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09-10胡兰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胡兰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传授、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课前有效预习的开展等角度出发,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为真正实现小学生的“悦读”,进一步提升自主性阅读能力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供大家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非常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额外附加了一些条件,例如概括文章的主旨、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小学生不喜欢被拘束,他们崇尚自由,带有条件的阅读往往会让他们在瞬间就失去兴趣,也就不愿意自主展开高效阅读了。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强调教学氛围的和谐与融洽,重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阅读。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更强,才能够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去,才会爱上阅读,才会享受阅读的乐趣,才会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进而实现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教材中有些素材可能学生很难有机会亲眼见到,因此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如果能够运用合适方式创设情境,学生就能够感同身受,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思考和探究。

我们以《池上》这首诗的教学为例,由于很多学生没有看到过浮萍,所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什么是“浮萍一道开”。这样的话,教师就可以依托多媒体展开情境教学。在课堂上为他们展示一些视频或者精心挑选的图片,帮助大家直观认识浮萍,了解浮萍的特征,然后再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当大家看到了浮萍之后,能不能明确为什么会‘不解藏踪迹’呢?”通过这样简单的多媒体演示,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诗中的内容,也就更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通过这样的景色刻画出了偷采白莲小孩的天真与活泼以及淘气等。

事实上,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表演实现情境的创设,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但是无论教师选择哪一种,都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就是所创设教学情境必须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必须利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深层次思考;第二就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应该为小学生所熟知;第三就是情境创设的方法可以单一运用,也可以结合运用;第四就是情境创设的时机要严格把握好,要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为此,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否能否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与教师的专业以及备课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方法的传授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探索欲望极其强烈的时期,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对他们施加引导,引导他们能够对素材提出问题,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在新课程改革的模式下,教师可以大胆打破这种模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可以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是针对教师的思路或者答案等进行质疑。最初学生的问题可能简单、肤浅,但是时间久了,他们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深度,也就越来越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意图等。

翻阅小学的语文教材,就很容易发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切入点有很多,有一些文章一看到题目就很容易产生问题。比如说《鸟的天堂》,教师就可以这样施加引导:当你们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有没有产生一些疑问呢?有的学生会说:“为什么会说是天堂呢?是不是因为特别快乐呀?”“有的会说:“小鸟们的天堂在哪里呢?”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有针对性展开对文章的阅读,找出自己设定问题的答案。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朗读,有的默读,都想赶紧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思考,在脑海里多打几个问号,针对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尝试提出一个“为什么”。我们以《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为例,在整篇文章中都很容易提出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看看在阅读完文章之后,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谁提出来的问题最有效,谁提出来的问题最利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在这样的驱动下,学生们的行为就变得更加高效,他们也会用心去阅读,然后去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有限,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未必都是紧紧围绕文章主旨的,有些可能甚至比较滑稽搞笑。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特备注意,不要一杆子打死,直接否定他们的问题,而是要带有肯定性地引导,在肯定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慢慢学会如何有效提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保护,他们才会越来越敢于问问题,越来越会问问题。

三、在强化预习效能中培育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重视预习,学会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们往往能够大致了解文章,也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自己有疑问之处进行标记,等到正式上课的时候再去尝试解决。

通过课前的预习,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文章的大致脉络,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充分尊重和体现,课堂的气氛也会因此更加活跃,更加融洽,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更加理想。

四、结束语

小学生要想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教師的理念、课堂的氛围、教师的方法等。笔者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然后充实自我,创新教育教学,努力开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崭新局面。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在阅读中实现悦读,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左爱娟,范兴凤.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61+65.

[2]钮美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究[J].教书育人,2019(19):50.

[3]李好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8):124.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