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专英语教学策略有效性的探讨
2019-09-10李一绮
李一绮
摘 要:通过观察实际教学工作可以发现,当前的中专英语教学面临着一些困难,导致其有效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部分师生从专业角度出发,武断认为英语在今后的应用空间不大;又如,教师认为学生基础较差,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束手束脚,担心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学生水平长期原地徘徊等。本文从文化导入、合作学习和改善评价三方面入手,浅谈如何提升中专英语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希望能够对我国中专英语教学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专;英语;教学策略
相对普通初中或高中来说,中专生英语基础不牢,学习兴趣不浓等,是中专英语教学面临的现实困难。但这些因素并不是中专英语教学不够有效的理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中国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中专生也需要良好的英语知识,以随时应对今后的挑战,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中专英语教师应该勇于直面教学工作的各种难点,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水平,从而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一、文化导入,增进学生英语理解
英语本质上是一门语言工具。就像语文知识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一样,英语背后也体现着英语国家的特殊文化思维。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文化导入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新鲜有趣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印象,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例如,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一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这一单元,其中涉及到了西方的派对文化。初步了解就可以发现,西方的派对与中国的聚会虽然主要目的都是人们聚在一起,获得放松与快乐,但仍然存在某些差别,这种差别是文化习俗的不同所造成的。比如西方的派对有时会带有浓重的季节性因素,气氛上相对中国来说显得更加肆意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这些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明白所学内容包含的文化逻辑。
二、合作学习,营造良好英语氛围
虽然从整体来看,中专生英语基础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不同的学生仍然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比如有的学生胆子大,喜欢表达,愿意在平时说英语;有的学生好奇心旺盛,希望通过阅读英文资料了解这个世界。这些都是他们的优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适时安排合作学习,让他们有机会观察并学习他人的长处,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而且合作学习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用英语沟通交流的场景氛围,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本质是相通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习惯。
仍以Welcome to our party!为例。教师可以把不同的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学生A阅读理解能力较好,由学生A寻找教材内容中的关键点,如派对的形式、特征等,小组内所有人根据学生A的总结整理成语言,由口语较好、乐于表达的学生B讲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组内所有学生都在仔细阅读寻找要点或构思表达方式,又有学生A或者学生B为参照,可以近距离审视并改进自身能力上的不足。
三、改善评价,真实反映学生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評价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就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忽视了他们的学习过程。这种结果的反映有时并不是完全科学真实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很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努力被一笔抹杀,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制造困难。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对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全面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保证评价的公平合理,提升评价的指导意义。
以上文提到的学生B为例。学生B出于个人兴趣等因素,乐于学习并应用英语,口语能力较强。但他的很多英语知识是来源于某些影视作品,不够标准,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脱离特殊语境后自己的英语有时会完全变成其他的意思,导致考试中错误频出。教师在评价时绝不能“一杆子打死”,而是要充分肯定他对英语的兴趣和付出的努力,同时耐心客观地指出他思维上的误区,多举例子让他清楚地认识到错在何处。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英语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又不是学生的母语,在教学中存在某些困难是正常的。教师要做的,是抓住英语的语言工具本质,深刻把握中专生的心理性格特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把他们的特征转化为语言学习上的有利因素,以推动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只关心自己的教学行为,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代中专生的学习需求,正在逐渐被抛弃。希望广大同仁能够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勇于创新,让中专英语教学变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郭亚琼.浅析中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英语广场,2018(12):147-148.
[2] 高波.新时期中专英语教学的状况与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8(1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