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们,请去延安打卡
2019-09-10
6月8日是文化和遗产日,作为今年的主场城市活动地,延安当天的天气像陕北大秧歌一样明快鲜亮。去往桥儿沟革命旧址的路边墙上,有新创作的壁画,这些壁画颜色鲜明、对比强烈,和当地的黄土地、蔚蓝天空分外和谐。画作的内容有些“老旧”,画旁配的文字是“读书识字 学习文化 再也不做睁眼瞎”“好念书 书念了 账能算 信能写”“丰衣足食图”……
这些壁画的原型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师生們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在鲁艺师生到来之前,当地的版画都是以神仙鬼怪为主角,鲁艺美术系师生们第一次把老百姓画到版画里,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年8分钱一张的版画,被百姓们争相抢购。
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文学艺术专业干部的高等学府。1938年4月在延安成立,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发起。1940年6月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出好文章”,这句毛泽东曾经说过的话现在还写在桥儿沟革命旧址的墙上。
周立波是当时鲁艺编译处处长,何其芳、沙汀、卞之琳是当时的文学部教员,冼星海是音乐部负责人。当时美术部负责人江丰1979年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戏剧部负责人张庚后来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在冼星海之后担任音乐部负责人的吕骥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主席……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1938年11月16日,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中描述了当时全国进步青年对延安的向往。
延安之于当时的青年,就像“北上广”之于现在的青年。
据任弼时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的占了71%,初中约为30%,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也就20岁左右。著名诗人贺敬之1940年加入鲁艺文学部的时候只有16岁。
延安作为一座西部小城,当年物资十分匮乏。在鲁艺旧址内,挂着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对当年延安鲁艺青年的描述:“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没有颜料没有纸笔,用一张马粪纸几根木炭条,用一块木板几把刻刀就可以创造一个世界。”
当时的延安也是天堂。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的延安。延安物资匮乏,乐器更是短缺,当年演出《黄河大合唱》时,冼星海设计了一处“神来之笔”——用当时的学员、后来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李焕之吃饭用的带盖的大搪瓷缸子,里面装了一把勺,充当一种特殊的乐器。
演出时,当演员朗诵道: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这个时候,冼星海一个手势,李焕之就拼命摇他手里的搪瓷缸子,发出哗哗的,类似黄河奔腾咆哮的声音。
这场演出非常成功,台下的毛泽东和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长时间地鼓掌,从此以后这首歌唱到了抗日前线、唱遍了全中国,唱出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最强音。
刘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