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的多元复合结构分析

2019-09-10黎凯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9期
关键词:中国历史

黎凯

摘  要:中国几千年来具备悠久的历史,大部分研究多以中原视角对中国历史加以研究,也有部分学者立足于草原视角展开研究,但将二者综合考量的文献鲜少,且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多元复合结构加以分析,望以此对理论研究予以丰富,并为后续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国;历史;多元复合结构

由学术研究可知,虽目前研究正不断深化,但若证明何谓中国问题复杂性,仅借助现有理论难以给出全面答案。正因中国历史问题较为复杂,加之多元化复合结构,使得中国历史问题广受关注。以多元化复合结构国家视角分析,若在现代叙事中未遮蔽,则难以找寻复合性基础,对国家统合理念融合形成一定制约,同时也会为后续实践工作、理论研究工作展开造成程度不一的制约、阻碍。

一、中国历史问题阐述

国家历史叙述本质即为遵循历史哲学,对历史心理边界、主体性予以明确。目前中国历史问题研究遭遇困境,分析主要原因即为中国历史叙述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应在中国历史现代叙事环境中构建多元化复合结构,找寻突破点、切入点。传统历史叙事中多以儒家理论作为主导理论展开分析,对儒家范畴内历史叙述予以足够关注。中原地区为儒家理论主要覆盖范围,而草原区域、高原区域则覆盖较少。中国为多元化复合结构国家,而儒家则为历史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中国历史的观察者、记录者。换言之,也可将儒家文化视作多元化复合结构构建过程中,为选取适宜政治形式,以战争、贸易所体现出的文化类型。而具备多元化复合结构特点的地理结构为基础生态条件,演变为不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一种运行逻辑,各运行逻辑间存在互相促进、影响等联系,并生成一种更为多元且复杂的互动逻辑关系。

二、中国历史的多元复合结构分析

(一)中原地区及普遍帝国想象

古代中华帝国核心区域即为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为东亚世界轴心文明发源地,儒学即为轴心文明主脉络。同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等宗教不同,儒家理论载体并非为个体心灵皈依,而为一种体现伦理深层次内涵的人际关系结构。简言之,即为对人们生活行为、日常实践的一种安排,甚至规定,如三从四德及三纲五常等。儒家文明为中原区域礼仪秩序的一种体系化呈现。最早期的礼仪秩序为一种自生秩序,将贵族制度作为载体,易血统对小人、君子加以区分。古代中华帝国中,仅有贵族君子方可参战,而战争也更为注重礼仪性质,实用性质较弱。宋襄公指出,“不击半渡”及“不鼓不成列”等均为贵族精神的典型表现,任何不符礼仪的战法均胜之不武。此思想在不强调中原式贵族精神的敌方面前,则显得较为迂腐,致使宋襄公被楚王打败。自此,中原区域各诸侯国展开变法活动,夷平贵族等级,传统礼仪载体消失。出身及血统并非为衡量人们身份高低的决定性标准,即便为平民也可参与至战争活动中,平民地位甚至可位列在传统贵族之上。军功显赫的平民可作为健全官僚机制的最佳人选,平民同贵族不同,前者并未具备雄厚且独立的财政基础,而王权又可决定平民地位能否提升,由此二者间达成合作关系。此类人群进入官僚体系后,除可实现效率最大化外,也使得国家财政体系得以调整。

(二)草原地区及军事贵族民主制

长江以北草原上的秩序逻辑同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因草原降水量较少,民众借助农耕方式无法谋生,仅能游牧为生。此背景下,草原地区难以创建庞大的中央财政、政治体系,草原地区也无法开展大规模治理活动,仅能以小部落为活动单位。所以,草原上也无法产生以官僚机制为基础的集权秩序。部落盟主作为部落联盟游牧大帝国的领导者尚无法凭一己之力做出决策,须对小可汗们意见予以尊重。此现象产生主要原因即为大可汗并未具备可让小可汗无条件听命于自身的权力,此也为游牧帝国中军事贵族民主制较为常见的重要原因。无论为选举大汗的会议,或滿清入关前所开举办的八王议政会议均为军事贵族民主制的典型体现。针对草原而言,进一步衍化结果即为大可汗需骁勇善战,方可维持部落联盟的统一,因此草原继承逻辑同中原继承逻辑不同,针对中原地区而言,继承规则的唯一性便为保证皇统稳定的根本要求,仅需保证皇统稳定,正当性象征即稳定,其余事宜交由官僚体系处置即可。通常意义上帝国的秩序构建,需理性、激情共同完成,若仅存在理性将会缺少执行能力,若仅存在激情将会导致破坏。因此,激情可为活动执行提供动力,而借助理性方可将激情整理为秩序,指引方向。中原帝国经多年吏治统治后,军事贵族废除,激情已被消磨。遇衰朽之时须注入新激情,而北方游牧民族则具备此种特质。中原地区所具备的理性并不足以驯化草原区域所独有的激情,也需其他新理性要素注入。历史中即将源自大中亚(或称作西域)的异种文明视作被注入的新理性要素。以上两类要素同中原自身所存在的众多要素相融合,便可产生新的秩序。同时,东亚大陆体系变化也在此过程中达到新高度。如北朝时期,或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便借助自身所具备的激情将已腐朽的中华文明摧毁,而发源于西域的佛教则协助北魏统治者找寻到一种凌驾于草原-中原之上的精神要素。此类新要素同中原文明二者相融合,为大唐帝国产生注入活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可视作为一部体系史,中国历史中的起承转合及生老病死,便为世界运动中的自变量、子系统,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借助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将自身同世界间的互相关系理解作为首要前提,以此对中国历史的多元复合结构予以深层次剖析,并借助时间结构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林凯歌.中国历史的多元复合结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1):117-118.

[2]  鲁西奇.中国历史研究的主体性、核心问题与基本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03):37-48+126.

[3]  施展.中国历史的多元复合结构[J].探索与争鸣,2017(03):59-68.

[4]  沈晓阳. 政治文明的结构分析[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4):7-10.

猜你喜欢

中国历史
新历史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