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诗学的宏观建构与儒学传承
2019-09-10何世进
何世进
摘 要:新近推出的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是一部勇于向高难度挑战,并获得了极大成功的鸿篇巨制;全景式的恢宏构架,百科全书式的深广文化涵蕴,廓开了当代小说创作的奇观。小说以筹划儒学研究院为背景,展开日常生活的琐细叙事,一大批虔诚的儒学专家,老少咸集,竭忠尽智、内外奔走、辛勤营建,终至功亏一篑,涵蕴着难以言喻的挫败感,给广大读者以深刻的警示与无尽的反思。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极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日常生活诗学;儒学传承;“百科全书”式
一、勇于挑战,终获战略性成功
自古道“十年磨一剑”,用以表明一部成功的醒世之作,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才能抵达预期的目标。此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喟叹:“十年辛苦不寻常。”谁会想到在这人们心态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商品化时代,正当盛年的小说家李洱,在接连创作并出版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取得较大成功之后,他并没有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他矢志不渝地为营建日常生活化诗学殚精竭虑、精进不息。他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意志、耐心与毅力三省吾身,“在写作《花腔》之前,我确实没有塑造过所谓的‘正面人物’,那种能够提示生活的方向感,能够直接激发人们心中健康力量的人物。重要的原因是,我在写现实题材作品的时候,我必须非常小心,不能随意给出许诺,对于成年人来说,清醒地认识到真实的痛苦,比糊涂的相信虚假的幸福好,因为认识到痛苦才能改变现状。”①李洱既长年不息地以结结实实的小说创作践行另辟蹊径的日常生活化诗学,同时也不断地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上探寻更为行之有效的艺术形式,既要改变广大读者的艺术品味,又要尽可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因而他在创作出版长篇小说《花腔》与《石榴树上结樱桃》之后,强迫自己停下笔来,从2005年开始到2018年整整花了13年漫长岁月构思创作更加宏伟的长篇小说《应物兄》。笔者最近在网上查阅到一篇关于李洱创作《应物兄》的未署名文章,题名《李洱<应物兄>,一部“难以终结”的小说》中称:“算起来,在《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之后,足足十三年时间,李洱几乎没有再发表过作品……刚开始,他老老实实地说在写长篇、编辑等啊等,催问下,他如实相告,已经写了几十万字了,预计将达到百万字。……编辑后来知道,这个时候他的电脑里已经躺着200多万字了。编辑倒数第二次登门的时候,看到电脑里还保留着170万字。”文章作者油然感慨,“200多万字的稿子,经过十三年的锻炼,不知多少次报阅增删,如今以近90万字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还有人愿意读这么长的小说吗?文学界如何评价《应物兄》?”李洱之任重道远,匠心独运,甘于寂寞,千锤百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境地。曹雪芹当年创作《红楼梦》十年披载,兀自喟叹:“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李洱为了将货真价实的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读者,他不仅另辟蹊径,兢兢于日常生活化小说诗学的建构,而且不遗余力地挑战写作的难度。李洱“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语),身为小说作家,他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小说精神的展现不再仅仅依赖于情感通道和体验能力,它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智性,甚至于对文学的某种科学的把握,它依赖作家的理性、思辨和对世界多个层面之间复杂关联的认知能力。”②李洱的这一作家学者化的高难度、高标准的理性认知与严苛要求,他在长达十三年的《应物兄》的艰辛创作中获得了令人震惊的喜悦与成功,铸成了一部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巨著。
二、构架恢宏,涵蕴“百科全书”式的深广文化
《应物兄》从叙事策略上有一个贯穿全书的粗略线索,那便是以应物兄、葛道宏、乔木等为主要人物的济州太和儒学研究院的筹备、搭建与实施,最终功亏一篑的悲剧性结局。但从全部文本作探析,依然遵循的是李洱一直倡导的日常生活化诗学,没有一个十分完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尾,没有大波大澜、怵目惊心的人物生活场景,没有传统小说戏剧化的凤头、猪肚、豹尾,采用的却又是移步换景、因物赋形的传统技法。小说的线索脉络是内在的,即以弘扬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为脊梁骨,锐意创造的是一部古今贯通、中西合璧的文化小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渗透贯穿篇篇页页、字里行间。小说中逐次出现的数十个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皆无不打上儒家文化的印记。就小说建构的宏阔空间与长远时间而论,上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下至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老教授儒学专家乔木及其弟子兼女婿应物兄,还有女儿乔姗姗、助手费鸣、桃都山女老板铁梳子及其情人黑人留学生卡尔文,旁及身在美国的华裔儒家大师程济世,更有身居高位的副省长栾庭玉及其秘书。
论及小说涵蕴的地域亦空前广袤辽阔。小说以济州为中心旁及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德国柏林以至于非洲。作者李洱以广角镜式的宏观扫描,作出了以尊孔读经弘扬儒家文化为主旋律的恢宏景观。议叙结合,既有精彩的细节描绘,又有启迪灵智的哲理辨识。
为小说创作的旨趣所制约与决定,在艺术形式上已远远超出了常见小说的规范形式。为了融入更为广远众多的文化元素,字里行间加添了不少“注脚”与中外经典言论以及看似烦琐实则更具知识性、科学性的引文和注释。有位不知名的批评家油然感慨,“很难想象,在一部小说里,我们居然会遭遇如此多的‘引号’与‘书名号’,《应物兄》借對话、讲演、讨论、著述、回忆、联想,所引用和谈及的中外古今文献高达数百种。”
小说弘扬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同时亦对外来文化予以兼收并蓄、涵纳百汇。作者借葛道宏的口说:“这些年来,经反复思考,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的传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儒家传统、西方启蒙传统,还有我们的看家本领,也就是马列的传统。一个良性的社会就取决于这三个传统的相互作用。如果取三家精华进行勾兑,想想看,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社会形态。”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的阐释与构想,让海外大儒程济世作了更具历史感与宽广视野的通透阐释:“如何将先贤的经义贯通于此时的经世,通而变之,变而化之,既是晚清的命题,也是二十世纪,更是二十一世纪的命题。”如果说李洱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创作的长篇小说《花腔》与《石榴树上结樱桃》所描写的题材与人物虽不单一,却不免有些局狭,《花腔》中的主人公葛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通过三个人对于他生死之谜的主观叙述与认知,始终扑朔迷离、莫衷一是,“李洱的意图是想向熟知所谓历史的人们呈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和复杂性。”③小说别开生面地分正文与副本两个部分。它是由众多人物的引文组成,醫生白圣韬、人犯赵耀庆以及著名法学家范继槐,三人作为知情者对于葛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及其生死之谜皆有不同的说辞。传统小说的统一性,在李洱的笔下骤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难以拼贴成一体的碎片。李洱的这种分解式碎片化的结构方式颇有些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李洱继《花腔》之后的第二部长篇《石榴树上结樱桃》,其日常生活化、碎片化的小说诗学观并无多少改变,但主人公繁花,作为当代农村的基层妇女干部其思想个性、处事待人已不似《花腔》中的历史人物葛任那样模糊不清。她的善性善为、勇于担当,团结了一批好兄弟、好姊妹。小说以溴水县官庄村实施计划生育和换届选举产生的矛盾纠纷展开故事情节,日常生活化、碎片化的特征依然呈现。繁花为追寻逃避计划生育的雪蛾颇费周折,但她从不动怒,依然视雪娥如姊妹,她既追责又担忧,换届选举村主任她竭力推荐更年轻更有作为的小红,并从纸厂搞股份制改革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和前景。
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可以从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管窥到小说家李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传递出微妙的新信息新变化。这种新的信息和可喜变化,李洱经过十三年的严峻反思和反复打磨终于呈现出柳暗花明的壮美景观。
《应物兄》中主人公应物兄,赐予读者的不完全是“一种否定的启示”,而又不同程度地回归到传统小说那种“肯定的启示”。其间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对以主人公应物兄为代表的一大群崇奉孔子儒家文化人人文精神与思想个性表征的敬重与赞誉。
首先从总体上作考察,应物兄堪称品学兼优、为人正直、随缘变化的时代精英。他的导师兼岳父乔木先生一再按照孔子的训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要求他要谨言慎行,从此他在公共场合,从不多言多语,而分配他的工作,从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校长葛道宏欲将身边的助手费鸣,调到他的身边协助筹建儒学院。应物兄事前与费鸣关系不睦,很快得到了化解。“应物兄觉得,费鸣其实还是心地淳厚、性情良善,虽不能做到‘吾一日三省吾身’,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自省精神的。总之,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伙伴。”
不仅如此,在应物兄心中连同他的海外导师程济世之于孔子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说娓娓诉说“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在美国最高联邦法院的外墙上镌刻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个立法者的头像,颁发《十诫》的摩西,雅典的立法者梭伦以及穿长袍留长须的孔子,一个最新的事例是2009年10月,美国国会众议院,以三百六十一票赞成四十七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以颂儒家思想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小说用以彰显的不仅是儒家学说,已成为了小说主人公精神世界的丰碑,而且深刻表明作家李洱在这部长篇小说《应物兄》中实实在在以弘扬孔子儒家学说为全书的思想命脉以至于塑造众多儒学界老中青学人的脊梁与灵魂,用以此表明作家李洱是以全球性的宏观大视野来构思与营建这部长篇巨制的框架与格局的。从而显示的是如同曹雪芹之于《红楼梦》式的大智慧、大悲悯、大情怀。这与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庄严召唤也是遥相呼应的。从而使这部长篇赋予了空前宏大的世界性眼光与浩瀚无垠的宇宙意识。诚如美学家李泽厚所阐述:“孔子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理想的交融统一,我以为这实际是以‘情’ 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与本源。”他又说“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以‘既世间又超世间’的情感为根源,为基础,为实在,为本体。”{4}孔子之所以为欧美发达国家所敬仰,盖缘于他始终以人性和人生为基础,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李洱经13年的艰辛磨炼,创作出的近百万字长篇《应物兄》以孔子儒学为灵魂,以弘扬儒家文化,创办儒学研究院为小说的主要线索,便也彰显了世俗中有高远、平凡琐碎中见伟大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为李洱日常生活化诗学的成功建构,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风光这边独好!
三、日常叙事,挫败感与虚无感并存
作家李洱在长达十三年的构思设计与不断的打磨、增删、修改中既始终不渝地践行日常生活化诗学,不沿袭由来已久的传统小说章法,不追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的完整故事情节,不致力于英雄人物形象浓墨重彩的塑造;但又有别于他之前的长篇小说《花腔》与《石榴树上结樱桃》,表现在从来未有的宏大而又广远的背景,以筹建太和儒学研究院这一前所未有的宏大文化工程为中心事件,不仅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亲自主持,还给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正当盛年的应物兄委以重任——常务副院长,并要求他具体负责引聘远在美国拥有世界级高水平、高名望的儒学大师程济世回归故里济州,担任儒学院院长,更有副省长栾庭玉代表省政府的鼎力支持,在经济上亦不乏来源。桃都山上的富婆铁梳子慷慨资助,由此招引不少业内外知名人士纷纷加盟。黑人留学生卡尔文也跃跃欲试。就连闻一多的弟子,考古学家姚鼐也激于情义,慷慨陈词:“工程好坏,匹夫有责,我也使把力。”由此彰显创建太和儒学研究院乃众望所归,不失为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壮举。如此正面书写举世瞩目、振奋人心的文化工程,在李洱过去的小说中实属罕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他一直坚持信守的日常生活化诗学的超越与突破。但并不意味着李洱在创作《应物兄》时从根本上摒弃了固有的文学理念。李洱在这部长篇中依然有着自出机杼的信守与坚持,他始终如一地认定:“现代叙事与传统叙事有着根本区别。”“后者始终沉浸在道德不能实现的焦虑之中,而前者则充满着对道德进行形而上的批判和审视意味。这也正是先锋文学之前与之后中国文学的本质区别。”{5}小说主人公应物兄乍看以继承和弘扬孔子儒家文化为己任,在导师乔木教诲下讷于言而敏于行,堪称营建太和儒家学院的顶梁柱。但是在家庭婚恋方面却潜藏着危机。论理导师乔木将外秀内慧的女儿嫁给了他,堪称幸福美满。实际的情形却是娇妻乔姗姗对他冷若寒冰,见面就争吵且已红杏出墙。他亦对乔姗姗无法言爱,他深深地苦恋着陆空谷,却眼睁睁地望见陆空谷嫁给了别人。尔后他秉承岳父兼导师乔木的旨意,试图挽回与乔姗姗的婚恋,但姗姗竟然不给他一点儿颜面。他拼竭全力,艰辛营建的太和儒学研究院也落得曲终人散,连他自身也毁于车祸,以惨败告终。
如果说《花腔》中的葛任是一个受人争议,无法鉴定其是非真假的民族英雄烈士,那么应物兄作为当代年富力强、弘扬儒家文化的精英人物,尽管学贯中西,且得力于上下、内外的大力支持与襄助,不仅即将大功告成的文化工程功亏一篑,就连生命也无可保障。作家李洱是这样既饱含着泪水又面带讥讽嘲笑地对“社会道德进行形而上的批判与审视”。国学精英人物的命运如此可悲可叹,就连黑人留学生卡尔文,虽然虔心向学,多才多艺,也会挣钱,可他言行粗鲁,动辄“狗日的,日狗的。”她与长他不知多少岁的女老板铁梳子长期通奸,并以此炫耀于人。他最终患上可怕的艾滋病。小说以调侃的语调描述:“不用问,卡尔文肯定是和一个女人在某个地方逍遥了几天,和那几个女孩子之后,卡尔文很快又挂上了一个女的,他们是在歌厅认识的。”以管窥豹,一些崇奉儒学的年轻人满口仁义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男盗女娼”。由此表明儒学界也并非一片净土。作者对此类人物之崇奉儒学仍然持怀疑态度,示予读者的是困惑与迷惘。
小说描写慨然敬赠儒学院一百万元巨款的桃都山女老板铁梳子也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两面人,“她开的连锁酒店里流行的开放式卫生间就来自她的创意,躺在床上,通过钢化玻璃或软隔断看破到沐浴的异性……”由此可知弘扬优良传统道德的儒学院接受铁梳子捐赠的一百万元钱实在有些不干不净。社会风气如此,又怎么能以创建儒学院来净化社会道德风尚呢?小说家李洱《应物兄》书写的仍是一种悖论。
但是丝毫不容否定李洱创作这部巨著的严肃性与崇高的价值意义。他的学者化创作风范值得景慕与尊敬,他坦言:“作家必须进行一些学术训练,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训练。不然你没有能力命名,有那种辨析能力,有那种穿透力。也就是说作家的写作再也不能单纯地想象了,凭灵感了。所有这些,即便你得写,变得越来越困难了。”{6}李洱知难而进,矢志不渝地沿着学院派小说家学者化的严峻征程,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自2005年以来的13年茹苦含辛地创作这一鸿篇巨制的艺术实践中,既有着对日常生活化诗学的坚守与碎片化的大量呈现,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对于传统小说优良技法有所继承和借鉴。诸如小说叙事背景的宏阔与远大,人物思想文化内蕴的丰厚与弘扬儒家文化学术境界之崇高,等等一切,在长达90万字的长篇中皆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现,从而赠予读者大众的是前所罕见,令人耳目一新的多种文化元素争奇斗妍的壮美景观。
四、当代意义与价值评估
有学者在评述《应物兄》时慨叹:“知识分子的贬值、媚俗、妥协甚至帮闲是结构性的、群体性的、趋势性的,难以改变。”然而《应物兄》的出现,其思想文化涵蕴远非如此。它至少表明中华民族传承了二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对于当今人的修身养性,对于政府官员如何治理国家大事,构建和谐社会皆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即便书中的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已被调离,博导何为(芸娘)也已去世,应物兄自身遭遇车祸而亡,程济世是否能够顺利归国,儒家院究竟又有怎样的结局,皆无不具有怀疑和悲剧色彩。然而小说中各色精英大力弘扬儒家文化这一命题是不容磨灭的。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厚德载物的思想光芒依然熠熠生辉,以应物兄为代表的一大群儒学传人,在钱权围困下的冲刺与突围是可歌可泣,值得敬仰的。
知识分子边缘化,话语权已失去了主体性固然是不争的事实,历史总是在悲剧中演进的,应物兄悲剧的产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回味。《应物兄》作为2018年底出世的超大长篇小说为何远胜于李洱过去的长篇《花腔》与《石榴树上结樱桃》值得潜心探究。
它深刻表明:在小说艺术上殚精竭虑的大胆探索,终将穿越险关危碍,踏倒遍地荆棘,走向一派柳暗花明。诚如北宋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过人之才,亦必具坚忍不拔之志也。”当梁鸿谈到“是否历史消失了,思想破碎了,激情幻灭了”时,李洱作了极其睿智的应答:“历史不是消失了,而是融化在日常生活之中。也不能说,与民族经验无关,怎么能无关啊?日常生活的写作,个人化的写作,同样可以具备历史想象力,就看你怎么处理了,就看你的写作是否有穿透力了。”{7}十年后,李洱奉献出的《应物兄》以其生动真切的艺术实践证明了日常生活写作同样能够融化民族经验,穿越长远的时空,且具有深沉的历史感,上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下至一代又一代人文学者,旁及政府官员、海外学人、经商富豪、黑人留学生,皆无不尽收眼底,且塑造为血肉生动的艺术形象。压根儿寻思,也并非李洱的出自心裁,以小见大、以个别写一般,见微知著,以有限写无限,原也是艺术的不二法则。只不过李洱将这一艺术法则,运用发挥到极致,由此闯出了一条新开辟的艺术蹊径,并获得了喜出望外的成功。
李洱启示当代作家,大胆怀疑对我們十分有价值与意义,“怀疑是一种自觉的怀疑,它能够从这种怀疑中找到意义,把这种怀疑表达出来,这种人会慢慢写下去。”{8}李洱自身在众声喧哗中,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循着日常化生活化诗学的蹊径勇往直前,义无返顾,书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将碎片化的生活细节予以簇新的审美观照,终于以《应物兄》之横空出世描绘出了先锋主义文学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挑战传统创作观念与表现技法的又一成功探索与尝试。李洱对我国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提出了质疑:“中国作家不是观念化倾向太重,而是缺乏观念化倾向。你告诉我,具有一定的写作观念,或者说,具有起码的哲学知识的作家,中国有多少?手指头都数得出来的。”{9}李洱确确实实击中了当代作家的软肋。那便是生活积累与人文知识的严重匮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那种仅凭在生活中产生的灵感,再以夸张性的想象便能创作出一部中篇以至于长篇小说的窘迫与尴尬已难以持续下去了。当代作家迫切需要多种多样的知识储备与理论武装。所说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宜当涉及美学、哲学、历史、心理学与考据学。而且不能止于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绝对需求的是扎扎实实的过硬学问。《应物兄》中数百个典故,几乎章章具有的精准注释,还涉及到英语的对话、典故与地名、人名,林林总总,建构成了流光溢彩的新时期的文学大观园。这在当今文学史上堪称奇迹。
如何将自己打造成学者型作家,亦为题中之议。
李洱在《应物兄》中各式各色人物思想个性与精神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开拓方面作了真实有力的表观与刻画。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论说:“作家艺术家在各种作品中所描绘的形形色色的人性,包括文明带来的欢欣幸福和压迫痛苦。痛苦中所宣示的崇高与怯懦,幸福中所产生的愧疚和罪孽,各种极端的或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境遇和生活体验,包括快慰与创伤同行,崇高与卑劣同体,乖戾中有真情,真情中有虚伪,包括人们欣赏并快意于现实中绝不愿意亲自尝试的种种经验、境界、苦乐……便极其复杂、多样、微妙和丰富。……这属于人性而非神性,机械性或兽性,这是我所概称为‘情本体’的实在人生。”{10}李洱在《应物兄》中多次提及李泽厚先生,且是未予任何质疑的杰出人文学者。他的美学思想尤其这段精湛论述,在李洱《应物兄》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同时,我又感觉李洱在他所探索的日常生活诗学的进程中,其哲理认知总体性价值值得推崇与效法,却又难免有所偏执。诸如“当代生活是没有故事的生活,当代生活中发生的最重要的故事就是故事的消失。”他甚而认为“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其主题都是消极的,人物也都是病态的,而且好多时候越是病态,小说越是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充满着黑暗的启示。这是文学的基本事实,也是文学特有的宽容,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存在的重要理由。”{11}李洱的这种观点与立论,未必没有事实根据。然而由此概括中外历代重要作家重要作品未必十分公允。即以李洱于2018年底出版的这部《应物兄》作评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应物兄、葛道宏、姚鼐、芸娘(何为)、乔木、程济世大抵没有什么病态,尤其贯穿全书,作为脊梁与文化灵魂的孔子能有丝毫“病态”表现么?这并非一己之见,试以在网上下载的未署名的批评家撰写的《李洱<应物兄>:一部‘难以终结的’小说》作旁证。这位作者的第五節小标题为《民族脊梁形象的塑造》,他在承上赞许了多个正面学者形象之后,油然感慨:“在小说所描绘的众多肖像中,双林院士的形象让人感动不已。……鲁迅先生曾有著名的‘民族脊梁’一说,双林院士就是这样的脊梁。”可见李洱先生十年前的“人物形象病态化”论,在十年后的今天通过最新创作的《应物兄》已有所修正。
我进而认为倘若李洱先生能够深刻反省昔日某些文学观念之过激过偏,适当吸取传统文学的某些优长,尽可能冲破“碎片化”的障碍,适当放开手脚,让书中人物在特定的情感世界中自由飞翔,一定能使这部《应物兄》更能吸引广大的读者,获取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试以书中第9节,“姚鼐先生”为例,“姚鼐先生在暴雨中,在骄阳下,他的心结会飞得很远,仿佛可以看到成群的鳄鱼、孤独的大象。大象,那古老的巨兽,会沿着河床闲逛,用鼻子饮水,用象牙刨食,遇到母象,也不急于交欢,显得很羞怯,静静地等待着对方的反应……”类似的场景与细节,惜乎在小说中甚为稀缺。倘若不拘泥于碎片化、非故事化的创作理念,适当张开想象的翅膀,任其各色人物在独自的情感天空中像姚鼐一样奇异地飞翔。我敢说这部《应物兄》的审美品位将更上一层楼,化而为当代小说之洋洋大观!一道举世瞩目的文学风景线。
注释:
①{7}{8}{9}{11}梁鸿、李洱:《九十年代写作的难度》,《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5期。
{2}{6}李洱、梁鸿:《虚无与怀疑语境下的小说之变》,《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3期。
{3}《李洱<应物兄>:一部‘难以终结’的小说》,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230/c404032-30496750.html。
{4}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5}邵部:《论李洱的知识分子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1期。
{10}李泽厚:《伦理学纲要》,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72-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