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学生复学后的综合关爱机制应用策略
2019-09-10孙迪
孙迪
摘 要:综合关爱机制对于抑郁症学生复学后的身心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它重视对抑郁症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从心理层面感受到他人的关爱,进而全方面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阶段,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抑郁症学生,当他们经过初期治疗复学后,如何保护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系统分析抑郁症的特点,并针对性提出综合关爱机制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综合关爱机制;应用
一、引言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严重,为了做好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个学校应积极研究综合关爱机制,并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教师应高度重视抑郁症学生复学后的表现,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治疗应对措施,主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逐渐解决抑郁症的困扰。现阶段的学生不仅需要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今后发展的就业压力也易于让他们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因此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二、抑郁症病因分析
抑郁症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它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与学生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影响有关,通过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精神心理疾病。校内学生产生抑郁症的主要因素在于对学习具有抵触心理,学习成绩不好而导致受到外界大量的批评,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抑郁症的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当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不善于他人沟通与交流,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弱。最后因为父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不恰当,尤其是严厉的语言不仅无法缓解学生的病情,反而会加重病情,同时家庭因素的影响还易于让学生产生错误的三观。只有认真分析抑郁症学生病因,才可以确保综合管爱机制应用的实效性。
三、抑郁症学生复学后的综合关爱机制应用策略
对待复学后的抑郁症学生,教师首先需要从情感上提供支持,力争做到以情动人,运用真诚的关爱感化他们的内心。其次需要利用校园环境建设优势,为他们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确保他们能够始终处于良好的康复环境之中。最后在人员力量方面,学校应积极发挥出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通过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给予复学后抑郁症的学生完善的帮助,如发动班级同学及班干部进行关爱与帮扶,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关爱。综合关爱机制的主要应用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访问
教师应充分了解复学后忧郁症学生的家庭状况,通过沟通获得家庭的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动态与成长环境等。同时还可以向学生的家长说明学生明确在校状况,并详细告知他们抑郁症的危害及所需要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而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教师还需要對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适当的干预,大部分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而导致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最终的结果便是学生拒绝与家长进行沟通。因为长期缺乏关爱,学生的内心逐渐会产生孤独感,久而久之内心与抑郁症相关的心理情绪便会显现出来。通过家访教师能够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他们不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支持并帮助他们进行改正,并强调父母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的家长经过耐心的指导后都能够进行改正,对孩子的指责与批评也会变少,在情感上多了一些关心与爱护,这样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紧张关系便会逐渐得到缓和,进而愿意走进课堂,走入操场。
(二)专业心理咨询与指导
班主任应积极学习心理教育相关知识,并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指导。班主任与家长可以通过相互配合,引导学生主动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处进行心理咨询与倾述。学校专业的心理教师再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心理指导与情感帮扶,促使他们逐渐恢复健康的心理。其次班主任应定期与抑郁症学生进行细致的谈心,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爱。
(三)社区支持与经济援助
社区应与学校配合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复学后的抑郁症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社会与学校的关爱,进而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勇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而消除原有的抵触心理。其次大部分复学后的抑郁症学生都存在经济困难现象,因此班主任需要及时汇报学生信息,根据学校的帮扶政策为他们申请相关的补助,进而在经济上给予该生帮扶,确保他们能够安心就医养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个学校应高度关注复学后的抑郁症学生,运用综合关爱机制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家庭访问、专业心理咨询及指导、社区支持与经济援助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艳君,王文语. 综合关爱机制应对抑郁症学生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7(8):53-54.
[2]师会芳,陈永华,王楠,等. 伦理道德视角下大学生抑郁症综合关爱帮扶康复案例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8):1006-1010.
[3]刘曦. 从小川洋子的小说看当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困境 ——以《冻结的香气》为例[J]. 昭通学院学报,2018,40(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