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我们也是如此
2019-09-10朱一青
朱一青
有人告诉你:老师,你班的某某同学偷了东西。一般地,你我都会诘责学生,甚至大发雷霆。这样不仅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此行为可鄙,同时也想让学生意识到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我们内心还会揣测这个学生是否有遗传的“贼性” 。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因为你我都曾经做过小偷。也许你听了这句话会瞪大眼睛、暴跳如雷,理直气壮地说:“我可从来没做过小偷。”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幼稚而调皮的童年、少年。那时的我们因为一丝怨恨而偷偷损坏过别人的东西;因为好玩偷偷搞过恶作剧;走过瓜田果地,花草路边,吃性、玩兴被唤起,便随手摘取;骗取过他人的信任……你也许是正人君子,一样也没有做过,但你可能心安理得分享过那些“赃物”——别人偷窃来的成果;为别人的恶作剧提供过某种帮助,在一旁偷偷的观看经过结局……这些行为,与小偷行为有何区别?然而今天的我们不都是遵纪守法的良民吗?
所以学生犯错误,我们不必太介怀,更不要将其定性为“品性恶劣”,一棍打死。要相信学生品性的纯真。当然不是不理会、不作为,不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只是要给予一颗宽容的心。
看到学生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也会露出鄙夷的神色。殊不知人的内心难免是自私的。你也许会说“我不会”,其实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比如人家提着一篮的杨梅招呼你吃,你自然而然的会拣最好的放进嘴里;做学生时,练习卷传下来,如果有破损的试卷,我们是不会选来给自己的,肯定是将其往后传。所以当你看到学生自私自利的行为,你要谅解,对自己说他还没有长大,只是很单纯的直接地表现出来罢了。
自私的行为你我一定都有过。
现在有的学生直呼我们的名字,给我们起不雅的绰号。我们恼怒,认为这种学生极不尊重老师,品行不端。其实我们又何尝没有给老师起过绰号?利用名字的谐音、利用老师的某些面貌特征、行为习惯给老师起绰号。而这些所谓的特征一般是老师的缺点或缺陷。即使我们没有给老师取绰号,也会被那些当事者的“才华”所折服,常常对形象的绰号报以会心一笑,对老师有意见时,背后也常用绰号。我们几乎从未阻止或指责那些顽皮的同学背地里暗骂老师……难道我们缺乏的正义感了吗?好像并非如此。因为我们也深深地知道,那不过是好玩,或者只是因为一时的恼恨而产生的情绪,并非我们不够善良。今天的我们照样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照样有同情心。依然觉得自己拥有善良、正直等优秀品质。
学生取得点成绩,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我们此时偏偏猛地来一句:别得意忘形,骄傲自满必后退……这类话真是大煞风景。难道我当年的我们没有因为取得成绩而沾沾自喜吗?我们不是也将自己成果有意无意地显摆过吗,不也因为别人帮我们宣传而偷偷高兴吗?我们只不过没有喜形于色罢了。
我们曾经是恶作剧的组织者,或者是嘻嘻呵呵的看客,甚至有时也为虎作伥。只要恶作剧不会太过分,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我们大多是听之任之 ,不会出面阻拦。可是我们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一颗顽童之心的流露。
学生常会有不服管教的狡辩。我们面对毫无道理、毫无逻辑的诡辩,有时竟会理不屈却词穷,于是对该生心生恼怒。然而我们静下心来想想,我们便可以回想起曾经的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偶尔也会和老师对着干,也曾为自己的口才而自鸣得意,却不知犯了论辩中的偷换概念的错误,还炫耀自己无赖的辩驳。可今天的我们,懂得要尊重师长,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重师长。所以将来这些学生大多也会像现在的我们一样是个品行良好的学生。
部分学生总是乱丢垃圾,屡教不改。在校园内还有所收敛,一旦走出校园随手乱丢的动作很潇洒。每每看到这些,我们常会摇头叹息。感到教育的力量很微弱,教育的效果并没有因我们教育力度的提升而变好。
可是当年我们多多少少也有过乱丢的习惯,老师曾经也苦口婆心的教育过我们。今天,我们老师在公共场所,几乎不会乱丢废弃物。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宽容的心理来对待孩子的错误。相信在我们孜孜不倦地劝说中,在我们不断的强化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一定会在成长的岁月里渐行渐好的。
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拥有耐心。
急速的水流是装不满水杯、水桶的。教育要像涓涓细流一样温润和婉、锲而不舍,默默的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急功近利不可行,一蹴而就只是我们的单相思。
丰子恺在他的散文中有段这样的话:
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构图……这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舉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象我们?
我们常说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何不像丰子恺把孩子令人不可容忍的行为看作是“尚保有天赋的健全 ”的真人。
童年、少年,都是懵懂的岁月,我们不能强求这年龄段的孩子和我们成人一样的理性、成熟。
回顾我们过往的岁月,试问我们自己曾经是否也如此调皮?今天的我们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要求学生,那又何其乖谬!
生命的有声有色,正是由于他(她)各自以其自身的节奏生长着、蔓延着。我们要有一种宽容的、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