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教学效率
2019-09-10范嘉琪
范嘉琪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兴起。基于小班授课的讨论教学方法能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语文教学更加巩固,因此成为教师青睐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探究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有效策略
新课程着重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全方位教学,在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他们的语文思维更加全面和深刻。在开展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研读教材,准备充分的课堂讨论主题;充当调控角色,适时介入做好讨论方向引导;保证讨论时间,归纳评价以完善讨论结果,以此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入研读教材,准备充分的课堂讨论主题
在课堂合作探究环节,讨论都是由教师的问题引发的交流,但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讨论才能得出答案,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利用一定课堂时间进行讨论,因此教师在教学备课前应当充分研读教材内容,选择有价值的,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多向思维,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在实际展开教学讨论前教师除了要研读教材内容确定有价值的预设问题外,还应当考虑班级小组的组成,让学生能够有对等的交流机会,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讨论时可以设计梯度化的问题让学生在同层次间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小组内的汇总讨论,这种讨论形式的好处就是能促使每位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见解。在讨论问题的设计层面,教师首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再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巧妙地归纳总结,在条理化和深刻的其问题引导下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其次,教师要能够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创新发现和精选问题,让学生在精读深思中增强自我的創新意识,在讨论中明确文本内容。
二、充当调控角色,适时介入做好讨论方向引导
新课改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成为教学主宰者,而是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做好引领示范作用,当学生在讨论活动中不知所措或毫无头绪时,教师一定要能够抓住教学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学习轨道中,否则就会出现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虚假活力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提出相应问题后引导学生先按照既有的思路思考回答问题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条理性,如学生在针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时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和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标示出来,在发表不同看法时可以说一说自己不同意哪种观点,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不同意同学提出的观点,在规律化的总结归纳中逐渐形成有意识的反思,在长久坚持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表达策略。而在讨论交流环节,教师在巡视全班交流情况的过程中要能够及时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尽量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在鼓励中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在恰当时机启发和点拨学生能推进讨论向纵深发展。
三、保证讨论时间,归纳评价以完善讨论结果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教师基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考虑,往往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不充足,导致学生讨论不够深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要能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个性化见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思维碰撞的重要性,针对一个问题可能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因此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归纳评价中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
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在合作探究环节以问题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探析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并体悟“钓鱼”这件事带给作者的启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主旨内容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点拨,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探究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同时当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学习小组处短暂逗留观察每位学生在讨论中的状态,同时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对有问题提出的小组给予点拨,当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发言内容到讨论表现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听说读写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间瞬间完成的,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课堂讨论,在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中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交流和分享思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学习主动权让位于学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靳西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J].学周刊,2016(03):164-165.
[2]刘春.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09):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