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思考

2019-09-10彭跃刚丁龙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东盟高等教育

彭跃刚 丁龙

摘 要: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建立中国—东盟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合作機制,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成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互利共赢的格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政府创造合作条件支持合作,非政府组织创造高校间合作机会,通过双方师生交流夯实合作基础,学校积极探索科研及教学合作方式,各相关主体促进产学合作,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开展多方合作等机制来推进合作。

关键词: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3-0077-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14

Abstract: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both sides, China-ASEAN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has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an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form a win-win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government creation of cooperation conditions to support cooperati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consolidate cooperation bases through exchang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both sides, actively explore ways of cooperation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omote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mong all relevant entities, and  carry out cooperation by means of the “Belt and Road” to carry out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Key words:China-ASEAN;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也大都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我国在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展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也越来越重视。

一、研究的缘起和思路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区域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对促进东南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讨相应的合作机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研究缘起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已经走过了相当不平凡的历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越来越重视区域和国别研究,除了政府直接建立的智库外,我国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倡导和资助下也建立了很多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这些基地根据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需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区域和国别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探讨,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高等教育合作就是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而区域和国别研究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大拓展和提升空间。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如何通过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才支持,为相关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双赢合作,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的关注重点。

(二)研究思路

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net.cn)查阅的资料显示,关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研究很多,但是关注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论文相对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博士论文是朱耀顺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研究》,该论文主要从政府行政等角度来阐述中国—东盟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1]。丁庆的硕士论文《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也有一定代表性,该论文在中国—东盟现有高等教育合作基础上阐述相关合作构想[2]。从学术期刊的论文来看,研究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论文数量比较有限,这些论文大多只集中论述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一两个侧面。整体上看,由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相关主体在不断进行新的合作尝试,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路径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探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仍有很大空间。本研究通过简要回顾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历史,总结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成绩,找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路,目的是为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主体开展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轨迹及成绩

自东盟成立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与东盟国家合作,合作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方面,在经济、政治、外交、人文等领域为各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轨迹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总称,成立于1967年,由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十个国家组成,秘书处设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联盟成立以来,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对于增进东盟国家的团结,维护东盟国家的利益、促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年,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和东盟合作由此开启新的历程并不断深化和拓展。在诸多合作领域中,高等教育是一个重要合作领域。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形式多样,例如“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和东盟国家间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等其他形式的合作也充满活力。

自2008年起,我国每年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教育交流的重要平臺,截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该平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同成立了很多不同性质的院校联盟,如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东盟经济类大学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等,为联盟成员大学间建立联系、加强互动、深入合作搭建了便捷的平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很多高校通过这些平台开启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校还结合自身特点,以独有方式寻求互利共赢合作。以中国与泰国的高铁技术人才培养合作为例。2017年11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共建的“泰中轨道交通学院”在泰国举行揭牌仪式,双方将共同培养高铁相关人才[3]。这标志着泰国高铁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将从无到有,双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天津的高等职业院校,从孔子学院的语言培训的推广中获得灵感,在东盟国家设立“鲁班工坊”,为东盟国家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培训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受到了当地学习者的好评,获得了相关国家政府和同行的肯定。

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重要区域。由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也有助于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东盟国家得到积极响应。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文交流的急剧升温,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呈现出更好发展势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在努力创新合作方式,寻求扩大合作范围,使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在更广更深层面呈现更多亮点成为可能。

(二)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成绩

1.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日益广泛

从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看,合作覆盖很多方面,包括从互派学生到对方高校参观学习,到互派教师进行中短期访问交流;从互相提供奖学金机会,到进行中长期科研合作;从学分、学历、学位互认,到共同与产业界合作等。各种形式的互动为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深入合作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合作,各国高校不仅促进了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同时还培养了大量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不同国家的各行各业,成为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全方位交流的重要力量。

2.中国和东盟国家互派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深入合作带动了双方互派留学生数量的增长。据统计,2017年底,双方互派的留学生数量就达22万,其中东盟在华留学人数超过9.5万[4]。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双方政治互信的提升以及人文交流频率的增加,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留学还会不断升温。中国和东盟国家互派留学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留学生有的通过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在留学目的国高校学习和研究,有的自费到目的国高校学习语言、了解文化和进行专业深造,有的在企业、基金或高校的资助下参与中国和东盟国际高校之间的相关合作项目。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深入推进,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将越来越好,双向留学人数还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努力下继续增加。

3.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意向越来越强烈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已成为常态,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互学互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可以说,开展国际合作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方式。中国—东盟高等教育的合作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态势。从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经验看,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意向越来越强烈,各国高校都试图在交往和互动中抓住更多机会。由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级别高、影响力大,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相关高校都积极派代表参会,与会代表发起成立很多区域性或专业性大学联盟,成员涵盖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很多顶尖大学和普通高校,成员高校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启动各种合作项目,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和东盟国家高校强烈的合作愿望。

4.高等教育合作获得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大力支持

2018年11月,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在新加坡共同出席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表达了共同合作的强烈愿望,会议通过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表明了各方加强教育学术交流的共识[5]。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意识到高等教育合作可以为本国培养国际化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为本国经济发展以及本国对外合作提供人才支撑。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投入资金支持高等教育合作,从人才的跨国培养到科研的跨国合作,各国政府都给予了资助,中国政府的表现尤其突出。中国政府积极为东盟国家提供各种奖学金机会,让东盟各国学子有机会到中国学习和深造。例如,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承诺:“未来三年中国将向东盟十国提供不少于2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6]据了解,获得来自各国政府奖学金机会的学习者学成回国后,大都活跃在本国的政界、产业界和教育界,既促进了本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加强中国及东盟国家间交流的重要力量。

5.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作用凸显

近年来,一些非政府组织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由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卓越大学联盟等主办的“2014中国—东盟高校校长国际合作研讨会”在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举行,我国9所顶尖工科大学和东盟国家的8所高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在联盟框架下,各校将通过相互开放课程、联合建设共享课程、加强人员交流等方式加强合作[7]。 2018年12月,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在昆明成立,共有来自87所南亚东南亚大学、国内知名大学的校长及高校代表参会,参与该联盟的成员高校数量达107所,充分体现了这些高校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强烈愿望。联盟将定期举办论坛,加强对话,通过学分互认、办学合作、智库交流等各种方式促进成员高校间交流[8]。各种非政府组织用自身的方式积极探索中国和东盟国家高校间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三、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提升空间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各方合作时间较短,加上一些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因此,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通过提供奖学金进行合作的方式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从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情况来看,中国政府为东盟国家的优秀学生设立了大量奖学金,这也大大激励着东盟国家的学生到中国深造。随着中国在国际和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政府会继续为东盟国家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机会。从东盟国家的情况看,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壮大,东盟各国政府也会为本国或别国学生提供各种奖学金机会。除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中央政府有能力提供奖学金外,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也有一定财力为本国和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有条件的高校也会为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学校奖学金。不仅如此,通过非政府组织如企业、基金会等形式创造奖学金机会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总之,各类主体提供奖学金机会的潜力巨大,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这种潜力释放出来。

(二)科研和办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尚需探索

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在科研和办学方面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合作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要达到深度融合的状态,需要合作高校之间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保证在科研和办学资源配置有必要和稳定的资源投入。从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情况看,由于尚未完全形成深入合作的长效机制,经费来源不够稳定,合作通常是以设立短期项目、匹配相应经费的方式推进。很显然,高等教育有充裕经费投入时,合作就容易做起来,可一旦缺少或没有资金支持,合作就陷入困境,甚至举步维艰。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高校间的很多合作项目是暂时的或阶段性的,例如短期的科研合作,体验和培训式的教学合作等。这些合作的经费来源仍不够稳定,要实现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稳定持续发展,尚需形成长期的经费及相关资源保障机制。

(三)产学合作方式需要拓展更大的空间

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合作主体目前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但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企业的合作还不普遍。实际上,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要有大的发展,合作主体不能仅局限于高等教育机构,还应包含更多合作伙伴,尤其是来自产业界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一起和产业界合作,找到产学合作的共赢点。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的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规模很大,这是双方在各领域合作的基础。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合作为多主体合作提供了各种可能和重要的生长点。从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来看,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方式仍占较大比例,但这种主体单一的合作具有一定局限性。从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角度看,要努力吸引产业企业加入高等教育合作,使合作方式更加多样,拓展更大的合作空间。

(四)国际合作的形式有待创新

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除了要通过传统方式推进外,还应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和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方式。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等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发展,这对各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在努力抓住机遇,积极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提出的《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在促进完善国家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这意味着双方在经济领域合作的空间巨大,将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创造大量合作可能和合作机会。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快速崛起,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形式和渠道也将更加新颖并日益多样化。

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建立的若干思路

从区域发展的趋势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具有廣阔前景。各方若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改进,就有可能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政府创造机会支持合作

经验表明,政府创造条件推动的合作对高校间合作能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通常情况下,政府创造条件让双方高校进行合作,可以帮助有意向进行合作的高校迅速找到合作对象,并且可迅速拉近合作双方的心理距离。而且政府介入常常意味着政府投入资源,为双方高校提供合作的初始动力。在这方面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通过这一平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很多高校找到了合作的突破口,获得了很多合作机会。在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文件中这样写道:“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加强教育创新和学术交流。”[9]可见中国和东盟对这一平台的重视,双方很多高校正是通过政府创造的类似机会开启合作的。

(二)非政府组织牵线搭桥创造合作机会

除了各国政府外,非政府组织是高校交流的又一重要依托。非政府组织根据自身使命和任务要求,能够为高校的交流合作带来不少机会。从各国情况看,非政府组织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一些政府间不便沟通的合作项目,非政府组织运作起来却比较容易。由于非政府组织通常具有相对固定的业务领域,运作方式也非常灵活,因而能够持续开展高校间合作项目。从目前情况看,大学联盟是推进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力量,在联盟框架内,联盟成员间比较容易达成共识,既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合作,也可以形成多方合作的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此外,产业界和高校组成的联盟可以通过市场等多种手段来推动高校的合作。

(三)通过校际间师生交流等方式夯实合作基础

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师生交流是比较容易开展的高校合作方式,通过学生交换、学者互访、举办夏令营、举办友谊比赛等方式,可快速开启中国和东盟国家高校间的合作。而一旦开启了高校间的“小合作”,就能对更大的合作起到催化作用。当今时代,开放合作是主题,是大势所趋,很多高校把国际交流作为本校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是基于双赢的共识进行的,努力迈出第一步,就很容易进一步进行合作。因此对有意合作的高校而言,可通过共同设计的活动,实现师生的互访,从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办学理念等开始,通过简单易行的活动如夏令营、友谊比赛、短期友好访问、教学经验交流等,逐步让合作高校的师生建立联系和友谊,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埋下伏笔,提供动力。

(四)通过研究和办学项目推进合作

高校之间通过研究或办学项目进行合作是高校合作最常见的方式。通常这类合作涉及资源多,合作周期长,对合作双方的要求高。以研究项目合作为例,从项目设计和立项,到项目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双方很多部门参与。研究项目常常关系到双方的重要利益,因而合作双方都较为重视。同样地,办学项目因为涉及面广,影响到很多学生和学生家庭的利益,也需要合作双方多渠道合作,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通过科研或办学项目进行的合作一般比较复杂,涉及到合作的多个侧面或层面,可以带动双方在其它方面的合作,因而通过研究或办学项目推进合作能取得不错的合作效果。

(五)以产学合作为基础推进多赢合作

产学合作因为有可能给合作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受到各方重视。从政府的角度看,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经济、促进本国就业。从产业界的角度看,寻找并拓展业务机会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业务的增长和自身的发展。从学校的角度看,产学合作可以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设备资源,同时可以拓展生源。可以说,产学合作具有广泛基础,有望达成共赢结果。因此,可积极探索在产学合作基础上构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校合作。产业界和高教界把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创造高校间合作的机会,中国和东盟国家高校可以发挥自身语言、文化、专业优势,在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六)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开展多主体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沿线很多国家的积极回应。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进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相关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了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机遇,这些机遇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特别迫切。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不再仅局限于“高校+高校”的合作模式,还包括建立在产业发展基础上的“高校+高校+产业企业+其他主体”的合作模式。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可以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带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合作主体更加多元化,从而拓展高等教育合作空间。

五、结语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国和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缩影,也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反映。高等教育机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体,既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也为本国学习和超越他国科学技术创造条件。受全球化、信息化等因素影响,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都意识到封闭保守只会妨碍本国发展,不利于本国经济增长和人才培养。正因为如此,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非常重视国际合作。构建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有利于各国人才培养国际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融合和科技传播,对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既需要理论上的设计,也离不开实践中的创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不断互动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这种合作既可以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融合和发展,也可以为中国与其他组织如欧盟、非盟、阿盟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耀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2] 丁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3] 柳铁职院与泰国院校共建“泰中轨道交通学院”[EB/OL]. (2017-11-14)[2018-11-10].http://www.gx. chinanews.com/news/2017/1114/18280.html.

[4] 陈德海:持续推动中国—东盟教育领域务实合作[EB/OL]. (2018-11-14)[2018-11-16].http://www.chinareports.org.cn/djb d/2018/1114/6720.html.

[5] 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EB/OL].(2018-11-15)[2018-11-25].http://www3.fmprc.gov.cn/web/zyxw/ t1613344.shtml.

[6] 李克强在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議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7-11-14)[2018-12-15].http://ww w.xinhuanet. com/world/2017-11/14/c_1121950086.htm.

[7] “2014中国—东盟高校校长国际合作研讨会”在贵州召开[EB/OL].(2015-12-07)[2018-12-18].http://www. tju.edu.cn/acnet_engtech/xwzx/xwdx/201512/t20151207_268776.htm.

[8] 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在昆成立 103所高校加入 [EB/OL].(2018-12-11)[2018-12-25].http://yn.people.com.cn/n2/2018/12 11/c378439-32393118.html.

[9] 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全文)[EB/OL]. (2018-11-15)[2018-12-31].http://www.xinhuanet.com//ttgg/2018-11/15/c_1123718487.htm.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东盟高等教育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