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用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
2019-09-10史源渊
史源渊
基层是国家政策执行与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做好基层工作,离不开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监督和检查。但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全国多地调研中发现,有些督办整改工作偏离了保障政策执行和落地的目标。而基层为了避责,也以形式主义迎检整改应付官僚主义督查,形成了恶性循环。
不合理的检查造就的官僚主义 迎检,是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有的基层干部讲到,所谓“暗访”式检查很难做到百分百的悄无声息。例如有的暗访,开公车过来,刚到镇上就很快被发现了,最后县领导立马赶到,只能改成“针对性”暗访。还有的暗访会提前会知乡镇,最近可能有领导检查,于是全鎮每隔20米安排一个人,看到可疑的车就马上在微信群通报。此类暗访早已流于形式,于是,走走过场,交代一下具体事项,拍照留痕,证明“来检查过了”之后就立马赶场下一个地点的现象就出现了。
还有一些检查的问题在于“指鹿为马”。基层社会复杂,但有些来检查的干部,不懂基层社会,就会出现“指鹿为马”的情况,而基层只能“认栽”。调研中,有基层干部反映:“上面来的领导,连司机也是领导,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 此外,大学里来的“笔杆子”也让基层很忐忑。例如做精准扶贫的第三方评估,来村里的都是大学生,与村民交流都很书面化。有的贫困户听不懂,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做出来的评估报告也是只看表面。
为应付检查形成新的形式主义 为应付层层加码的过度检查,基层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形式主义。比如将整改替代为形式化台账。目前,各地政府偏爱喜欢“清单式”检查,将一份几张纸的检查清单发给基层政府,而乡镇对照上面的内容一项项整资料,检查前一周就开始做准备,只让领导看到能看到的东西。另外,检查后的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用文件材料、工作留痕佐证整改过程,用做台账过程替代实践,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陷入形式主义的循环。
再比如先想如何避责。上级检查后,提出的问题涉猎范围过于广泛,基本涵盖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宁肯错列、坚决不漏列,使得具体的职能部门无法完成具体整改,只能流于材料。如此过度检查,将责任推卸至基层,不仅加重了基层工作量,也使得基层自查沦为形式材料。
破解问题的办法 要解决上级检查出现的问题,可采取分类整改的方式。对于“硬问题”或实效性问题,例如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政策错误执行等问题,一对一切实整改。对于“软问题”或长效性问题,例如发展集体经济、移风易俗等等问题,给予整改一定的弹性或发展空间。同时,问责也要相对独立,体现科学化、当地化。至于检查层层加码的内容,要符合下级实际情况,并适当赋予自由裁量权和弹性空间。 (摘自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