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渗透

2019-09-10曾凤琼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6期
关键词:渗透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曾凤琼

摘  要: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对某一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点的技能和素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核心素养为个人的学习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来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策略,争取合理渗透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更好地实现小學语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渗透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进和完善,核心素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不仅体现着学科教育的理念和价值,也是学生在未来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必备品质。而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启蒙阶段,也是习惯形成和素质萌芽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认真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其特点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夯实基础。

一、丰富语言活动,锻炼语言构建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指通过对语言的积累、整理和实践,逐渐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某一生活情境中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只能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语言实践。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诵读教学、设置开放性问题、创设辩论情境等手段来丰富语言实践类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帮助学生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并锻炼学生快速构建语言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长江之歌》一课时,因为现代诗歌语言具有一定的音韵之美,我便加强诵读教学。首先我给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校正字音、观察断句,然后我再为学生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将课文以歌唱的方式演绎出来。之后我便引领学生分析如何朗诵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以此引导学生探析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我便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除了花生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自由组织语言进行作答,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进而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二、课堂合理设疑,促进思维发展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理科类学科才对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语文则主要依靠死记硬背。其实不然,比如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要调动思维能力来理解课文含义、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思维品质也是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的重要教学目标。而考虑到问题对启发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进行合理设疑。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丑石》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我便尽量多问少讲。首先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我提问道:“文中‘我’对丑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阐述因为丑石身份的变化导致“我”对它态度的改变,继而产生惭愧之心。然后我继续问道:“那么作者是如何描述丑石的‘丑’的?从全文看这么描写有什么目的?”当学生做出分析后,我再加深问题的难度:“请对丑石的经历做出概括,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设疑方式,可以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课文,同时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引导课文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小学生学习经验不足,且艺术观念尚不成熟,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很难把握鉴赏的方向和方法。另外很多教师缺乏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意识,习惯采取灌输式教学法,这进一步抑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文水平采取合适的手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和评鉴,并传授给学生鉴赏文章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领略和感受文学之美,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以这首诗为主题的动画视频,该视频中将诗人游园看花、敲门久久不应以及墙上杏花探出墙壁等诗中景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然后我提问道:“在游园过程中,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答道:“最开始有些失望,因为园子主人没有开门。但是后来看到一枝红杏,诗人的心情又明朗起来。”于是我继续引导:“请仔细阅读三四句,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让诗人开怀呢?”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给出各种结论,比如:“一枝红杏代表了满园春色,诗人看见红杏就仿佛看到园子里的景色,满足了此行的心愿。”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根据诗句中的“关”“出”等动词进行深入赏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鉴赏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渗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不倒的核心力量,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和传承的。而语文教育承担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并且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喜好来合理融合传统文化。争取借助传统文化元素为语文课堂增添活力,并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的种类十分丰富,有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等等,而这些都与文学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便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学习《唱脸谱》一课时,我便给学生展示各种形态的脸谱,并让学生猜测各种脸谱所代表的人物特点。然后我再给学生播放一段京剧,同时拓展其他剧种以及戏曲中用到的各种乐器。而在学习古诗词时,我则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国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并鼓励学生选择一种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念,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

总之,作为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核心素养内涵的学习与理解,并将其合理融合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57-58.

[2]曹敏.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76.

猜你喜欢

渗透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