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注释—巧积累,妙运用
2019-09-10吴珍琰
吴珍琰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出现了大量的页下注释,这一教学资源往往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我根据课本注释,开发文本资源,开展了有效的积累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积累运用 资源开发 注释
初中语文教材出现了大量的页下注释,这一教学资源往往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对这些注释的理解、积累,关系到师生对课文的准确把握,对课文的精准理解,而对注释的运用更能让学生准确灵活积累语言素材,更能打开活学活用的语文学习的大门。本文就谈谈自己开发注释时的一点做法。
单元阅读四步曲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策略,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每一单元的起始课,我会让学生按照“识一识”“选一选”“添一添”“练一练”四步进行注释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识一识”就是指学生结合书下解释,识记词句在文中的音、形、义。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书下注释为内容,互相读一读字音,背一背词、句义,写一写字形。
“选一选”就是指学生选择重要的或难写难读的注释积累在笔记本上。这些积累在早读课时,以一小组为主进行推荐抽查,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推荐。推荐时可以小黑板展示字形,让同学读音释义,也可以报读音,让同学写字形,说含义。
“添一添”就是指学生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添一些注释。添什么?可添同音字,可添近形字,可添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可添相关知识等。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它把学生平时孤立识记的词句及相关知识,融汇到一起,加以甄别、筛选,从而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能对这些知识进行辨异识记,能队知识活记活用,从而在不同的語境中准确区分和运用。
通过以上三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基础知识的关系网,他们在运用时,如写作、修改短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等就会有教准确的判断。
那么,在“练一练”这环节是否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他们自主积累的兴致推向新的层次呢?我引导他们回忆以前碰到的题型,考虑哪些可以借鉴来检测所积累的知识。讨论后归结为以下几种:①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②给出两个词语,几步联想后关联两词。③说说语境义④片段修改:以单元某片段为原型,设计有错别字、有错误标点、有语病的片段,让同学修改。⑤扩词成段。⑥诗句积累:可以给前句,要求添后句;也可以给后句,要求添前句;也可以给语境,进行理解性默写。但又有学生提出文学常识等也应该出,于是大家达成共识:检测题为“6+X”种题型,也就是前6种是必出题,除此以外可以合理创新。随后大家还商定了每种题型的设计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单向传递,而是学生基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注释资源的开发上,我提倡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迁移。
日记训练四重唱
语言积累最终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下面介绍一下我用注释训练“日记训练四重唱”的做法。
一唱话题:写日记时,学生常常叫嚷无话题可写。我认为可从课文书下注释中唤起学生的感知再认,从而引发学生相关经历的联想。比如“沸沸扬扬”一词,意思是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议论纷纷。就引导学生思考,最近有没有(或社区人们)议论纷纷的事或场面,是因为什么事。慢慢引导,学生没有话题的时候他们就会翻书,看看注释,引发联想。
二唱内容:在古诗词写作中往往有一词一景,一字一画的妙用。如何引导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可以引导学生选注释中一个词语,运用想象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选择的词语多为动词。
有的注释含有丰富的信息,我们在写日记时可加以开发和利用。比如,根据注释了解作家,并收集资料了解其生平,阅读其代表作,可以写读后感,可以写想象作文。
三唱语言:余映潮老师曾说:“积累是作为素养和基础提出来的。”积累字词,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存,就是为了运用。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帮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写作文时用词丰富、准确、生动。比如学生自己选择注释中几个词语,扩写成故事片段。比如在日记中及时运用诗句、名言。
四唱结构:在写作时,怎样组织结构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甚至有层次感,这是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我根据积累时“添一添”的活动受到启发,可以用一组近义词来构思文章的结构。比如写“母爱”可以用“感动,感谢,感恩”三个词,把作者的感情有条理、有层次地展现出来。
课文的书下注释,这其貌不扬的文本资源,是烟花外短短的引信,意外被我点燃,竟在空中绽放出炫目的火树银花。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了新课标“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目的,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