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有效性的探究与思考
2019-09-10高燕
高燕
摘 要:“问题解决”这一研究方式最早是研究于动物领域,以猫走迷宫为研究对象,后来应用在了人类的学习研究方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型,自此之后人们对“问题研究”这一概念研究成果更加丰富,更加体系化。在“问题解决”的学习当中,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提出为起点,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这就使得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这一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表现为,个体在新的情景当中根据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可以提升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贯彻“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是很有必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当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新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几乎每个教师都可以利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想要完美的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环境,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问题情境指的是个体能够明显感知到的一种有目的但是不知如何达到目的的心理困境。想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必须要具备三个要素: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目标,问题)、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问题解决要有真实性,与现实生活和教学需要息息相关,同时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脱离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可以具备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超纲”。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对教材知识点理解的十分透彻,将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进行迁徙引入现实生活当中。同时对于包含科学思想和体现一定科学探究方法的学科知识,以及在平时生活、生产当中有很普遍价值的知识,都可以将其创设进问题情境当中,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达到教学的目的。
如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当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当中,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拿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道具,例如魔方、文具盒、课本、骰子等,都是日常所见的道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让学生辨认这些物体的形状,那些是正方形的那些是长方形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辨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都有什么特点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再次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进行讨论;最后以比赛的形式让同学们踊跃发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了一起,拉近了生活和教学的距离。其实,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很多,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即:通过生活现象形成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的错题资源形成问题情境;通过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的手段形成问题情境。
二、引导学生探究,习得解题策略
教师在问题解决的教学当中,只有对引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才能解开学生内心的疑惑,如果无法顺利的进行解决只会增加教学的负担,因此解决问题比引出问题更加重要,利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这种教学策略的核心。
(1)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古人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必须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肯定不理解分数是什么意思,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用分数。这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在进行教学“天气较热,想吃个西瓜解解渴,现在只有一个西瓜,一共有五个人吃,西瓜该怎么分配才公平?每个人吃了多少西瓜?”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数就是当整数无法对某一事物就行描述的时候,为了更准确的去表达,故而引出了分数。人多瓜少,不能一人一个,为了平均分配,就需要用分数,这样小学生就能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了,也可以理解分数的适用场合。
(2)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促进对问题解决知识的探索。教师在利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教学的时候,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教”,即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但同时也要注重對学生解决问题的指导,重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在课堂开展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去讨论,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获得解题的策略。当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教师再进行点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深刻。例如,13(x-5)=156,这是一道很普通的解方程的题目,考察的知识就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但是在现实的计算当中,很多学生都会计算错误。在一次的考察当中,很多学生的解题过程都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3x-5=156、13x-18=156、13x+5=156,这就说明了学生在解题当中对于运算法则掌握的很不扎实。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就可以排除几种错误,并且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在学生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在进行讲解,指出错误的根源,从而让学生在下次的计算当中避免再次犯错。
三、进行多元评价,全面了解学情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大多运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达成某一教学活动而不断进行评价的过程;终结性的教学评价则大多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对该阶段教学活动的最终评价。但是在教学当中用的最多的还是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实时的向教师反馈该阶段学生在教学方面的表现,也可以让教师发现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很不相同,当然最终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影响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教师想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通过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当前新的问题,这就可以验证学生之前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既要以以前的知识为基础,又要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学生可以用到以前的知识,但是又不能单纯的套用这些知识。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其他学生的交流程度等都作为评价因素,不能把评价仅仅放在解决问题的结果当中。针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和总结,让学生下次不再犯错,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让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在以后的表现当中更加积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产生良好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对教学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想要更好的发挥问题解决教学方式的作用,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这一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教学任务紧密相连,还要有引人入胜的效果,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提出问题以后还要用利用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提供讨论时间,交流对知识的探索。最后还要对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的表现予以评价,不仅注重学生问题解决的结果,还要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重阳.探讨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229.
[2]李玲.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40-141.
[3]霍小莉. 基于核心素养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初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