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9-09-10付盼盼
付盼盼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呢?首先,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注重课堂教学,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并且课后作业从精务实,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拓展视野。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底蕴,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文本语言与情感相通,让学生由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从心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此时他们就会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興趣在,对阅读就会有持久的热情,阅读水平也会提高,更会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二、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使孩子们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我根据现学的课程内容给学生推荐读书数目。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柳笛和榆钱》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小桔灯》。另外每学期暑假我们班都要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例如:四年级下学期暑假我班学生共读冰心作品《寄小读者》,并写读书笔记。这样的活动我们将一直开展下去。
三、创设阅读环境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会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有独特见解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求知热情。如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后,先让部分有疑问的学生提出问题,再让能解答的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其他学生去讨论。讨论的形式多样,可通过邻座、小组、竞答等方式进行。另外我们利用班费购置一批图书,再让学生每人捐赠一本图书,成立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在课间进行阅读。我们制定每周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集体读书日”,大家一起读书,一起谈论读书的心得,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爱上阅读。
四、教给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的语言材料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能,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基本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书可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还可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倡导学生在读书时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五、检测阅读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更要关注阅读的效果。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那么如何检测阅读效果呢?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还有朗读比赛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评,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使阅读活动步步深入。
总之,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读书就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便能有所得,有所乐,也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学周刊》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