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本课程”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9-09-10杨思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39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传统

杨思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教育部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8年,在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要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广州市真光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经验。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發展的主观和客观需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剪辑传统文化基因,培育学校特色文化是近年来学校的主动行为,让学校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新名片,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和外在需要。

1. 学校新办学理念的内在需要

2013年8月,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一所百年老校如何适应新时代?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班子认真梳理校史,认真学习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政策,厘清办学思路,找准发展方向,重新修订办学思路,确定“心和行美、为世之光”的办学方向,确立“传最中国的文化、办最生活的教育、育最现代的公民”的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径:传统文化、生活教育与校史学情相结合,以“和”“美”等文化元素为指向,“和”聚人心、“美”养心灵,创“世之光”特色品牌,学校逐渐走上特色兴校之路。

2. 学校仿行德育的内在需要

真光学校是1872年美国传教士那夏理女士创办,虽然自带外来基因,但扎根中国土壤,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基因稀释,早已同化归一、不辨表里了。学校积淀的“爱的文化、行的文化、德的文化”也早已具备普世价值。近年来,学校推陈出新,发展丰富学校历史的德育内涵,提炼出“求真于智、化爱于行”的德育理念,制定“健为根、爱为本、雅为魂”的德育目标,以“勇、毅、仁、义、礼、忠、诚、艺、和、美”十字为德育指向,实行“仿行德育”。让传统文化借助学校的德育载体,衍生成为健康、活跃的细胞。

3. 新时代语境下,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中华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进行的一次升华和超越,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元素作出的全新诠释与概括,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办学方向、一训三风、学校章程、立德树人上与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契合,就是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有担当、有奉公为民思想的现代国家公民。弘扬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以“校本课程”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校本课程”为抓手,把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融入活动。

1. 课程理念

学校在“世之光”特色文化引领下,践行“传最中国的文化,办最生活的教育,育最现代的公民”的课程宗旨,形成并实施“五合+五行+五重”的系列课程,让每个学生光能无限,光彩夺目,造福社会,为世之光。

五合——最中国的文化:即,东西合一,校史中西方信望爱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教育积淀;身心合一,身体与心灵共同成长的教育追求;天人合一,人文与自然融汇为一的教育环境;知行合一,知识与道德的内化与外显相辅相成的教育途径;文武合一,健体与雅趣合为一体的教育气质。

五行——最生活的教育:“健体、施文、悟商、雅趣、融创”,系“世之光”课程的五大素养指向,源自古代书院习武、施文、经商、理田四大教育主题,体现生存与生活并存;知识与素养并重;健体与雅趣并举的教育追求,并根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创新力的培养。

最现代的公民——五重:生存,身心健康,智慧应急;求知,求真于智,努力成才;处事——厚德载物,勇敢担当;共处,天下情怀,平等友善;改变,勇于创新,超越自我。

校本课程的安排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打上了新时代教育的鲜明特征。

2. 课程内容(见表1)

(1)女孩课程

学校前身为真光书院,是当时岭南地区第一所女子学校,开创近现代女子教育的先河。学校以此为基础,开启了现代女子书院教育,培养指向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国民闺女”形象。学校设置了旗袍、礼仪、花艺、粤剧等课程,让女生在“花语花艺”中,懂得剪裁取舍、心与物语;在广式戏服的生、末、净、旦、丑的角色扮装中,体味人生百态;在“粤韵”传习、“唱念做打”的舞台人生中,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与人性的真善美好。

(2)男孩课程

校园内有两座市级文物建筑。其中的潮州会馆建于1874年,为当时潮州考生到省城广州应试科举的邸舍。1912年5月,孙中山曾在潮州会馆的礼亭前做了振奋国人的演讲。因此,潮州会馆聚纳了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广府人开拓创新、务实救国的文化与精神。

学校以此为循,成立“中山少年学堂”,开设系列男学课程,让学生在南狮的生猛、剑术的锋刃中,培育“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刚毅勇敢精神和爱拼才会赢的求胜心态;在《游长堤·觅中山足迹》的探索中,了解伟人百折不挠、临危不惧的事迹,传承家国情怀,成长成人、责任担当,奉献牺牲的民族性格。

(3)书院课程

学校的另一座文物建筑为豫章书院,它于1893年建成,是广东省罗姓家族的合族祠,其牌匾为晚清重臣李鸿章亲笔题写。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系列现代书院课程,培养真光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茶艺课程,让学生在把盏品茗中,知晓谦恭、平和、礼让;灰塑课程,让学生在“爬上连廊看灰塑”的实践体验中,感受广府建筑的中西合璧之美;楹联与书画课程,让学生在楹联创作与颜草的书法中,品味传统的平仄与合辙的音律之美、领略端庄与张狂的汉字之魅;在“校园古建筑与历史文化”课程,既探索主人繁华落尽,物换星移的沧桑变幻,也懂得建筑方正大气、中庸内敛的天人合一。

(4)孔子学堂

2016年5月,广州市第一家孔子学堂在真光挂牌,为师生提供了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学校通过中华吟诵课程,引导学生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课程,在教师中成立“三千客读书会”,学生中成立“三月读书会”,广征博猎,用书香浸润学生心灵;通过在孔子学堂开展“百家论坛”,进行德行礼仪、道德讲堂等活动,传播孔子“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使“孔子学堂”真正成为“文化学堂”“兴趣学堂”“道德学堂”,使师生的精神世界趋向饱满,心态日益平和,学校风貌得到改善。

從生活教育到生命教育,从人文化育到家国情怀,从形象提升到审美内化,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学校的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将学生引向诗和远方。

3. 课程实施

(1)课时保障

学校的传统文化主题课程主要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与推进,每周三下午的两个课时在全校开展,以选修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指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师生互选。教师发挥所长,学生乐享成长。

(2)师资整合

首先,校内师资的盘活与整合。如“校园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课程,学校强调“主题融合”,要求知识纵横交织、立体多元,形成体系化。意在提升学科难度,促进学科融合。历史教师从古建筑的人文、习俗、故事解释历史的兴替趋势;地理教师用地理因素解释古建筑的风格、朝向、功能、影响;语文教师对古建筑的楹联、书画文化进行引导;物理、化学教师讲解阳光、空气、酸雨等对建筑影响;外语教师引导学生用外语译讲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知识。“主题融合”打破了学科教师门户壁垒,开启集群备课,实现了学科的融合和师资的盘整。

其次,校外师资的引进。很多匠人、艺人或文化大咖,往往具有教育情怀,希望把自己的技术、艺术乃至学术,能够薪火传人。他们的愿望和学校的思路不谋而合,成为人、校合作的基础。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主题课程的建设中,先后聘请30多位广府文化达人、社会名家、行业精英走进校园,担任校本课程的导师,传授知识与技能。如广式戏服的导师是状元坊戏服厂的传人董慧兰女士;粤剧班聘请的专业导师是粤剧名伶和国家级艺术大师倪惠英和她的徒弟吴非凡等。

(3)资源共建

学校以开放的姿态,整合一切可用教育资源。学校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共同研讨现代书院教育;与广东省楹联学会、广东省书画院共建,成立广东省楹联教育基地,助力楹联书画课程;与广州市博物馆共建,携手开展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相关课程,2016年5月的世界博物馆日,学校的校本历史剧曾在市博物馆公演,获得一致好评;学校《校园里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课程参加广东省博物馆的“馆—校”教育项目评比,获得全省“十佳”的荣誉。

可见,积极拓展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合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这是解决学校资源、平台困难的一个良好策略。

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助力师、生、校的发展

学校在传统文化课程的打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资源开发严谨审慎,遵循国家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标准,以开放、平等、亲近、乐享的方式进行。学校不断完善文化主题教育的实施办法和管理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教师参与热情主动,教育教学能动创新。

以校本课程为主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实现全方位的“融入”与“贯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明显提升,课堂活跃。同时,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反过来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动力方面产生良好影响。学校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

近年来,学校相继成为广州市特色学校、广州市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优秀孔子学堂、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广东省楹联教育基地、广州民间艺术教育基地。

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见表2)

在推进“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有付出,更有收获。

2016年6月,学校成立了广州市第一家孔子学堂,2017年7月,成为广州市唯一的全国优秀孔子学堂;

2017年2月,真光学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发经验在全国基础教育研究院主持的“新样态学校”联盟会议上分享;

2017年6月,《校园里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课程获广东省十佳“馆—校”教育项目;

2017年广东省中小学粤韵操比赛中,学校的粤韵操队在粤剧大师倪惠英老师指导下,夺得“广东省粤韵操比赛”的银牌;

在2018年中国小金钟大赛组委和广东电视台主办的2018年少儿春晚舞台上,学校的粤韵操队在《粤韵岭南》中精彩亮相,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2018年的广府庙会民俗巡演活动和越秀青少年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中,学校的《粤韵岭南》节目两度芳华绽放,把真光和美合力的优秀传统尽情展现在舞台;

2018年4月,学校历史学科组“传统文化课程”研发经验在广州市教研会上作主题分享;

2018年12月,学校地理学科组《地理研学课程开发的思考与策略》在全国“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研讨会”上进行分享;

2019年元旦,学校粤剧班在广州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广州好——至爱广州”2019新年欢乐嘉年华》大型跨年晚会中,再次亮相。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困扰,如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问题、数量与质量问题、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联动问题等,希望能在今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校本传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少年力斗传统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