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我如何不想她

2019-09-10汪洋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33期
关键词:情味文本解读美味

汪洋

摘 要:汪曾祺《昆明的雨》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为什么四十年后汪老对昆明的雨还念念不忘?笔者从雨季昆明的生活有趣、有味、有美、有情,分析昆明的雨带给汪老淡淡的乡愁,品味汪老作品雅俗完美结合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美味;情味;文本解读

主张“散文的感情要有所克制”的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的篇首和篇末都直接抒情:“我想念昆明的雨。”显然,昆明的雨让汪老的感情似乎不再克制了。那么,是什么让汪老对昆明的雨念念不忘四十年呢?

显然不是雨本身。因为,除了篇首篇末两次对雨的抒情外,全文并没有直接写雨的段落,仅有的几句还只是如“雨下起来了”“雨下大了”这样一些笼统的叙述,“雨”没有被强调,更没有被展开的具体描写。显然,作者只是借雨这个背景来写雨季昆明的生活。细读文本,不难发现,雨季昆明的生活有趣、有味、有美、有情。如此的雨季昆明,“教我如何不想她”。

雨季的昆明有趣、有味(有美味)是文本的显性信息,本文不展开论述。

我们看“有美”。不难发现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等。这也是文本的显性信息,本文不展开论述。笔者只提一点,文本所叙述和描写的情景几乎都能入画。“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昆明的雨季处处是画。第5段是“雨中草木图”。第6段是“辟邪风俗图”和“仙人掌篱笆图”。第7段是“火车捡鸡枞图”。第8段是“杨梅女子图”。第9段是“母女摘花图”。第10段是“雨中酒店图”。汪老用看似平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全文如诗如画,俨然是现代版的“诗中有画”。

现在重点谈一谈“有情”。本文第1段到第9段中作者的感情大致是顯性的,主要是对昆明雨季景物美、风俗美、滋味美、人情美的怀念。相对而言,第10段的叙述描写“情味深长”。笔者略作分析。

本段段首写道:“雨,有时是会引起一点淡淡的乡愁的。”细读本段,我们会发现,此处的乡愁很可能不是“淡淡”的。本段每一个句子和其后的赋诗似乎都在暗示这是浓浓的乡愁。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汪老是江苏高邮人,显然,当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就读的他因日寇入侵,有家难回,也是久客的游子。《夜雨寄北》分明是浓浓的乡愁。当然仅凭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作者的乡愁不是淡淡的。

这一段作者回忆了和友人朱德熙结伴去莲花池,因雨羁绊在小酒店中饮酒的往事。朱德熙是江苏苏州人,两人是同乡。客居他乡的游子和同乡出游,这更容易触发乡愁,当然也能排遣乡愁。作者提到莲花池边的陈圆圆石像,还用括号里的句子交代了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的传说。笔者以为这里很可能有暗示。首先,作者出游地点值得玩味。昆明可去的地方太多,为什么偏偏选择前往莲花池看陈园园石像呢?陈园园是江苏常州人,也是作者的同乡。当时两人遭际有相似之处:两人都迫于战事离开故乡而不得返。当年陈圆圆站在莲花池思念家乡,现在汪曾祺看着陈圆圆的石像亦泛起思乡之情。汪曾祺看陈圆圆石像,好比白居易江州遇歌女,心中难免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其次,作者提到陈园园投莲花池而死,似乎也并非闲笔。试想当年汪曾祺为躲避战乱,背井离乡来到昆明。国仇与乡愁交织在一起,怎能不使他悲痛欲绝呢?提陈圆圆的投池而死的传说或许正是作者这种悲痛心情的无意识流露。

作者对避雨的小酒店的描写颇有深意。作者详细描写了小酒店里的几只鸡和一架大木香。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在陌生人面前,鸡一般是警觉的。可是酒店里的这几只鸡却旁若无人地将“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动也不动地”站着。由此可见它们是安稳自在的。鸡尚有家可归,可以安稳自在,悠闲轻松。可是作者却在故乡的千里之遥躲避战乱,有家难归。在西南联大虽然可以追求真理,但是仍然免不了频繁地躲敌机轰炸而跑防空洞。客居生活哪有安稳?哪有悠闲?这是作者在用鸡的安稳闲适反衬人的漂泊悲伤。此处对鸡的描写与“枯藤老树昏鸦”之意境颇为相似。黄昏到了,乌鸦尚有树为家。游子却人在天涯。雨下个不停,鸡可以在酒店里“一动不动地檐下站着”,安稳自在。客居游子竟不如鸡。另外,对鸡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正是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折射。

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绿叶是“密匝匝的”,白花和花骨朵是“数不清的”。密匝匝的绿叶和数不清的花把“院子遮得严严的”。然而它们“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无一例外。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李后主的名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不是一朵花、一束花,是满林的花,是整个树林的花。“林花谢了”是整个树林的花凋零。遮住了院子的绿叶、白花、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很可能暗示作者被乡愁折磨得伤心透了。

四十年后,作者仍然忘记不了那天的情味,情动于衷,不得不发,赋诗一首。诗歌的后两句似乎也在暗示四十年前的乡愁不是淡淡的,而是“沉沉”的。“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浊酒一杯”让人联想起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浓重乡愁。而“雨沉沉”则很可能是“心沉沉”的情感投射。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作者和友人进小酒店既是避雨,又很可能是借“半斤市酒”浇心中之乡愁。有没有借酒消愁愁更愁,作者没有明言。但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来看,愁更愁是很有可能的。

根据前文论述,笔者认为,让作者四十年也难以释怀的“情味”很可能就是和同乡共同排遣浓浓的乡愁。纪伯伦曾经说过:和你一起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起哭过的人,你却不会忘记。朱德熙和作者一起排解乡愁,是“一起哭过的人”。 忘不了当年的乡愁,更忘不了雨中陪伴自己“一起哭过的人”。所以四十年后仍然情动于衷,化为诗篇。

其实,文章的开篇也隐隐流露出乡愁。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这里引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这或多或少也流露了作者的心境。我们知道这是汪老信手拈来的引用,那他為什么偏偏拈杜甫这句呢?须知杜甫写这两句诗时,正是山河破碎,有家难回,这颇与作者的境地相似。信手拈来杜甫的诗句正是其心境的折射。

很可能是浓浓的乡愁,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说是“一点点淡淡的乡愁”呢?笔者以为,所谓“淡淡”不过是作者对生活、对苦难的态度。在文化大革命中汪老被打成“右派”,他曾调侃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平淡了。”汪老对这些磨难都能以调侃的方式一笑而过,更何况“乡愁”呢?

文本最后的叙述很可能表明汪老并非乐不思蜀。“我想念昆明的雨”,既想念雨中无数的美好,也想念雨中曾经的伤感。

文章前九段的感情基调基本是欢快的,第10段的乡愁使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情思有了变化,从而也更有了深度。

昆明的雨给了汪老无数美好记忆,很可能也给了汪老浓浓的乡愁,这教汪老如何不想她。

本文语言艺术的臻于化境又“教我们读者如何不想她”。汪曾祺的语言艺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笔者以为,鲜活的口语,缀之以典雅的诗歌文言,雅和俗的完美结合是本文在语言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汪老的另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也有这个特色。一般情况下口语和典雅的文言是难以并存的,在写作上有所谓“文白相杂”之弊说。对于语言修养有限的作者而言,文白在一起往往是相杂的,但对于汪老而言,则是水乳交融的完美组合。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此处第一句是接近口语的白话,第二句引用古诗。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把第二句诗歌语言改成白话,与原文相比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结论大致都是此处用这两句古诗是最适宜的。白话和文言可以完美地组合。这就是一个典范。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怀人”和“思乡”是文言词汇,其余都是口语。同样,这也是文言和白话的完美组合。

文末的古诗更是为全文增添了古典的含蓄与优美,这是任何现代白话都无法替代的。

该雅则雅,该俗则俗,雅和俗完美的结合。汪老的语言教我如何不想她。

猜你喜欢

情味文本解读美味
“情味”的岁月凝视与诗意的审美追求
你好像很美味啊
浣溪沙·六安行吟
用“四步12法”设计《项脊轩志》情味更足
串起来的美味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春天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