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需求反观职业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2019-09-10王青
王青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使用技能型人才,对于刚发展十几年的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要调整起步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本文主要从教学模式这个题目出发,简要论述高职院校中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模式
引言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提出的,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谈到:“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目标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模式不断规范和有别于本科院校的独特性发展是音乐专业继续完善的必要内容。抓住高职院校教学目标,整理出一套目标明确,过程合理,效果优良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建设的首要前提。
1 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实用化是目标,培养出既具有大学知识,又具有一定技能和专业技术的人才,知识的讲授坚持“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原则。对于声乐专业学生来说,既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表演能力,又要是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学制为三年的高职教育修学年限,如何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表演能力,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向“因材施教”和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声乐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那么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社会需要的培养实用人才的课程安排,对于声乐教学的顺利进行是个有利的保证。
2 课程设置
传统声乐教学只偏重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课程内容容易出现重复和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课程安排及相关科目的设置首先应突出教学目标的实用性特点。一对一授课、小组观摩课、舞台实践课作为声乐专业主干课程,应全程开设。也就是除实习阶段的在校课程中这三门课保证学生始终学习,保证足够的课时量。
辅助性课程的设立,视唱练耳应进行一年的学习,歌曲演唱的前提是能熟练掌握乐谱。乐理课开设一学期,之后融入到其他音乐学习活动中去。即兴伴奏、合唱指挥、电脑音乐应用与制作等课程实用技能型课程应得到适当加强。
中外音乐史和音乐欣赏应融为一节课,作为拓展音乐视野。基于课程内容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课程分为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现在有些院校还在沿袭本科院校所谓拓展综合能力的通识课程,应在高职院校取消。取而代之应设置多种类型的短期实用技能课程培训课程,并能给通过课程的同学发放国家认证的技能证书。
下面简要叙述三门声乐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涵盖的内容。一对一授单独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对一声音训练和演唱指导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一对一授课中,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问题,针对每个学生在演唱中的问题进行解决,避免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走弯路,并有效并快速的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小组观摩课是将学生少则三、四人,多则七、八人编为一组,进行集体歌唱训练和辅导的一种教学形式。小组观摩课中,对基础演唱知识和舞台表演实践的要求,统一进行讲解示范;个人出现的问题,单独进行纠正。同学们在这个环境中通过观摩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学们还能通过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从其他的同学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主调整。舞台实践课是一种运用舞台演出这种能把现场演出实感体验带给同学的手段来训练学生在舞台上现场展示歌唱能力的教学形式。舞台实践课通过各种类型的歌唱节目的排练、演出,如:独唱、重唱、合唱、音乐剧选段、歌剧片断等。并组织一定数量的观众,使学生得到舞台实践锻炼,演与唱相结合,使学生在艺术表现的完整性上得到更快地成长和完善。
3 考核评价手段
专业考核的主要目标:首先是确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的评估。其次是通过考核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上课出勤占10%,平时作业完成及课堂表现占30%,期末考核占60%。课程成绩占10%的上课出勤率,一方面是保证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接受课堂教育,积累足够的知识来完成相关考试。另一方面是约束学生行为,通过具体的分数要求来帮助同学树立行为规范。平时作业完成及课堂表现,对于声乐这门课来说有比其他科目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声乐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理论教学几乎完全融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课堂的表现就是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反映,必须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声乐学生取得相对稳定的进步。学生的每个发声练习都有着重要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训练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积极的完成每堂课,才能帮助同学取得进步。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实践活动,完全按照声乐比赛的模式去操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 教材的选择
现有的声乐教材非常丰富,有单纯阐述理论的,也有一些按照年级区分的分级乐谱教材。我认为,首先,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两本声乐理论的书籍让同学在课余自己研读,然后组织几节大课有聲乐教师做简单的介绍,在理论上帮助同学入门。其次,要编写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既有传统声乐作品涵盖,又有反映本土人文风貌的作品的分级的声乐教材。一些教材在艺术类本科院校也被广泛使用,内容通用性较强。
为避免盲目追求内容上面面俱到的“繁而全”,在传统作品中做适度的删减,选取一些帮助声乐学生树立声音形象的作品为主,这样学生在心理上会减轻沉重的包袱。再次,要突出高职院校同学的就业去向。考虑本区域学生的就业方向,补充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创作作品。不至于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才又大量充实曲目以完成工作需要。
5 结语
运用“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环境和就业前景等诸多因素,设计出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声乐专业使用的教学模式,是保证整个声乐专业教学系统良性运转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需要,也是为众多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大学阶段积累实用技能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付婧怡.新时期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设计[M].安徽:科教文汇,2011.
[2] 李静玉.对高职声乐教学形式的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3] 陈晓.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初探[J].艺海,2009(11)
(作者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