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世贞《艺苑卮言》研究综述

2019-09-10李佳

青年生活 2019年30期
关键词:研究

李佳

摘要: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评论性著作,近年来,受到了较高程度的关注,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包括成书、版本、内容、传播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对于《艺苑卮言》的研究,还可朝着更深入、全面的方向展开。本文对《艺苑卮言》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梳理,大致可以从它的内在研究和传承影响研究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王世贞;《艺苑卮言》;研究

《艺苑卮言》内在研究

就对《艺苑卮言》研究的成果来看,数量更多的还是对其内在进行的研究,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艺苑卮言》的成书过程及版本问题

《艺苑卮言》的成书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一部分文章做过讨论,如贾飞的《<艺苑卮言>成书考释》,陈昌云的《<艺苑卮言>的复杂成书与思想局限》,魏宏远的《<艺苑卮言>的文本生成及文学观之演进》以及吕蒙的《<艺苑卮言>版本考》等。除此之外,李燕青的专著《<艺苑卮言>研究》中也有一部分内容涉及《艺苑卮言》的成书研究。

其中,贾飞在其文章中提到《艺苑卮言》版本系统十分复杂,“有六卷本、八卷本、十二卷本、十六卷本之说。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所采用的版本主要是‘《四部稿》十二卷本’、‘累仁堂十二卷本’、‘武林樵云书舍十六卷本’、国家图书馆清刻普本‘六卷本’、民国丁福保所编辑的《历代诗话续编》等等。”

正如大家所熟知,《艺苑卮言》版本的复杂多样与成书的历时久长和作者的编撰意图变化不无关系。李燕青也在《<艺苑卮言>研究》中提到:王世贞的创作动机是想弥补徐祯卿、杨慎、严羽三人在论诗方面的不足,而撰写一部包括诗论、诗辩、诗学的著作。前面的六卷初稿撰写时间很短,却是后来各种版本的《艺苑卮言》的主体部分,后又不断增补与调整,在正编中取出部分内容,编撰《艺苑卮言别录》,扩充之后成为《宛委余编》。因此,联系《艺苑卮言附录》和《宛委余编》能更深入地了解《艺苑卮言》。

《艺苑卮言》的主要内容

《艺苑卮言》内容涉及诗文、词曲、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陈昌云的《<艺苑卮言>的复杂成书与思想局限》中提到:正编部分即通行的八卷本,以谈论古今诗文为主;《艺苑卮言附录》以评论词曲书画为主;而《艺苑卮言别录》是《宛委余编》的前身,这不纯粹是前人的资料汇编,书中所涉及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楼宇服饰、官职名称、地名物品、历史典故、佛道掌故、季节气候等等,作者或考证,或辨析,或解释,旁征博引,言辞凿凿,充分显示出其治学博杂及精深风范。将其中的内容作了解释。

此外,李燕青的《<艺苑卮言>研究》一书中也提到了《宛委余编》中存在的名物考释和史实辨析等内容。

《艺苑卮言》文学思想研究

《艺苑卮言》作为一部理论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世贞的思想主张。就文学方面来看,对《艺苑卮言》的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王世贞的文学观念。其中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作家评论

因为作家批评淹贯古今,可以显示出王世贞广阔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水平。同时,这也对他的创作取向与创作实践有一定的联系。

在《艺苑卮言》正编部分,有较多的内容是关于作家批评的。卷四评唐朝文人与宋朝文人,卷五评国朝文人,卷六、七则记国朝相关文人及轶事。《艺苑卮言》中最经典的部分就是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了。

关于《艺苑卮言》中对李白以及杜甫的评价,罗仲鼎在其文章《王世贞的作家评论——<艺苑卮言>研究之三》中写到:“《艺苑卮言》作家评论的突出优点是评判精当,剖析入微,对李白、杜甫诗歌的创作评价是最典型的例子。”文中还提到《艺苑卮言》中作家评论的另一个优点是宏观把握的概括性和审美判断的准确性,这体现在骚赋和汉乐府的批评。

此外,李燕青的论著《<艺苑卮言>研究》中有一小节是关于《艺苑卮言》的明代作家批评的。其中提到了对明初诸作家、台阁体作家、“前七子”、“后七子”的批评。就对明初诸家的批评,李燕青认为:“王世贞对明初诗文创作有褒有贬,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在总体的评价下,又有对具体作家的分析比较,初步显示其在评诗标准上所持有的包容态度。”而关于王世贞对以“三杨”为主的台阁体作家以及对李东阳的批评,文章指出王世贞不仅看到了台阁作家以及对台阁体进一步导流的李东阳的诗文作品浅率直露、缺乏深致的特征,也看到了李东阳对前七子的重要影响。由此窥见了王世贞的深沉宏博的思想。

诗论研究

罗仲鼎在文章《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的诗论》中根据王世贞对复古派领袖人物的评价得出其诗歌主张是既主复古又反模拟的。文章为说明古法的重要性,将唐宋古文运动与明代复古运动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唐宋古文运动强调恢复古道,因而虽然顾及形式,但更加注重内容。而明代复古运动,无论是秦汉派还是唐宋派,都首先强调掌握古法,虽兼及内容但更加注重形式。也因此认为王世贞表现出重视法度的完整性。

李燕青的《<艺苑卮言>研究》对王世贞的诗文流变观做了特定的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艺苑卮言》中的唐诗学,并从唐诗的分期、不以时代定优劣、李杜诗评等方面进行展示。指出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能以时代判定优劣。其中,重点对《艺苑卮言》中的“格调与时代论”进行分析。李燕青指出:“王世贞对‘格调’与时代关系的论述,既与其他诸子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还说《艺苑卮言》体现了前后时代诗歌的继承关系。因此认为《艺苑卮言》中体现的诗学观是对前七子和李攀龙等人以时代、格调论诗思想的修正与发展,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变通,体现出一种博大包容的诗学思想。

文论评述

此外,还有一部分文章是以《艺苑卮言》中的文論批评作为研究切入点,比如岳智宇的《王世贞文论研究述评》。这篇文章是对王世贞文论性著作的总结和总体性研究,包括《艺苑卮言》、《国朝诗评》、《文评》、《诗评》和《明诗评》,也对现有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对可发展空间提出了建议。

曲论研究

关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的曲论,相关研究论文中比较全面的是俞为民的《王世贞<艺苑卮言>中的曲论》。文章指出王世贞主要从传统的诗体文学流变、音乐的流变、地域的因素和作家因素四个方面对戏曲的起源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到《艺苑卮言》中的戏曲风格论和戏曲语言论,作者认为王世贞推崇戏曲语言典雅精丽,但反对矫揉造作。可以说,作者对于《艺苑卮言》中的戏曲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此外,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比较辩证地指出了王世贞曲论的影响与局限。

《艺苑卮言》的传承影响研究

《艺苑卮言》的思想来源

《艺苑卮言》中除了展现出王世贞的文学思想之外,还可看出《艺苑卮言》对前人文论性著作的继承轨迹。如果从具体的文论性作品来说,则主要体现在对严羽《沧浪诗话》和徐祯卿《谈艺录》的继承。

关于《艺苑卮言》与《沧浪诗话》,罗仲鼎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从<沧浪诗话>

此外,李燕青著作《<艺苑卮言>研究》也花了一章的篇幅论《艺苑卮言》的思想来源。此章从《艺苑卮言》对历代文学创作思想的继承、与《沧浪诗话》之间的关系、与徐祯卿《谈艺录》之间的关系、对杨慎的多方面继承等四个方面阐释。

《艺苑卮言》的传播影响

关于《艺苑卮言》的传播与影响,李燕青的《<艺苑卮言>研究》中第四章专门就此问题做了讨论,主要讨论其在明代的传播与影响。说明其巨大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被各种书籍辗转引用。二是被一些诗话著作辑录或被仿作。三是王世贞在其中阐发的一些文学思想被一些诗话类作品继承发展。并因此把在《艺苑卮言》影响下的著作大体分为三类:引用类、辑录类和继承发展类。从传播与影响方面来考察,有助于进一步且更加全面地把握《艺苑卮言》。

《艺苑卮言》的评价问题

一些关于《艺苑卮言》的研究成果多多少少会提到对它的评价问题,多是对后来文论性著作的影响等。其中,陈昌云的《<艺苑卮言>的复杂成书与思想局限》中提到《艺苑卮言》的思想局限是偏激自大。文章从主观原因分析《艺苑卮言》的局限,结合王世贞著此书的年龄阶段和接受的思想着手,认为王世贞早年心高气傲、思想偏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艺苑卮言》的思想局限。因此,在文章末尾作者说道:“《艺苑卮言》非一时之作,其成书经历复杂长久的编撰过程,充分体现出王世贞文学思想的丰富复杂性。但因其编写时年轻气盛、仕途坎坷以及文坛纷争风气共同影响,书中夹杂愤世之辞和门户之见,可谓白玉微瑕。”

针对《艺苑卮言》的研究,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成果内容比较丰富,涉及面比较广,并呈现出一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研究内容包括《艺苑卮言》的成书过程以及版本问题,其思想来源以及文学思想问题,还有其传播影响与评价问题。研究成果形式有单篇论文、学位论文以及著作的形式。但同时,关于《艺苑卮言》的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推进的地方。就研究成果数量来说,针对《艺苑卮言》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算多,而这些文章中异中有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点。此外,在研究时还可以注意结合王世贞的创作经验,以更好地把握《艺苑卮言》中体现的思想与特色。总之,我们共同期待博学的研究者们可以有更多的关于《艺苑卮言》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世贞著;陈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

[2]何文煥.《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李燕青.《<艺苑卮言>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

[4]吕蒙.《<艺苑卮言>版本考》[D].上海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