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效应

2019-09-10文翰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合作者消防队员名誉

文翰

有人向你提问:为什么消防队员喜欢冒险可能是一件好事?略经思考,你可能给出一种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如果他们不喜欢冒险,就不愿意进入失火的房子,就不能有效地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在回答完畢之后,你被要求对一位消防队员职位申请人进行评价,而这位申请人在自述性格特征时,声称自己比较保守,那么你会给出何种评价呢?

假设你首先被问的问题被替换为:为什么消防队员喜欢冒险可能是一件坏事?显然这也不会难倒你,因为很容易想到一个理由:如果他们喜欢冒险,就会在没有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冲进火场,结果将他们自己的生命置于与他们要施救的人一样的危险境地。在回答完毕之后,你同样要对上述那位消防队员职位申请人进行评价。此时,你又会给出何种评价呢?

1986年,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与其合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当事物存在两面性时,如果你解释了其中的一面,你就更可能相信这一面更重要,而另一面会被忽略,这就是所谓的解释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解释效应呢?原来,为节省认知资源,人们倾向于根据那些容易获得的信息对事物作出判断,这一决策方式被2002年经济学诺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及其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称为易得性启发式判断。具体来说,当解释行为发生后,自己所给出的理由一定还盘桓在脑海中,非常鲜明,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易得性的信息,对人们的后续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即使及时获得“所给出的解释与事实不相符”之类的反馈信息,人们仍然会受到解释效应的影响。由此可见,易得性启发判断作为一种本能性决策方式,是多么根深蒂固。这进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诽谤会对名誉产生很大的伤害——假设有人公开对另一人进行了非常负面的评价,我们可能会立即回想起一些支持性证据。换言之,我们潜意识地对负面评价进行了解释。即使负面评价最后被法院判定为诽谤,但由于解释效应,被诽谤者的名誉仍很难在我们心中得到完全恢复。

猜你喜欢

合作者消防队员名誉
有“德”的人
有“德”的人
瑞士议员平均身兼7个名誉职务
高考结束后,我终于不再当“消防队员”
名誉
谁是“名誉镇长”
怎样是最好的合作者
怎样是最好的合作者
孔雀爱羽
消防员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