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2019-09-10
近年来,镇海区针对土地征收、劳资纠纷、非法集资、P2P借贷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现状,不断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着力打造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简称“中心”),全面补齐基层社会治理短板。截至2018年8月,中心共接待受理群众来访6864人次,调解案件876件,調解成功率 98.6%。
抓住“关键点”突出三项重点机制
创建诉调对接机制。中心在全市率先建立诉调对接平台,由区法院指定2名专职法官长驻窗口开展调解指导、司法确认以及涉法涉诉解答。当事人可直接选择由中心指派调解员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由驻窗口法官出具民事裁决书予以确认,调解不成的现场立案。目前,中心已累计接受法院委托调解435件,调解成功430件,调解成功率98.9%。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2/10/qkimagesnbtxnbtx201903nbtx20190311-1-l.jpg)
创建访调对接机制。中心专门设立访调对接工作室,实现信访来访与司法调处无缝对接。建立信访矛盾导入机制,制作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登记本,明确规范访调对接受理范围、工作流程、流转机制。以“3+X”模式开展信访重点积案调解,即每个信访积案都有1名信访事项包案领导、1名人民调解员、1名律师,以及若干名相关单位人员共同参与调解。
创建“2+N”调解机制。中心对区内有较大影响和涉及多方的案件调处化解,运用“2+N”调解机制组织调解。“2”即区司法局和处置该纠纷案件的牵头单位,“N”指案件可能涉及的部门、街道、利益相关方等。“2+N”调解机制按照“定专人、定措施、定进度”标准开展调处,整合了调解资源,打破了过去各自为政、当事人多头表达诉求、“轻小易”拖成“老大难”的现象,实现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
找准“链接点”打造三大工作平台
打造枢纽化平台。建立以中心为“主干”,以镇(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重点村(社区)调委会、行业协会多元化解分中心为“支干”,以全区1100余名网格指导员、2000余名的专兼职网格员、321名全能社工为“枝叶”,向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性、区域性、行业性覆盖的四级矛盾纠纷防范化解体系;构架了以村(社区)为“前沿阵地”、镇(街道)为“指挥所”、区级各调委会为“参谋部”,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为“总指挥部”的四级联调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分类逐级调处。
打造多元化平台。中心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和加强人员培训,不断夯实多元化解基础。根据入驻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提供物质、设备支撑及必要保障。每年度集中开展综合素养提升轮训,常态化开展接访礼仪、人民调解、维权申诉、常用法律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中心工作人员素质。
打造信息化平台。中心搭建多元化解信息化系统,在系统平台上设立信息发布、网上交流等功能,推动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和各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同时,打造远程网络联合调解平台,以中心为主干线,建成以镇(街道)、村(社区、企业)调委会以及行业专业性调解组织为节点的视频调解网络。
把握“发力点”创新三大调解方法
创新“融”调方法。中心设立倪宪授调解工作室、法学会专家工作室和区人民调解协会办公室,并依托骆驼商会调委会等行业调解组织,不断增强民间组织参与多元调解的力度。同时,中心与区内4家律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协议,引导律师以第三方身份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提升调解效率。此外,通过区志愿者协会平台,组织一支60余人、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的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矛盾多元化解。
创新“舒”调方法。中心秉承“恢复性司法”理念,注重当事人的心理疏导,在大厅专门建立了“心声工作室”,聘请9位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干部作为中心兼职心理疏导员,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坐诊”。同时,适时安排“一对一”心理辅导,根据当事人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生活现状等,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和调解对策。
创新“云”调方法。中心依托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架构,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方法化解矛盾,建立完善远程三方视频、移动手机端、在线虚拟调解室等技术,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努力争取群众“一次都不用跑”。同时,中心推动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和在线诉讼递进互通,分层过滤分流矛盾纠纷,努力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生态圈。
责任编辑:刘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