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上的书法
2019-09-10李军君
一、古钱币与书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古文化代表的文字。一直绵延不断地流传着。在生活的许多地方都充斥着书法文化。比如古钱币上的书法文字。古代钱币的使用最早开始于夏代,发展于东周时期,统一于秦朝。前期用来进行货物交换的通常是天然贝,后期出现的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逐渐替代了早期的天然贝。钱币的发展历经了4000多年,钱币上的文字也伴随着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随着人们生活物质的满足,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收集古钱币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同时对于古钱币上文字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钱币上的文字被叫做钱文。钱文分为顺读、旋读两种。两种读法不同,顺读通常是自上而下、由左向右。旋读通常是自上、右、下、左。每个朝代的读法都稍有不同,比如宋代的读法有明显的时间划分,铁钱出现前,“通宝”为顺读,“元宝”为旋读。之后“熙宁通宝”则改为“旋读”,此后“元丰通宝”、“崇宁通宝”、“元符通宝”、“元祐通宝”均为旋读。
书法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星。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经历了不断地演变。在古钱币上也展现着书法艺术的魅力。
历朝历代的钱币,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历史、军事、民族、艺术等等,被誉为“社会化石”。古钱币也是研究和探索书法奥秘的宝库。想要了解和研究书法文化不仅仅可以通过青铜器、陶瓷等,也可以通过古钱币。古钱币集形式美和内容美于一身。如果只能注意到它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內容美,便忽略了它的艺术价值。中国美学思想强调形式与内容统一,内在与外在统一。文字作为记载事情的一种载体,文字在古钱币上的出现正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五朝兴衰事,尽缩钱币中”。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呈现。
二、中国古币的发展
最早的钱币是原始贝币,起源于距今3000年的商代。它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一种货币,其最早发现与河南殷墟妇好墓。这种类型的贝币的好处就是方便携带。秦代金铸币,约始于西周至春秋,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带。由农业工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大约在春秋到战国时期,刀币开始在燕、赵等国家。隋统一后,铸造的钱币,被称为“开皇五铢”,之后开始禁止各种钱币的流通。宋代经济不断发展,铸钱速度是唐代的20倍左右。在宋代最为流行的钱币是铁币。与此同时书法艺术的展现在钱币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宋四家在钱币上大显身手,皇帝也讲书法写到了钱币上。到了元代,已经逐渐由纸币替代了铁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从这个时候开始印行纸币的大权完全交到了政府手中。直至武宗年,开始流行铜钱。明代继续延续元代纸币,从洪武年间开始印行“大明通行宝钞”。随着明代纸币的贬值,铜币使用越来越多。直到清代,开始实行银为本,纸为末。无论是钱币的形制的变化、还是货币材质的变化无不体现着书法文化,无不体现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三、书法在钱币上的应用
(一)篆书在古钱币上的使用
篆书是最早的文字,其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已经具备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的基本要素,主要用途用来占卜、祭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是一种较规范化的官方通体书文。小篆的基本特征,用笔线条光滑,被称为铁线篆。章法布局有行有列,呈现一种端庄美。与甲骨文、金文此类的大篆相比,用笔更加流畅,整体字形结构呈现一种上紧下松的态势。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书体,所用在刀币上也是最早的书体。在秦朝还未统一六国时,用的还是大篆书体,因为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写法,所以在各地各处都有不同的样式。篆书在刀币上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了宋代。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贝币和圜钱上的文字都使用的是大篆。整个时期没有统一规范的文字,因此铸钱工匠造钱是并不会刻意的去追求线条的美丽,整体呈现雄浑质朴态势。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此时标准化书体是小篆,此时小篆也被运用到了钱币上。秦“半两”钱即采用小篆字体,线条厚重不失端庄,整体结构布局严整,方圆有度,结体凝重,气韵高古。铸钱技艺最高超的时候应该是两汉之间、新莽时期。钱文书法为新莽钱币增添了色彩,新莽时期的钱文被称为“悬针篆”,竖笔画下端较细,犹如针状。整体结构上进下松,字形较长。钱币“大布黄千”和“货币”,使用“悬针篆”特征最为明显。
实际上,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所铸的钱币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如果仔细思索或研究一下,就不难看出其中还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倘若收藏先秦或秦汉钱币,其上无疑全部是篆书体文字,这是否与最早发现的甲骨文字的演变有关呢?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承认中国文字最早的书体是篆书,尽管这里还有古篆、大篆与小篆的区别,但是当我们将东西周、刀布与秦汉半两那些铸造精美、文字清晰的钱币进行比照是时,是不难看出其中的细微变化的----正如北宋名品“皇宋九叠篆”上的篆文与普通篆书大相径庭,更加可以领略篆书书写时的风云变幻之功。对于篆书文字,秦半两、汉半两五铢乃至莽汉的六泉十布,一直到三国的大泉、十六国时的货泉、汉兴、凉造新泉、南北朝的永光、太货六铢常平五铢及北周三品等,无一不闪烁着篆书的风采与变化,确实美不胜收啊。
(二)隶书在古钱币上的使用
隶书,上承篆书下接楷书,是整个书法史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可被分为“秦隶”和“汉隶”两部分。根据出土简牍,发现隶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隶书结构较扁,横画长竖画短。由篆书过渡到隶书这个阶段被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隶书虽然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将隶书文字运用到刀币上的时候应该是两晋时期。两晋时期书法圈涌现了许多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书法在此时达到了空前高度,书法的辉煌必然会运用到各行各业,此时钱文开始使用隶书。汉兴小钱是第一次将隶书应用到钱币上。由十六国时期铸造,由于其国号被称为“汉兴”,因此钱币叫做“汉兴小钱”。“天兴七年”是北魏铸币,使用书体是隶书但稍带楷书意味,线条挺拔,结体开张。“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李渊铸造,也是使用隶书钱文。“开元通宝”是唐代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文字庄重、俊秀,不仅有隶书意味,还夹杂篆书风韵。被称为“二分篆体八分隶书”。
(三)草书在古钱币上的使用
草书,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多有隶书形态。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草书,突出地表现为一个“变”字,真书的端严矩整,法度森严,令作者难越半步雷池。向来真书有所成就者,莫不略参草意。诚如孙过庭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书以其自由挥洒、千变万化而将抽象芝术发展到一个极点。
草书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比较难辨别。观赏性较高,实用性较少。而相对于古钱币来书,是社会流通的。所以对于字体的辨别度要求比较高,因此草书在古钱币上并不常见。最有代表性的是宋太宗的“淳化元宝”、“至道元宝”。草书流畅奔放,被后人称为“御书钱”。
(四)行书在古钱币上的应用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行书代表王羲之、王献之、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为行书的发展发挥重要用途。
行书在古钱币上最早的呈现是“太元货泉”,“太元”是行书字体,“货泉”是草篆字体。这是行书在古钱币上使用的一种开端。“乾元重宝”是五代时期燕王所使用的一种钱币,此时钱文仍然不是纯正的行书,楷书意味还是特别重。“元祐通宝”是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钱币,采用了篆书和行书成对,据说是司马光和苏轼书写。除了“元祐通宝”外,宋代古钱币上行书钱文比较多,比如北宋徽宗赵佶《大观通宝》,小平钱行书。
(五)楷书在古钱币上的应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作为易辨认,书写美观、端正的特征,受后人推崇。因此楷书这种书体在古钱币上开始大量使用,它对于古钱币的影响也仅次于篆书。
“乾封泉宝”是最早呈现在古钱币上的楷书,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铸造。“乾封泉宝”使用时间不长,但其铸造艺术十分精美。“乾封泉宝”四个字使用旋读,用笔精美,线条流畅。“大观通宝”是宋徽宗赵佶时钱币,字体端庄秀丽。“大唐镇库”时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所铸,“大唐镇库”是我国钱币流通十分珍贵的古钱币。“太平天国”钱币是印刷体钱币,由于太平军中没有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印刷术的成熟。由于印刷术的程式化,所以文字失去了活力。
小结
通过研究古钱币上的文字,体会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在古钱币上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我们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只是了解到了古钱币上的凤毛麟角,下来后要继续研究,深入探索古钱币上书法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炳焕.绚烂的古钱币书法艺术[J].驻马店师专雪豹,1991年,(01)
[2] 柴旭青.中国古代青铜圆钱的演变及历史背景初探[D].山東大学,2008年.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 王振华.北宋钱币书法艺术与赵佶瘦金体钱文刍议.文物春秋,2006年,(04).
作者简介:
李军君(1994.11.29),女,汉族,山西长治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