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19-09-10胡燕容
胡燕容
摘要:“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之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关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这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重点,为此,本文结合个人实践体会,简单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情境的创设与利用。
关键词: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小学生对这一学科一般提不起兴趣。若能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是否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在教学《看日历》(三年级上册北师版)这一课时,在课前我会先调查本班学生是否有2月29日出生的,有,我会先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次生日?”然后再问这个学生。大多数同学都是一年过一次生日,几岁就过几次生日,而听到这个同学11岁了,但只过了2次生日,大多数学生都会非常好奇为什么他只过了2次生日?这个时候将学生引入到新课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来,这样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主动性。若本班没有2月29日出生的学生,我就会创设与我们一起成长的淘气这一人物:“淘气今年11岁了,但是他只过了2次生日,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样也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向生活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比如:在教学《去游乐园》(三年级上册北师版)这一课时,正好镇上新开了一家游乐园,很多学生已经去玩过。利用这一点,我先组织学生围绕这个新游乐场畅谈,然后模拟去这个游乐场游玩的情境,让学生在“游玩中”解决了问题,学会了新知。犹记得课堂结束时,学生还意犹未尽,想着自己还在玩哪个项目,或下次需要带多少钱去游乐场等等。这样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三、创设故事情境,引人入境
大多数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通过故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1吨有多重》(三年级下册北师版)这一课时,我先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大象的重量和许多大石头一样重。然后提问“曹冲称的这头象到底有多重?”再引导学生根据练一练第3题的数学故事中的数据,计算出这头大象的重量。这样,学生就在故事中经历学习活动,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知识。又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五年级下册北师版)这一课时,我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短片,然后问:“为什么乌鸦将石子衔进瓶子里之后就能喝到水呢?”学生思考探讨之后告诉我:“是因为石子占用了瓶子的空间,水就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到问题的答案,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游戏情境,巩固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游戏活动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它必须反复练习,而反复练习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在练习中,“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小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省時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五、创设动画情境,变抽象为具体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学生学习创设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内容与情感相统一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简而言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我比较喜欢在概念教学的时候创设动画情境,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三年级上册北师版)这一课时,先显示一片树叶和一个长方形,然后显示一只蚂蚁沿着树叶和长方形的边走一圈,告诉学生:“蚂蚁所走的路程即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且记忆深刻。
六、创设实践情境,提供探索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演示和操作的情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不断探索创新的园地。在公式教学中,我一直觉得:让学生死记硬背记公式,不如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探索、发现公式。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三年级上册北师版)这一课时,如果我急于揭示知识的结论,直接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告诉学生,学生就不会灵活运用,智力得不到发展。因此,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去测量、计算、探讨,在学生推导公式过程中加以点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去记忆,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使他们的智力、能力都得到发展。
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郭军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6(36):41-42.
[2]许晓娜.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