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贬清心骨

2019-09-10焦俊玲

雨露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清流经历

焦俊玲

摘要:文章里的苏轼虽遭贬谪,却有着高洁的志趣,高雅的情操,豁达的胸怀,他虽经历了“乌台诗案”,政治上受到挫伤,但他的精神没有消沉,情绪没有没落,这种独特的情感是诗人内心清高自律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遭贬谪;经历;清流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写的一篇日记体的小品文,这篇文章通过记叙月夜寻伴游玩,描写了承天寺庭院里月色的空灵明静,抒发了作者的月下感慨,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滴的悲凉以及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乐观精神。在文章里苏轼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滴生活中的闲雅之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诗歌的方式抒发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记承天寺夜游》不同于诗歌形式和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这个秋夜“我”和张怀民赏游美景的事件,其间详细描写月下的竹子和柏树枝条摇曳、互相交错的幽静迷人。文章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韵律和谐,给人留下绵长而又独特的厚味。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我们不难知道苏轼那段莫须有的罪名: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摘录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用诗句来诽谤朝廷。八月苏轼被逮捕人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和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的苏轼在十二月获释出狱,之后苏轼被贬滴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也就是这次的贬滴经历让诗人成了“千古闲人”。

文章里的苏轼虽遭贬滴,却有着高洁的志趣,高雅的情操,豁达的胸怀,他虽经历了“乌台诗案”,政治上受到挫伤,但他的精神没有消沉,情绪没有低落,这种独特的情感是诗人内心清高自律的具体表现。

一、高雅的志趣

(一)志向高洁

志向高洁指人的志向高远不俗,古人认为淡泊名利便可以称得上是志向高洁,苏轼远离官场,身无分文,居无定所,不追名逐利,近君子远小人可谓真高洁。他的高洁还体现在积极向上,正气充盈,如“欣然”“步于”“闲人”等字眼能看到他在逆境中不屈的灵魂。欣然起行句中,欣然是开心、愉快的样子,他的起来是要完成对生命空白的填补,对灵魂中自私与黑暗的征询,是对过往曲折的叩问,是对重新来过的思考。“步于中庭”句中,步是散步、漫步的意思,苏轼在散步中聊以安慰,在散步中发现美景,在散步中重新定位,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竹子和柏树之静美的人,自当少数,心灵当不俗,欣赏美的眼睛该是独到的,也是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处都有月光,到处都有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天下做官之人很多,身居要位之人也不缺,像我这样一个戴罪之人,还有没有机会重获自由?苏轼在试问“我”还可不可以有追求,有自己的抱负,有为民请命的机会,他不甘沉沦,不愿虚度时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闲人是闲情逸致之人,抑郁不得志之人,难道不是苏轼自己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苏轼这个闲人当忧其君,替皇帝担忧才是,可是远离官场,偏居一隅,皇帝怎么能听得到,看得到呢?朝廷不缺少闲人,而是缺少为民忧思,替民出力之人,即使一厢情愿,但却立志高远。

(二)君子之交

苏轼吞吐着秋夜的气息,沐浴着温柔的月光,他想解衣欲睡,却欣然起行,心中苦闷不能就此压抑,与其蜷缩在一隅孤芳自赏,不如和朋友畅谈情怀。古寺沉睡却挡不住秉烛而谈的雅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信怀民亦未寝。果然不出所料,心有灵犀之人不约而同,如影随形两人散步在庭院里。月朗星稀之夜,幽微星光给寺庙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恰遇融洽的气氛,关系慎笃的朋友,卸却人间烦忧,拂去心灵上的伤口,相同的遭遇,即使人不开口情也自知,亲密无间不惧横流,灵动的才情化为宁静的泉水。在朝廷不能求得功勋,获得风流,尽可以用才情去写意生活;官场上不会讨好人,求得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流溢满乾坤,月光下知己相伴,即使渺如尘埃,也会神清骨秀。

(三)气质如兰

清高是因为苏轼在逆境里的坚守,坚守中能够洁身自好。“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苏轼用反问的方式诘问自己和世人,我是多余的人吗?有谁能来拯救我?其实无人敢救,解铃还须系铃人,苏轼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摆渡人,朝野上下自保之人尚不能周全,更何况对他这样一个边缘人,不落井下石,无中生有就算是客气的。“闲人”是自嘲、自诩的叫法,做闲人就要有做闲人的样子,言语里不媚俗,不巴结,不奉迎,是他喜欢的风格,光明磊落,是他文章里自帶的骨气,于是他自我安慰在黄州做个闲人也挺好。

高洁的志趣使苏轼满眼的诗与画,在苏轼眼里,寺庙就是清静之地,竹子和柏树象征人间桀骜不屈的精神,唯独张怀民可做知己,闲人自有闲人的约会方式,他坚信志趣相投的人会慷慨地赴此雅会。君子之交淡如水,在这远离官场的地方,做空谷幽兰不是也很惬意吗?两个闲人不正是像兰花一样淡淡地散发着悠远的清香吗?月下漫步既浪漫又情真,诗人闲居的苦闷和无人问津的孤单忽远忽近,似有似无。

二、高尚的情操

情操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分为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三种,现代心理学中人们常把复杂情感称为情操,高尚的情操在于人对美的塑造和表现。苏轼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对万事万物有独特的个人感受,审美角度更是别具一格。高尚的情操使情感的抒发唯美含蓄,使选景的角度精巧别致,使遣词造句典雅生动。

苏轼评价自己的文章说:“吾文如万解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另一段话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苏轼自己写文章,源于个人高级情感,想到就可以写到,文思泉涌,势不可挡,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毫无造作之姿,表里一致,心有所系,文有所致。

(一)抒情之雅

莫泊桑说:“艺术家选定了主题之后,就只能在这充满了偶然的、琐碎的事件的生活里,采取对他的题材有用的、具有特征的细节,而把其余的都抛在一边。”([法]莫泊桑《小说》,《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

诗人写自己与朋友张怀民在寺院中散步的小事,描摹竹子、柏树的枝条交错覆盖的小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情感通俗质朴,寄托在对眼前事物和景致的准确表达上,这种信手拈来的随意和不着痕迹的记叙就是苏轼构思角度的精巧之处。

从元丰二年被贬滴到元丰六年写这篇文章,其间经历了四年,这四年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看到,隐约中感知到了诗人对时光的珍重,对岁月转瞬即逝无法流连的伤感。这种情感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忧伤的格调使文章多了几分惆怅,文章里诗人留给读者的是沉淀了的思想和奋进的心态,他的清感体验是丰富的,但他的表达却含而不露,这种欲言又止的情景让读者欲罢不能。

(二)写景之雅

契诃夫说:“描写风景的时候,应该抓住琐碎的细节,把它们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以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那个画面。”([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

《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雅致的绘景使文章精妙绝伦,诗人因为月色人户,于是欣然起行,如水的月光倾泻在庭院里,也照进不眠之人的门户,月光的美无法抗拒,让苏轼这有心之人欣然起行,恰好这烦忧之心可以在这朦胧的夜色中排遣一下。

“庭下积水空明”,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在乎也罢,不在乎也罢它都存在,苏轼把这月光比作积水空明为文章增添许多魅力。“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高洁的竹子和卓尔不群的柏树成了夜景的主角,这不正像淡泊名利、无人问津的“你”“我”吗?与其活成水中的俗物像水草一样随波逐流,不如像竹子和柏树那样清高自处,守驻灵魂,诗人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抒发自己宁静致远的心态。

(三)用辞之雅

柏拉图说:“无论题材重要不重要,修辞术只要运用得正确,都是一样可尊敬的。”([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诗人使用比喻、反问的修辞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使文章典雅有趣,生动形象,四字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让文章韵律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识记。不管是藻荐交横的比喻,还是月色人户中拟人化的月光,都是诗人匠心独具的地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连用反问优雅地表达自己面对广袤时空的豁达、乐观胸襟。

三、豁达的胸襟

在黄州这片净土上苏轼完成了一场修行,他实现了自我疗养的心理需求,诗人在逆境中也可以很傲气,他乐观地估计那个月夜,一定会有欣喜的发现。他找到了,曾经受到的牢狱之灾,已是过眼云烟,他容得下人生无常,看得开是非曲直,经历了人生起伏,他依然矢志不渝地坚守初心,这种骨气是由内而外的,这种气质香远益清,内敛绵长,委婉深沉,即使深巷久藏卻可屈意招致。苏轼处闲职却不懒散,着闲情却不庸俗,是闲人却不消极,他敬畏生命,对美好生活怀有憧憬,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像一缕阳光指引着当时的被贬之人,也照亮了承天寺里的一片天空!

苏轼是个傲岸的文人,他的内心是复杂的,虽然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但精神上砥砺前行。清亮的月光在那天晚上显得清新,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错相通,动态感十足,风姿卓越绰约。庭院里的月光如水一样澄澈、透明,月光清亮得可以看到庭院里竹子和柏树的影子,那个晚上只有两个人,静得好像可以听到竹叶和松枝相互交错发出的“沙沙”声。皎洁的月光下,两个志同道合的高洁之士心有灵犀,不点自通,这里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多好的题材,诗人浓墨重彩后就成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苏轼在人生低谷时追求高雅的志趣,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豁达的胸怀,他特有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使《记承天寺夜游》的风格清高丽质,典雅生动,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华文化的画卷中。

猜你喜欢

清流经历
邵禹婷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河 长
设计分析点,强化层次感
清流
做一股“清流”
综艺“清流”迎来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春天?
悲伤的中奖经历等
经历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