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双基”,培养复合应用型新闻人才
2019-09-10杨祖恩
杨祖恩
摘要:“双基”即基础理论、基本能力。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是历史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新闻教育的根本任务。“双基”是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根本,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基本技能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改革实践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216833
复合、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媒业对新闻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新闻传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其生命力所在。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一直坚持探索一条能够适应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满足传媒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年来,我们深入各级各类媒体调查,深入师生倾听呼声,开展各种讨论会,明确了复合、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彰显个性、铸就品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之而不断的实践、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形成拙文,以抛砖引玉,就教与同行。
一、理清思路,明确“双基”的重要性
思路决定出路。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把形成科学的办学思路作为搞好教育的先决条件。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学习中、调查研究和思考中来。为了科学办学思路的形成,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首先是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新闻教育思想,了解新闻教育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比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教育给我们启迪很大。密苏里新闻学院在自己的网站宣称:“密苏里方法,是依据这样一个主张,即学生通过新闻实践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谈论这个职业。这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基石。尽管很少学校这样让学生获得新闻方面的第一手经验,我们相信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最好的为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的方式。”①参考一些新闻教育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成果,如陈勇老师在《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谈到,“在调查中问到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工作中的主要缺陷时,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一是缺少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二是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②其次是深入行业考察、调研,获取行业对新闻人才要求的第一手信息,一是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到四川省内各级各类的媒体单位进行调研、考察,虚心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抓住机会邀请媒体单位领导、专家来校召开座谈会、讲座等,让师生聆听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呼声,调整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思路、方法。
开展师生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院召开了不同层级的教育思想讨论会,集中讨论地方普通高校新闻教育的出路、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通过讨论统一了认识,新闻传媒教育必须适应时代潮流,紧跟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又必须实现错位发展,避免自不量力地与一流学校竞争,体现自我特点,凝练自我优势,确立了“强基固本、突出复合、强调应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复合、应用型新闻传媒人才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媒行业发展需求,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新闻传媒教育的生存空间。复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应具备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或自然科学方面具有扎实基础,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实践和应用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等特点。通过讨论,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基础理论、基本能力是复合、应用型新闻传媒人才的根本,抓好“双基”是应用型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的根本。“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办学思路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彰显个性、铸就品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的明确、认识的统一,为学院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美国报业大亨,美国早期新闻教育的著名支持者普利策认为“新闻学校,其目标就是培养若干较好的新闻记者,他们将制作较好的报纸,这些报纸将更好地服务社会。”③培养复合、应用型的新闻传媒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的呼唤。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理论为根基,以能力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闻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满足当代传媒产业、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拥有先进的新闻理念、掌握当代的新闻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新闻工作操作能力。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要求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新闻教育教学的改革。
以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的价值在于有用,有用体现在满足社会需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学生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可是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特别是产业界,又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好用,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工作经验。要消灭这种怪现象,必须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等教育必须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是失败。就像一些公司生产的产品消费者根本不需要,最后这样的公司是一定要关门、一定要破产的。要从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等教育必须着力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对接,真正体现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让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能够于事、干得好事,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新闻传媒业的发展需要的是能采能编、能写能拍、能评能主持的人才,不需要那种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人,这是新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清醒认识。人才培养规划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的复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新闻理论基础上,加大应用类课程的开设。在学时的设置上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一方面是压缩纯理论课程的课时数,另一方面在实践性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又尽量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比如在《电视摄像》、《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核心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凸显实践性课时。力求通过教学让学生既掌握新闻的基本理论,更强化新闻业务操作能力的培訓,让学生会做。同时根据传媒业发展迅速的特征,适时增加新媒体新技术课程以增强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比如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我们适时地增加了《网页制作基础》、《广告文案写作》《微电影编导》等新课程。
重视理论学习,夯实学生发展基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应该拥有扎实的文学基础,良好的文学修养。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工作者尤其如此,纵观中外新闻史,凡是杰出的新闻人,几乎都是学养丰富的文化人。范敬宜先生要求新闻人才培养要做到“固本、厚养、知情”,其中,“厚养,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扎实的文学基础,良好的文学修养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很难想象一个文学修养差,表达力不强的人如何完成新闻工作,成功制作出新闻作品。扎实的文学功底,是是新闻传媒作品具有文采的基础,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不可少的素养。为了强化学生的文学修养,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在开设了《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典选读》、《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以外,还开展了即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读一百本书,每年上一百次图书馆,每年做一万字读书摘录,每周写一个新闻作品,每个寝室每月办一张报纸的“五个一工程”活动。通过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新闻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效性。教学无定法,但教与学的关系必须融洽。教学工作既要避免枯燥无味又要避免对牛弹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形成和效果的取得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现在的新闻教育中,老师在上课时多数坚持本本主义,一言堂,我讲你听。一部分老师讲的是教材,照本宣科,部分教师能够融汇学科前沿知识,让学生接受最新的专业知识,这已经算是优秀教师了。但“当问及学生希望采用怎样的授课方式时,有5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共同讨论,老师给我们指导,有32.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分析案例,只有2.2%的学生接受老师讲课,我们记笔记”。②根据这种情况,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开展了新闻教学方法大讨论,学院教师在学校申请相应教学改革课题多项,几乎每个教研室都有项目,所研项目均取得良好成效,学院教师公开发表相关教研论文近十篇,其成果均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现在,学院绝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以理论掌握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重点,以能力培训为核心。课堂活跃了,交流加强了,教师信心增强了,学生收获增加了,能力增强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提高了,学院社会声誉提高了。
三、实施“五位一体”实践,强化学生基本技能
能干事就能找到工作,能干好事就能得到好岗位。在大学就业问题上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因为,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会考试不会做事的人无法对行业发展做贡献,往往被单位拒之于门外,或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而遭到淘汰。因此,高校应当培养懂理论,会操作可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复合、应用型的新闻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的呼唤。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理论为根基,以能力为根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而具有的,能力只能从实践锻炼中来。培养有限的新闻传媒人才必须强化实践环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专业操作能力。绵阳师范学院在复合、应用型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上坚持“五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在操作能力的训练上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社团活动专业化、假期实践专业化,丰富实践环节,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摘好课内实践,画好学生专业实践的起跑线。新闻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开始于课内实践。课内实践主要在于把纯粹的理论灌输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的讲授、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均要增加或突出实践环节,教会学生做,掌握新闻采、写、编、播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应用性强的课程更要加大实践的力度。在考核方式上要突出考核學生的操作能力,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等课程的考核把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不同类型的作品作为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避免了学生就理论而理论,只会说不会做的现象。
摘好课外实践,培育学生个性优势。校内课外实践又称为第二课堂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和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二课堂活动既是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又是大学生彰显个性、进行专业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个性化是新闻传媒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展示自我、彰显个性,培育特色的重要平台。在复合、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中,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参加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凝练优良个性,通过活动培育特色。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要求新闻学院要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意在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操作能力的课外活动、把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专业能力锻炼结合起来。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根据“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特性,安排了常态化的新闻写作、看新闻评新闻、主题演讲与故事会、作品赏析等实践活动,并作为相关专业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提高大学生社团开展了大学生摄影作品展、微电影展播、中国经典文化作品诵读、主持人大赛等竞赛性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吸引、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