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呼唤诗性的回归

2019-09-10刘德颖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8期
关键词:诗性语文课策略

刘德颖

摘  要:语文不单单是简单的文字符号,也不是单一的文字叙述,而是一种具有诗性的描述方式。何为诗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诗性一词,它是一种悖常性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悖常在诗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受逻辑思维、定势思维或者是职业思维的束缚,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客观事物上,让客观事物变成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从而创造出一种心物融合的境界。如何在初中语文课中呼唤诗性的回归,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诗性;语文课;策略

在语文课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常会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或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的背景或是作者在创作时所处的环境进行发散幻想。初中语文的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通过精心挑选的,课文中荟萃了艺术、人生、社会、以及自然中的美好事物,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幻想基础,也为美育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审美对象,很具有审美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诗性的思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一、语文中的诗性

关于诗性,我国古代的古典诗词可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有无数作品都可以作为诗性的典范。古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文风精炼且富有想象力,所以他们的作品即便是到如今,依旧能让后人感叹不已。唐宋时期,诗歌文化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那个年代出现了很多驚才绝艳的文人,比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他们留下了太多的名篇佳作,被后辈视为精神财富。诗性大多体现在诗词之中,它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冯树良的“横笛吹鸟落,牛角挂夕阳”,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对于诗歌文化的传承,不应该只是文学的传承,更应该将其中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了解,并融入到我们的思维中。倘若诗性没有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么我们所学的语文就会失去它原本的魅力,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应试思维来学习语文。我们常常提到的“诗性语文”,就是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开发学生的“诗性思维”,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二、如何将诗性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耐心引导

初中生的年纪较小,尚不能体会到语文中的“诗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教材中文章里的诗性。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鉴赏文章,理解诗词中的常识,了解作品创作的年代和背景,并在课余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熟读大量的名著和文学佳作,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除了背诵教材中的诗歌和范文,还要在课外对一部分名著进行熟读和摘抄,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摘抄中感悟文章中的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名家赏析的文章和著作,感受他们的学识与气度,感悟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境界,为自我提升打好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常识,比如诗词的意象、情感以及风格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悟。

(二)熟读经典,品味佳作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才能逐渐感悟到文学作品中的诗性。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书中的诗词以及作者的幻想,都是诗性的体现。“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是曹雪芹在书中所写的《桃花行》中的一句,这一句诗富含想象力,仿佛一幅画卷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古典诗词中的灵性,是诗词特有的鲜活气脉,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优雅风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对文学著作里的名词佳句进行赏析,探究其中的含义,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拘泥于课文内容,应该以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对教材进行讲解。比如课文作者所写的其他文章选取几篇分享给学生,之后把作者的这几篇文章进行对比,观察其中作者的思维方式以及文风,让学生体会感悟文章中的美好。

(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教师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考核。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做好摘抄笔记,记录下文章中的名言警句,以及描写优美的段落,并时常对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评价和总结,不能一味地阅读,也要有所思考。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佳作鉴赏”一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平时阅读的文章,也可以让学生聊一聊自己喜欢的作者,并针对此作者的文笔和诗性思维进行讨论和研究。文学素养的积累离不开学生日常中的阅读,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进行培养。因此,教师要拓展学生学习诗词的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性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文学素养。

(四)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

中国古典美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感悟生活中的诗性,文学艺术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存在,而是解决人生价值和对其中的意义进行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感悟文章中的诗性,沉浸于诗词中的意境,唤醒自己的想象力,拂去心中的烦恼,感悟平凡人生中的美好。

例如,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明白“山高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清新脱俗,可以体会“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唯美凄清,在诗词歌赋中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感悟作者心中所想,想象作者目中所见,从而体会到字里行间的美感与诗性。

结束语:

简而言之,我们所说的诗性,是一种沉醉的状态,也是一种充满幻想的思维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悟诗性,学会诗性,才能体会语文的魅力。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诗性的思考,将诗性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才能有效提高对文章的鉴赏水平,并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所以,诗性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我们脑中天马行空的幻想,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积极向上;它也是一种和谐,促使师生共同对文章中的知识和美好的进行求索。

参考文献:

[1]郭天虎.探讨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19(31):104.

[2]王玉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70.

[3]张静.基于诗性的古诗词审美教学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1):33-34.

猜你喜欢

诗性语文课策略
卷首语
语文课文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Passage Four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匠心与诗性