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恋爱矛盾看知识分子形象

2019-09-10许静凡

青年生活 2019年35期
关键词:转向知识分子

许静凡

摘要:30年代中后期,日本殖民统治加剧,KAPF组织解散,《黄昏》中知识分子在恋爱中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男女关系层面,而是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对前路选择的迷茫心境。

关键词:转向, 知识分子, 恋爱矛盾

1.引言

由于朝鲜半岛分裂下的意识形态制约及研究者对越北事件的回避,关于韩国越北文人的研究情况并不乐观,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韩国对越北作家解禁政策的施行,越北文人的文学创作才得以重回大众视野。而韩雪野作为越北文人的突出代表,其文学活动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黄昏》是韩雪野对其早期小说的发展,同时也是他1936年及之后转向小说的开端,但谈及《黄昏》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恋爱矛盾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补充。本文试图分析《黄昏》中处于恋爱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考察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探究韩雪野作为知识分子一员面对转向选择时的内心世界。

2.转向与韩雪野

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对殖民地朝鲜的思想运动进行残酷镇压。30年代,为扼杀朝鲜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日本以压制出版、媒体业等极端手段进一步镇压朝鲜,"卡普新建设社事件"随之爆发,该事件于1935年以卡普组织解散收场。这一剧变直接导致了韩国文学界的精神空白,借助这一空白期,日本于1936年重新修订了《思想犯保护观察法》等法令,试图诱导朝鲜学界的思想转向。

作为殖民地的知识分子,认清自身这一问题避无可避,因此转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成为作家精神世界和思想深度的衡量标准,也为作家日后开展新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转向作家苦心寻求殖民地时期文学生活的新方法,韩雪野自不例外。他深刻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理念性文学难以为继,文学创作需要摆脱宏观理论范畴,转而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出狱后的首部长篇小说《黄昏》,虽然还未具备鲜明的转向小说特点,却成为作家试图迈向转型的新起点。林华却认为,《黄昏》中对生活的再现具有一定艺术性,但男女主人公发展中的形象并不丰满,即没有调和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此种认识是否合理,我认为有必要对《黄昏》中的人物,尤其是占比最大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考察。

3.日帝统治下多样的知识分子分化

20世纪30年代,出现一批现代化新女性群体,贤玉便是典型代表。起初,接触新式思想的贤玉秉承“以有为耻,以无为豪”的理念,摒弃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追求精神上的进步。但这种纯洁向上的精神世界在贤玉回到故乡后却土崩瓦解。从穿衣打扮到生活细节,处处体现着贤玉作为新女性的物质与世俗。举例而言,贤玉造访未婚夫京载家时,试图用金钱换取其家人的认同,这种荒谬行为正是贤玉“物质至上”观念的体现。贤玉堕落的诱因正是家庭对资本的追逐。其父安钟书实现了资本的积累,贤玉在巨大的金钱和物质诱惑下,对社会主义的追求精神产生了动摇,进而沦为殖民统治下资本社会的产物。

留学归国的京载是一个有热情、有良知的青年,但是,面对日帝压迫下朝鲜的冷酷现实,他意识到观念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逐渐陷入怀疑自我的精神混乱。小说中京载的精神混乱表现为三次迷茫期。第一次迷茫期发生在京载对丽顺的爱意遭到父亲阻挠时。意气风发的京载急于施展才华,与同志到农村去、到实践中,实现留学时期报效国家的梦想,却被家庭所谓的希望所束缚。第二次迷茫期发生在丽顺离开之后。京载发现自己内心的矛盾日渐尖锐,甚至对小市民化的自身产生强烈的憎恶。此时京载所彷徨的,并非只是与丽顺的爱情,更大程度上是对保有良心却找寻不到未来出路的自我反思。第三次迷茫期出现在小说结尾。当工厂工人和厂长的矛盾爆发时,京载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他缺乏对抗厂长的韧劲和斗争的勇气。他的这种迷茫在丽顺和俊植等人朝气蓬勃的对比下更为凸显。三次迷茫期中,京载作为知识分子的软弱迷茫日漸鲜明。

丽顺与弟弟相依为命,贫穷就是悬挂在丽顺头顶的利剑,逼迫她一步步向前,所以她对工人们的处境更为深刻。安社长的侮辱对丽顺而言是沉重的打击,京载父亲的阻挠也使其压力达到顶峰。如果说贤玉和京载没有走向真正的实践,是因为他们留有生存的余地,那么对于经历贫困、失业、劫掠多方面打击的丽顺而言,与工人们站到同一阵线斗争,才是她唯一正确的选择。起初,投身到农村和工厂中是京载的想法,但最终是由丽顺付诸实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回乡还是进厂都是丽顺的主动选择。在此种“压抑-转型-成长”的过程中,丽顺自身进取的态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恋爱矛盾中知识分子的选择与作家意识

《黄昏》的矛盾结构中,最为明显的是“贤玉-京载-丽顺”这一恋爱结构,在这一恋爱关系中,京载处于拥有主动选择权的核心地位。起初,京载爱慕理念一致的贤玉,但随着贤玉变质,京载慢慢被丽顺的性格和意志吸引。正如京载所说,他转变心意的原因,是丽顺拥有贤玉缺失的良知与斗志。但正如前章所述,京载对丽顺的感情,在家庭的压力下难以发展,三人的恋爱矛盾愈发激化。

小说中曾两次出现京载的梦境,都明确地暴露出京载想要接近丽顺的意愿。梦是人潜意识的表现,纵使迫于现实压力暂时无法和丽顺携手斗争,但他仍渴望一个与其并肩作战、相互扶持的机会。

韩雪野通过恋爱矛盾中京载对贤玉、丽顺的不同态度,透露了对当时陷入意识形态混乱的殖民地知识分子的看法。换言之,他拒绝失去初心的堕落知识分子,批判在意识形态混乱中软弱的知识分子,认可并向往积极斗争的知识分子。小说中刻画的京载因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现实陷入虚无主义的知识分子,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是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韩国社会变化过程中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缩影。因此,如果说优柔寡断的京载是处在转型期作家的化身,那么京载向往的极具信念感的丽顺便是韩雪野理想中的自己,这也是他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期待和方向指示。

5.结语

《黄昏》的三位主人公虽然都具有知识分子的共同点,但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和现实体验,发展道路各自分化。这些人物的分化形象是时代现实在韩雪野笔下的文学反映,即由于客观现实的压迫,知识分子只能进入转向的摸索期,并走向不同的道路。以三人为镜,韩雪野表达了对迷茫软弱自身的批判与反思,并为自己未来的转向提供了方向指南。

参考文献

[1]李秉淳,《韩雪野小说研究—以<黄昏>与短篇小说的联系为中心》,韩国淑明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第1页。

[2]金钟铉,《韩雪野短篇小说的理念性变化研究》,韩国国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2页。

[3]李相甲,《韩国近代文学与转向文学》,首尔:渊泉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4]林华,《作家韩雪野论(下)-从<过渡期>到<青春记>》,《东亚日报》,1938年2月24日。

[5]朴相俊,《再现与展望的异说—韩雪野<黄昏>再论》,《民族语文学》第54期,2015年,第90页。

猜你喜欢

转向知识分子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你是知识分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