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沿革综述

2019-09-10贺林雁

青年生活 2019年30期

贺林雁

摘要:教育制度是整个国家教育活动的框架,体现着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当把握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知晓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本文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主要有(1)什么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的区别在哪里?(2)什么是学校制度?(3)我国学制的沿革(4)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是什么?(5)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来看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关键词:教育制度;学校制度;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改革

1教育制度的概述

1.1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制度”的界定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中对教育制度作了阐述: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等;二是教育的管理系统方面。包括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督导机构、教育评价和考试机构系统等,以及这些教育机构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则等。[2]

李娟华,刘彦文和都丽萍等人在《现代教育学教程》指出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一、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即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校外儿童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教育科研机构)、各种管理机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督导机构)等。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各级是指:初、中、高三级;各类是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机构及管理机构;运行的规则是指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根本制度,主要指国家教育方针;二是教育基本制度,包括教育体制、学制和各种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三是教育具体制度,指各种具体的教育行为规范、办事程序和运作机制。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等。[3]由此可见,教育制度是教育体制的上位概念,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

2學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2.1学制的概念及地位

孙喜亭认为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各个国家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各项规定在执行中的组织系统上的保证。他认为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之所以称为学制,它不仅是个学校体系,它内涵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年龄、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关系等。[4]

蔡宝来在其《现代教育学》中说,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为学校教育的种种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并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学制是各国统治阶级通过立法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质、体系加以规定,以保证一国学校教育制度整体的统一性与稳定性。所以,一个国家的学制是否科学与完整,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系统教育的效率,影响到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否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确立了完善系统的学制,才能从整体上保证教育的高效率,保证教育评价人才的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5]

2.2学制的类型

蒲蕾认为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6]:

1.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

从18世纪起,由于生产与经济的发展加之欧洲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古典的等级制学校逐渐演变形成现代学术性学校,与此同时,应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文化、技术方面的新要求而新版的专供劳动阶级子女学习的现代普及型学校充分发展,由此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所谓的双轨学制,一轨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有着优良师资与设备条件的教育体系,其结构是大学(由古典大学发展而来)和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家庭教育。另一轨是为下层劳动阶级服务的条件低劣的教育体系,其结构是中学(包括职业技术学校)、小学。两轨之间既不想通,也不相接,平行并列。双轨学制的阶级对立性十分明显。

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

单轨学制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起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如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分段制。单轨学制后来被许多国家采用,其优点在于它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对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阶级的对立与差别不显著。但资本主义国家单轨学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与双轨制完全相同。

3.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

分支型学制既有某些单轨制的特点,也有某些双轨制的特点,是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分支型学制的起点不分轨,所有的孩子都进入公立幼儿园,然后进入初等教育机构,到了中学阶段便开始实行分轨,学生们有的进入普通中学学习,有的进入职业学校,有的进入师范学校、医科学校等专业技术学校。无论哪种学校的优秀毕业生都能升入相应的高等学校学习。分支型学制现实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阶级、等级差别。

2.3 我国的学制沿革

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但这一学制并未实施。 癸卯学制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之始,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以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该学制分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9年,分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2级。第二段,中等教育(5年)为中学堂,不分级。第三段,高等教育(7年):分高等学堂(即大学预科,3年)和大学堂(3~4年)2级。但在该学制下,学生7岁入学,28岁才大学毕业,时间过长。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9月3日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缩短了普通教育年限3年,同时在实业教育外,增设了补习学校。这一学制实行到192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发起讨论修改学制。于192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即壬戌学制。该学制类似美国的“6·3·3”学制,规定全部学校教育时间为16~18年,分3段5级。第一段,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等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第二段,中等教育阶段(6年):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3年),师范学校(6年),其中后师(3年)。第三段,高等教育段(3~6年),大学(4~6年),专科(3年以上)。入学年龄为6岁。后来,学制虽经几次修改,但直至解放前,仍基本上是沿用1922年的学制。旧中国学制多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学制的类型,反映着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受到应有的教育,为了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为了让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10月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个学制的内容为:第一、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为幼儿园,招收3岁至7岁的幼儿,使他们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发展。第二、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给儿童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对青年和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习,实施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第三、中等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前三者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后者按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类中等专业教育。第四、高等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在全面的普通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第五、各级的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此外,各级人民政府为适应广泛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需要,设立各级各类的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并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生理有缺陷的儿童、少年、青年和成年人施以教育。之后,才有了中国的现行学制。

3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趋势

孙喜亭认为就学制来说,大致有以下一些共同的趋势。包括:一、提早了入学年龄,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向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三、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校类型多样化。[7]而柳海民的说法则更为具体、全面,他认为当代学制发展趋势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即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二、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三、初等教育人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四、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五、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六、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8]

4终身教育体系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指出[9]:“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流理念。

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终身教育体系下传统学校教育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

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而是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终身教育不只限定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教育制度的连贯性成为改革的主要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自我教育的理念是对传统驯化教育的一种解放。

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传统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终身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促进自我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功能是精英化的教育,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而终身教育背景下注重让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传统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局限于比较抽象的理论化知识的学习,而终身教育涉及的教育内容包括各方面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从整体上培养学生;教育方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注重每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代替传统教育中把学生当作“成人”来教育的方式。

终身教育改變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传统教育把学习限定在青少年时期,“一次接受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终身教育把学习阶段扩展到人的一生,任何时候只要需要,都可以随时接受教育。这样,也使各类教育之间联系和统一起来,形成完整和全面的教育系统。

总之,终身学习必将极大地改变工业革命以来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关系,因此改变学校的专属性和封闭性也就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5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要以终身教育为前景,从学前教育阶段一直改革到成人教育阶段。从而达到人们有可能在他一生的各个时期里,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学习。要建设终身教育体系,首先,从纵向来说,应在我国现行学制的基础上,加强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及它们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其次,从横向来说,要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体来说,一、大量兴办家政学校、家长学校、幼儿教育知识讲习班,以各种教育文化传播形式向年轻父母灌输幼儿教育知识和方法。二、中小学教育向“培养终身教育的基础”的方向扭转,着重指导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尽快转变观念,这主要是要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三、兴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行业办学为主、灵活多样、便于成人就学。指导成人职业转换,针对成人职业需要。四、促进大学开放。大学举办函授、夜大学等面向成人的办学形式与传统学校教育办学形式沟通,更加便利成人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五、改革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成人教育的内容不仅局限在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上,还必须扩展到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教育方面,为建设精神文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最后,因为教育要立足于培养人这一目的上,所以“人的自觉自主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使人们在学校教育后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国家教育制度对此能提供的制度帮助或是制度保障又有哪些,有待于我们继续去思考、解决。

参考文献:

[1] 蔡宝来.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88页

[2]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9~20页

[3] 李娟华,刘彦文,都丽萍.现代教育学教程[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年7月第84~85页

[4] 孙喜亭.教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271页

[5] 蔡宝来.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78页

[6] 蒲蕊.教育学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7] 孙喜亭.教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273~276页

[8] 柳海民.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 朗格朗.学会生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