刻影响了当时新兴的美国。以分权自治为基本特征的美国社会是较之传统共同体社会松散得多的个体者联盟。

近代以洛克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在于宣告了任何不代表人民利益的专制政府的非法性,为卢梭人民主权政体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思想资源。古典自由主义尽管在形式上保留了国家,但其主要论证方向是解构传统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在理论特征上与无政府主义有相似之处。建构近代化人类共同体思想体系的任务是由理性启蒙时代法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完成的。

二、卢梭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转向与近代化人類共同体思想的确立

近代古典自由主义提倡的个人自由精神,作为对“君权神授”专制主义的反动,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将自由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定位为社会和政府的对立面,则背离了自由权利的客观依据。在现实中,自由权利在更广泛意义上,只能也必须由社会性力量来确认与维护。古典自由主义内在的理论失足由卢梭将其克服了。

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中,卢梭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正是他移动了西方哲学传统的两大基石一由苏格拉底提出的“唯智是德”的理性主义与“灵肉对立”的二元论思想,代之以道德情感优先的价值观与“自然与价值相统一”的一元论思想。卢梭思想为康德所继承,成为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出发点,给后世以深远影响。共同体community一词为卢梭创造,最早出现在《社会契约论》中,由拉丁文前缀com(意为共同)与伊特路亚语munis(意为承担)所组成。卢梭将共同体置于超越国家和政府之上。马克思直接继承了卢梭的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进步观相左,卢梭持有“文明退步论”,他以原始自然状态中使人自由平等的、具有非个人特征的天然力量为蓝本,设计了一个普遍主义和个人主义相统一的“公意”所指导的人类共同体。卢梭以《社会契约论》为代表的人类共同体理论比前人有了质的~飞跃。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特征为:

1.卢梭的人类共同体理论建立在人类“天性本善”的思想基础之上

近代古典自由主义继承了基督教人性恶的基本观点,并以人的追逐利益之心作为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卢梭超越了西方千年人性恶观点,明确认为,人类初始的行为都是原始冲动的,因为原始人的天性中没有邪恶,所以,处于自然状态的人是纯洁的。“自然状态”对古典自由主义者而言是一个“人对人是狼”的消极标准,对卢梭而言则是一个“人类青春时代”的积极标准。卢梭认为,所谓的文明化反而实际导致了人类的堕落。卢梭明确表示,只有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而人类社会自文明始,是一部日益堕落的历史。卢梭在“性善论"基础上认为,自然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并具有向善的道德性。卢梭充分相信人的本性,即人类天然的善性能够克服一切恶。原始人的共同体与其说是人们自愿加入的,不如说是自然形成的,体现了一种自然意志。卢梭“性善论”观点的提出,在思想史和教育史上被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自然状态完美论和本性自我完善的自由观决定了人们要享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就必须打破一切进人文明状态所形成的禁锢。人性之善只有在美好的人类共同体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人也才能相应地重新获得其成为自由人的条件。卢梭超越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水平,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道德必须要基于人性之善,而不是人的私心。卢梭人性善论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所继承并发展。

2.卢梭把平等作为自由的基础

卢梭认为,自由使人成就自我,这种本性自我完善的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平等。卢梭改变了古典自由主义以自由竞争所必然导致的两极分化,即事实上的不平等作为价值取向的自由观,而将平等观念熔铸进自由的内涵中。平等是指人们互相之间无须依赖对方的独立生存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作为个人只遵从代表自然意志的天然力量,而不受任何个体意志的支配,因此,处于野蛮状态中的人是平等、自由的。卢梭认为,人生而平等并享有天赋自由。卢梭所论证的平等不仅是形式(程序)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实质(结果)上的平等。卢梭把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归结为私有财产权的产生,并且认为,私有制是阻碍人类实现自由的主因。私有财产权是导致人类贪欲以及一切罪恶的根源。从自然状态进人文明社会,随着私有财产观念的出现,人类失去了淳朴本性,不平等也就起源了,人就进人到自我异化状态之中。在以私利为追逐目标的社会中,人类无可奈何地失落了自由。卢梭创立社会契约理论的目的,就在于将人从异化状态中释放出来。现代人重获自由的途径在于建立一个类似自然状态的共同体,追寻人与人的力量的根本性结合,从而获得反制异化的集体性能力。

卢梭自由主义强调了人类平等参与的权利。他的平等观极大地丰富了自由的内涵。卢梭认为,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因此,人性的日趋堕落是人类文明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卢梭把包含了平等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他指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了自己做人的资格。”

3.卢梭以“公意”论深化了社会人理论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意为人天然是群体化的存在。古代哲学家都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近代古典自由主义认为,人是非政治的,甚至是非社会的动物。卢梭扭转了个人化自由主义的方向,强调个体对集体的责任。卢梭认为,个体的自由只有在治理有序的集体中才能获得。

卢梭秉承大陆唯理论思维,在传统群体论基础上升华形成普适性的“公意”范畴。卢梭指出:“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这体现了卢梭的政治构想:在自然状态下,一群淳朴无私、善良的人类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这样的人群是构成契约社会的基本因素。在完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其中每一个人与其他所有人订立社会契约,毫无保留地把个人的一切权利交付给人们的共同体。“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不管是保障每个成员的个体权利,还是争取群体的公共利益,只有形成群体共识才有可能。这种群体共识,卢梭称为“公意”。“公意”是在各异的个体意见中形成的符合群体共同利益的认识,因此,个人遵从公意亦即遵从自身对群体的普遍性立法。卢梭认为,人们通过订立公共契约创立共同体,而公意是共同体的灵魂。他说:“公意永远是正确的。”“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卢梭还指出:“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公意”的产生不是必须经过投票,“使意志得以公意化的与其说是投票的数目,倒不如说是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利益……”“公意”不是现实存在的个人意志之和,而是人人舍小我、存大我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一种不良行为,即使经由多数人的同意,也不可能拥有合法性。法国著名学者贡斯当继承了卢梭的这一思想,认为:“无论如何,多数人的同意并不足以使社会的行为合法化;有些行为是不可能得到任何赞同的。”正是这强调全体性、超越性的“公意”,使个人主义让位于社群主义,利己主义让位于道德至上主义。

卢梭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自由主义代议制民主的内在缺陷:“人民是决不会被腐蚀的,但人民却往往会受骗……”“公意永远是公正得……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说,人民的考虑也永远有着同样的正确性。”“人民永远是愿望自己幸福的,但是,人民自己却并不能永远都看得出什么是幸福。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但是那指导着公意的判断却并不永远都是明智的。”至于如何才能使民众遵从“公意”,卢梭期望于高等知识阶层对民众施行“公意”启蒙。

4.卢梭在公意论基础上将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体统一起来

卢梭并没有完全否定古典自由主义中的个人主义,而是将古典自由主义中彰显与尊重个人权利的观念有机地融合到整体主义思想中,从而开创了近代辩证的整体主义哲学。西方思想完成了一个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再到个体与整体有机结合的螺旋上升过程。

还是在公意论基础上,卢梭将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结合起来。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问题意识为:“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完全融合了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小我与大我之间的矛盾。自然状态下的人只遵从不受任何人支配的自然力量,而不受人为支配,他们遵从自然就是在遵从自己的意志,因此,他们是自由的。以此为摹本,卢梭创立了一种将分散的个体整合成统一体的方式,预设了一种能够置换自然状态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来源于全体成员而又超越个体的总和。这种社会力量既是整体性的,又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权利,它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这种社会力量对自由、平等的保护能力是任何个体所无法企及的,其效能使每一个与全体联合的个人不过是在遵从自己的意志。这种社会力量就是作为人类社会最高原则的“普通意志”,也就是“公意”。

卢梭认为,共同体是个体生命的最大化。个人必须依赖共同体而生存,服从超越个体的普通意志就是服从个体的自由。

三、康德的伦理共同体与黑格尔的国家主义共同体

卢梭根据大陆唯理论传统将“公意"超越于众意总和之上,这是西方近代哲学关于整体高于个体之和的思想的起源。这一学理思路成为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出发点。

卢梭的公意论成为康德伦理价值学说的灵魂。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主旨为不管何种活动,必须使其意志所遵循的准则能够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康德同样认为,人性本善,真正的道德是在没有异化不受压抑状态下的本能行为。在卢梭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康德创立了伦理共同体学说,这是以善德为旨归的和谐团体。康德认为,即使个体都有道德立法能力,都能形成道德自律,但是,如果人类不能结合成某种形式的“伦理共同体状态”,那么,个体的善心就会不断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而趋向堕落。康德的伦理共同体思想由黑格尔继承,并发展成为德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标志性成果一黑格尔国家主义学说。

黑格尔力图克服古典自由主义基于个人本位的权利而贬抑公权所导致的个人价值与集体功能的割裂,以实现个人与集体的良性互动。黑格尔共同体思想的特点为:

1.黑格尔确立了绝对精神在人间的体现一国家为最高的善

黑格尔国家主义是由德意志统一的历史需要而创立的具有鲜明普鲁士特色的政治哲学。“主权者人格”在德国哲学和历史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黑格尔认为,国家的基础不是个人意志,而是表现为普遍意志的绝对理性精神。他说:“在谈到自由时,不应从单一性的,单一的自我意识出发,而必须单从自我意识的本质出....这个本质是作为独立的力量而使自己成为实在的。在这种独立的力量中,个别的人只是些环节罢了。神自身在地上行进,这就是国家。国家的根据就是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黑格尔将国家上升为绝对性的普遍存在,并且认为,国家就是人间的神,是体现神性的绝对性道德理念在人世间的化身,是自在、自明、自为的道德精神实体。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性的共同体,是人间最高的善;而个人则是特殊的存在,是共同体的一些环节,“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只有一个完善的国家,既汇集了每一个体的才华,又包含了全社会的能量,才能让所有人遵从神性的统一意志。黑格尔认为,普鲁士国家的根本的优越性在于所有公民都一致以国家为主要目标,“因为人生来已经是国家的公民,任何人不得任意脱离国家,生活于国家中,乃是人的理性所规定”。黑格尔批判古典自由主义“把利己心同普遍物即国家结合起来”。黑格尔认为,如果把国家作为单个人的联合,把国家的使命理解为保护个人利益和自由,那就否认了国家的超越性和客观性。由私人之间协约“而达到定在的同一意志只能由双方当事人设定,从而它仅仅是共同意志,而不是自在自为地普遍的意志”。由于协约者仍然以自己的特定意志为依据,所以,私人协约必然带有任意的性质,从而陷于不法。

黑格尔国家主义是近代共同体理论本体思维的跃升,使近代共同体思想获得了更坚实的哲学基础,但其神秘主义倾向与近代以来理性思维的日趋成熟相违背,后由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作了扬弃。

2.黑格尔伦理道德至上的价值观

相对于卢梭认为,公意、善德来自于人出于天性的纯朴情感,黑格尔则认为,善德来自于上帝启示与人的自我修养.并发展了关于伦理道德至上的理论。黑格尔认为,任何共同体都需要伦理准则,伦理意志是国家的基本原则;国家则是普遍伦理可能达到的最高目标。黑格尔吸收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和谐论与卢梭“公意是共同体灵魂”的思想,并深刻指出,国家是自由精神与普遍存在的统一体,是伦理和自由的前提。他说:“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一是作为显示出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自在自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黑格尔排除了市民社会市场交易关系的局限性,代之以伦理实体作为达成人类自由的根本途径。

黑格尔进一步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一方面认为,社会是一个基于全部个体活动的、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个体具有自由意志,每一个体的自由都不能被淹灭在社会整体性中。在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成员的权利与责任实现了统一。黑格尔指出,人类不可被分解为个人主义的原子形式,而必然以伦理本位的实体形态存在。他说:“单个人是次要的,他必须献身于伦理整体。”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本质是伦理生活,个人只有积极参与共同体生活,才能实现其自由本质。如果个体权益超越应有范围就会危害自由平等。

值得重视的是,黑格尔已经系统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弊端,即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无序性与不合理性。黑格尔认为,必须由高尚化的社会主导以纠正资本主义所自然形成的恶。黑格尔以国家这一代表“完善的伦理精神的实体”来规范市民社会,以期消解市民社会自发的私利诉求并实现普遍伦理。

四、马克思主义人类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类共同体思想是在吸取卢梭与黑格尔共同体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借鉴了自16世纪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天才设计,并结合无产阶级解放的时代要求凝炼而成的。

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并且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社会共同体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人通过社群、国家、世界等共同体而存在,人的存在也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基本要素,这体现了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解放,才能实现其本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是精神与实体、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立论基础为:

1.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共同体的真实基础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国家观,提出了超越个人主义与实体国家的社会人思想。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国家主义学理逻辑的神秘主义,并着眼于现实社会关系来揭示伦理的真实基础。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将“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辩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黑格尔将实体国家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试图从思辩性的抽象前提出发,而构建一个纯粹的伦理共同体。美国学者莱文认为:“同黑格尔一样,马克.....寻找一种支持集体主义和共同体的政治理论。黑格尔在道德和实体找到了这个基础,而马克思发现这个基础在经济生活中。马克思使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依赖成为实体。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是伦理学和经济学的综合。”马克思认为,国家政权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对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的根本性改造,才能实现社会人对市民社会的真正超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超越了黑格尔先验性的国家伦理意志,其存在基础在于现实性的自由人的联合。在共同体特质方面,马克思以“社会化的自由人”替代了黑格尔的“源于绝对精神的国家”;在共同体价值取向方面,马克思以“自由人的全面发展”替代了黑格尔的“个人对国家的绝对服从”。

2.克服异化劳动是人类共同体生活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统一的媒介,是人类发展自身、实现人性至善至美的基本途径。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获得自由解放.实现真实共同体的基础。受卢梭性善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的天性是热爱劳动的,而劳动创造人、发展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或存在剥削条件下的劳动只能是异化劳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的人是作为个体而行动的,把他人的劳动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自己的劳动也成为他人的工具,导致人们的劳动都处在异已力量的奴役之下。异化劳动被克服后,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社会产品能够按需分配的条件下,劳动才能成为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发展人的自由本性的、快乐和幸福的活动。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关于共同体的核心观点:只有消灭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阶级对立型国家,把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前提的谋生劳动改造成为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为特征的联合劳动,劳动才能促进人的自由本性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代名词,才能成为共同体的物质需求与共同体成员全面发展需要的统一。个体与共同体才能实现和谐共生,真实共同体才能得以建立。

3.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认为,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既是人类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卢梭和黑格尔关于个体与共同体有机融合的思想,明确指出,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结合而成理想的和谐社会,而良好的和谐社会也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从三个层面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体能、智能和技能在劳动中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状况与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旧式社会分工直接导致了人的劳动能力的片面发展,形成了旧式分工社会中人的体力、智力发展的局限性,也造成了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不完善性和不平衡性。随着人类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们不再服从于被迫的社会分工,人都能根据自身的天赋与爱好,自由地选择劳动活动领域。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才能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只有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摆脱体力、智力活动的分裂状态,才能克服身体、智能发展的畸形化。

其次,只有人的活动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消除人自身发展的片面性。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生理、心理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内容及形式的丰富性、完整性与可变性。在共产主义人类共同体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消除了个人被迫服从分工的状况,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也不复存在,共同体成员能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和各种潜能。人们从事全面而丰富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也从事艺术、教育、审美等改造人自身的活动。

再次,实现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全面丰富,以及人类对社会关系的真正拥有与共同控制。马克思论证的全面发展的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构成了和谐真实的人类共同体。社会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就要使人的劳动经济关系、政治法律关系、伦理文化关系等由贫乏而成丰富,由封闭而成开放,由片面而成全面,并得以协调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随着社会关系的全面化、人类实践的普遍化而得以充分发展。

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真实共同体的形态时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同体中,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个人不再是“阶级的个人”和“地域性的个人”,而是“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自由人”。马克思认为,只有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其中的社会关系不再是支配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为人们所共同控制,成为人们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人与社会完全融为一体。卢梭论证的关于个人与共同体辩证统一的基础是超越性的“普通意志”,黑格尔更将其本体化为神性国家,而马克思以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将其祛魅化为全体共同体成员意志的自觉,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完整性。“自由人的联合体”既代表了共同体的整体精神,也代表了全部个体的精神;相应地,全体成员的行为既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就是满足了他人和共同体的整体需要。

马克思吸收并发展了卢梭的平等思想,明确认为,维系联合体的方式是自由平等本身。共同体中独立的个人消除了阶级对立、教育差别、认知差异,在经济平等、身份平等、劳动职业平等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体成员的终极归属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实质是在消灭了阶级差别与异化分工条件下,由掌握发达生产力的自由个体联合而成的真实共同体。

4.无产阶级是实现真实人类共同体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摧毁旧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虚幻共同体的阶级压迫环境中,被统治阶级作为国家的附属物,其存在形态是异化而失去本真价值的,“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只有消灭阶级,一切资源归全体成员公平享有,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旧的生产关系不仅摧残无产阶级,也摧残资产阶级。因为在旧生产关系状态中,“统治阶级在智力和道德上也畸形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超过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摧毁旧生产关系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就是将资产阶级从旧生产关系异化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认为,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作为既得利益者对特权的维护使其不可能放弃阶级分化的社会。资产阶级在利益的追逐中沦为钱权的奴隶,其个体成为被金钱异化的个体;其人却处于异化之中而不得自明,不会产生推动人类进步的意愿。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压迫地位,对于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关注,赋予无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意愿。这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自我需求,强烈要求消除阶级分化。这不仅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然选择,也是全人类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五、当代世界最成功的“共同体”一中国模式是人类的新曙光

古代东方社会有着共同体生活方式的传统,其典型为中国西周确立的“井田制”。井田制表现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的土地私有制,全社会人以社稷为名义,等级分明地共同享有基本生产资料,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同样,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古罗马直至中世纪,共同体思想一向是社会政治哲学的主流观念。近代欧洲宗教改革与古典自由主义兴起之后,特别是20世纪以个人主义为立国原则的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之后,个人主义逐渐成为全球最具话语权的优势思想体系。个人主义在关于人性的自我完善与弘扬自强、自律精神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经过西方社会近代以来200多年实践之后,如今已盛极而衰,呈现出明显的失败之兆。

个人主义对当代美国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民众普遍地缺乏责任意识。美国思想教育以自我中心主义的“爱”与“尊重”為前提,培养了千万个信奉“权利是绝对的”的个人本位主义者。权利与义务天然应该是平衡的,但在美国社会“个人优先于团体”的信条下,权利的绝对化早已成为社会主流观念。这导致了美国人普遍的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美国社会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存在着文化基因缺陷,“不遵守任何规则”反而成了最通行的规则。这引起了社会有识人士的广泛担忧。近年来,就连以宣称“历史终结论”而著称的自由主义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新作《信任》中认为:“美国社会如美国人一起相信的那样逐渐个人主义化……美国社会信任和社群生活的衰败也从社会的大量变化中得到证实:暴力犯罪和民事诉讼案逐年上升;家庭的破裂;各种中间社会结构的衰退,如教堂、工会、俱乐部、慈善机构等等。”这是个人主义导致的社会衰败的活写照。

其次,利益集团林立造成了族群撕裂。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族群的撕裂。“处在大分裂中心位置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其实质就是道德上的个人主义膨胀及其导致的团体的小型化。”美国社会构成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构成的,各个利益集团推选代表,然后通过竞选与票决制,将一个多元化社会整合起来。但时至今日,美国的根本弊端恰恰在于,民众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组合成的众多利益集团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影响各级议会与政府决策,形成不了国家建设的合力,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失范与政治生态的无序化。近年来,美国社会还形成了危险的民粹主义思潮。美国的整体实力也随之不断衰退。

再次,分权制衡体制的失效。在社会族群撕裂条件下,分权制衡体制限制了美国各级议会和政府作用的发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都将自身权利置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在议会与法院互相否决,使许多重要议案长期议而不决,政府政策也难以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相应调整。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集团不断形成的“微观权力”同样影响了社会整体性的正常运行。如今,美国政府职能疲软,习惯于以背负庞大债务来满足选民的眼前需要,给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近40年来,与美国的快速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已是不争之事实。中国模式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人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社群观念,以及西方社会文化中的有益元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当代世界最典型的,也是最成功的“共同体”模式。中国模式目前尚未完全成熟,其优势初步体现在四个方面:

1.执政党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共产党与西方社会的政党在内涵方面有很大区别。西方社会的某一政党只能代表特定人群的利益,而不会对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承担终极责任。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众多的人口,决定了治理这样的大国需要一个既强势有为而又兼容并包的政权来全局考量诸多复杂因素。执政党具备有效控制与治理社会的能力,是当代中国崛起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基础上,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儒家执政理念的优长,故能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2.严格而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

“人才兴国”早已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中的深层次心理积淀。在西方社会中,政客凭演说竞选总统。这与中国的文明特质是不相容的。当代中国社会践行在“德能体制”下培养干部,而不是在选举中产生政客;形成了一种“培养+选拔+(协商型的)选举”的人才选拔机制。这是对西方单一的选举制度的超越。凭藉这一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当代中国各级执政团队人员的素质、阅历和能力普遍而明显地优于西方由选举产生的政客型人物。中国各级领导有能力处理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深层、棘手的问题,而类似的问题往往会困扰由缺乏专业能力的政客治理的国家数十年。

3.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中国模式的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是世界各国中最为突出的。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这一决策机制邀循“谋定而后动"原则,全局规划,强力执行,使当代中国能够顺利制定并成功执行连续的“五年规划”,并且持续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等。竞选制度造成西方国家政府普遍注重解决当下事务,而缺少关于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

4.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了由产业调整所带来的利益格局急剧变化、社会纠纷增多的困境。实践证明,中国模式在整合与协调社会利益分化方面,明显比西方国家更加具有效能。几十年来,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成功整合了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外来人口,并成功推行了城乡一体化的整合路径。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成为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六结语

近代共同体思想是在对古典自由主义漠视人类道德潜能的反思中创生的,它弘扬人性,尊重人类千百年来的反异化的理想,并坚信社群的巨大能量。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劳动作为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终极归宿的思想体系。当代中国的国家职能及其与公民自由权利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问题,都是今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研究领域的重大现实课题,而“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解答这些问题的钥匙。

人类创建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在近现代历史上几经沉浮,有过如苏联解体的惨痛失败。在以个人主义为基石的美国式自由民主制度趋于式微的今天,体现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原则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世界展示了蓬勃的生机。重温近代以来人类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于进一步建设完善中国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恩斯特.卡西爾.国家的神话[M].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宋建丽.黑格尔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探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查尔斯.泰勒.黑格尔[M].张国清,朱进东,译.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M].臧峰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童玉贤.精神文化消费人的全面发展[J].消费经济,1998(2).

[14]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5]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王胜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黑格尔卢梭
人生的最高哲学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大师的弯腰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的绝交书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