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

2019-09-10黄碧兰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转变教学方式小学数学

黄碧兰

摘  要:新课程已实施多年,课改的很多理念已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贯彻这一理念,我们应该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小学数学课堂正在经历着新旧教学观念的碰撞与更新,新旧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我们数学老师要在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转变;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多年,课改的很多理念已广为人知。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着新旧教学观念的碰撞与更新,新旧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上获得充分展现的机会。

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满心欢喜地感受数学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巨变的同时,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小学数学教学正面临着一个内外不一致、不和谐的发展瓶颈:许多老师依然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艰难地徘徊。我们不得不面对近乎“残酷”的现实:在大谈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上课时,学生正襟危坐,总是不敢轻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怕与老师所要的答案、观点不一样,又怕被同学笑话。也有不少老师,只要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所想不相符合,就表现出不耐烦,甚至直接否定了学生的想法。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于是,很多学生越来越害怕数学,越来越觉得数学难懂又无趣,以致出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很冷漠,数学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难以提高,数学应用意识不强,只会机械地做题。还有一些学生很困惑:明明记得很牢的知识点,但在关键时刻却想不起,不会用。事实上,许多学生都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仅限于被动地机械地记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去解决问题呢?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贯彻这一理念,我们应该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在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积极地转变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年来,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有效地转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探索中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成效显著。

一、深入挖掘数学教材资源,创设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多彩的生活又充满着有趣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探寻相关素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孩子们能在生活中看见数学,触摸到数学,从而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无形的。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形象化的题材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数理知识和技能。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材机动性强,还给师生更多发挥的空间。我们老师若不用心去研究教材,发掘教材资源,就很难找到切入点;若不用心去研究教材,就不知道数学书上的许多情境图有什么作用,“试一试”“练一练”等练习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才能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效果。不然,一节课下来老师心里没底,也不知道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数学老师要从抓好学生的“双基”着手,从课堂教学中的“講、练、评、议、纠、导”中挖掘吸引学生兴趣的数学教材资源,在课堂教学、安排练习、选题编题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和丰富。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又如,教学“元、角、分”时,可以组织孩子们模仿商场的购物活动;教学“分类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统计一星期里要学习的课程、各门学科的节数等;教学“米、千米”时,教师可以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数,估计长度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热情。《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2】学生若是能长时间在学习中逐步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起对探求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在往后的数学学习中,则能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二、和谐融洽的数学课堂,学生会不由自主爱上数学

一直以来,教学活动向来凸显教师的威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师者常常居高而下,实行“老师讲,学生只用听”,“老师演,学生只需看”,“老师写,学生只管抄”的模式,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要使学生能爱上数学,首先是要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数学课堂氛围。老师要要放下架子,跟孩子们多交流,跟他们做朋友,在生活中、学习上多关爱他们,从而爱老师,继而爱数学。第二,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对学困生不闻不问。

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就要与学生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老师要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要简单地给予否定,不要着急请下一位同学来帮忙,而是尽可能地去引导、碰撞其思想,使其进入思考,如此,才能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第三,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量少讲一些,多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能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有情感的,才是学生真正所需要的,也更能引领孩子们勇于参与课堂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激发出兴趣。

三、构建有动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静更替,讲、练相结合,能激发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其大脑能较长时间保持兴奋。这样,构建有动感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展开折纸的活动:把一张纸(长方形或正方形)对折,平均分成3份、4份、6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個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月饼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单位“1”是()。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在讨论环节中着重引导学生区别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点:分数中的单位“1”可以表示一件物品,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如:一块糖、一个小组、一所学校、一桶水、一片树林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特别强调“平均分”的意义。

这样,通过以上的实际操作、交流讨论、总结,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分数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2],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自主性

根据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积极地开展各种学习技能竞赛,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有研究数据分析,小学生在竞赛情况下比在平常情况下能更为刻苦好学,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表扬。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开火车”“夺红旗”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可以分男生和女生比,可以分学习小组比……总之,分组的方法很多,老师们可按班级情况来定。只要使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孩子能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就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尊重和欣赏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适可而止,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发展学生的思维等多处着手,做个用心的教育工作者,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转变教学方式小学数学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