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19-09-10黄火英
黄火英
摘要:核心素养是评判当代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呼声也愈来愈高。本文通过讲解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构建条件与流程、案例等,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展开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核心素养
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是重要的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这符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化学实践操作能力是化学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 [1]。基于新课改的政策指引,本文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展开初步探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基于教师指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这不仅帮助学生收获化学知识、实验技能,还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
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条件:第一,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突出新课标理念,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引者,致力于帮助学生展开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第二,教师应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根据我国目前的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构建的五个步骤: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第二,实验前准备工作,对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并展开自主讨论,最后设计实验方案;第三,展开探究式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在旁指导;第四,分析、总结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体验获得新知识的喜悦感;第五,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探究实验中的正确做法与不足,展开交流反思。
三、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案例
本文以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这一课时为案例,展开探究式实验教学。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与本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H传感器或pH计,化学用品(Na2CO3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KNO3溶液、酚酞、pH试纸、玻璃棒、烧杯等)。
(三)教學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苏打的俗称是什么,化学式是什么?从组成来看,苏打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从物质组成上看,Na2CO3的化学组成属于盐类,但是它又被叫做纯碱,这是因为其水溶液属于碱性。那换成其他的盐,其水溶液又会是怎样的情况?
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由什么因素决定?
2、实验前准备工作
学生讨论并提出假设: OH-与H+的相对大小可确定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当OH->H+时,为碱性;当 OH-小于H+时,为酸性;两者相等时,为中性。
设计实验:用PH试纸来测试所给盐溶液的酸碱性。
3、探究式实验
学生在已有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酸碱性测试的实验,并开展以下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写出下列盐类的电离方程式:Na2CO3、FeCl3、NaCl、CH3COONa、NH4Cl、KNO3。该活动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为后续探究活动做准备。
活动二:探究并讨论CH3COONa溶液与FeCl3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这一活动加强师生互动,并培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情境观察与分析
借助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看到CH3COO-与Fe3+的水解过程。
教师引导:盐类的水解产生了何种物质?请以CH3COO-的水解为例展开讨论并回答。
分析总结:随着CH3COO-的水解反应,OH-与CH3COOH的浓度会越来越大,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两种物质又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生成水与CH3COO-。得出结论:盐类的水解反应程度非常微弱,不能进行到底,而且是可逆的,在一定程度时就会达到水解平衡状态。即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5、归纳总结
盐类水解的化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对信息展开再加工后的深度学习,而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借助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分析离子在水溶液的水解行为,最终掌握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本质原因。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加强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教学主体,是实现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伟. 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72.
[2]张佑民. 探究式实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与对策[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3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